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提起月亮,自古至今都有非常多的典故传说,翻阅历史的长卷,更加不乏诸多文人骚客的千古留念,那些优美娟丽的诗句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秦时明月汉时关”,让人不禁遥想秦汉之时的人们和现代的我们是在看同一个月亮,而“明月千里照相思”则有让人更加能体会到在远方的亲友和此时的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每年的八月十五,则从唐朝开始变成了我们的中秋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变成游子归家、旅人思亲的团圆佳节。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已经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节。很早曹操就在《观沧海》中提到“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也因此在诗歌中是最能写出人内心的情怀的,古人爱用明月清风来表达内心的闲适洒脱,古时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更贴近于自然,面对夜夜可见的月亮,李白写出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杜甫也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千古以来,关于中秋之月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位著名的宋代大文豪一生写过三千多首诗词,他的文学地位不必再赘述,策论、诗词都是属上乘,这个数量意味着从出生开始,每周苏轼就有一篇传世的佳作产生,而明月是他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只是选取了苏轼较为著名的几首诗词,而在943年前中秋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绝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咏月诗是苏轼主动远离朝廷纷争,到达密州所做,此时中秋团圆佳节,和弟弟子由已有七年未见,在和友人登上高楼赏玩月色、诗酒年华之后,当人群散尽之后,诗人的内心愈加落寞,更加思念远方的弟弟。

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在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的内心还是轻松愉悦的,毕竟他自认是一个务实的人,请求外放只是一个不求自全的凛然士大夫的高尚选择,京师内有一个独断专行的王安石,远离不喜欢的人与事,倒也可以在地方做出一些政绩,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此时的苏轼,还不是苏东坡,还未体会到人无选择的现实,苏东坡一生中有两次重要的贬谪,第一次是“乌台诗案”,首当其冲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节前三年,即公元1073年的中秋节所写的《八月十五日观潮》第四首:“吴儿成长狎涛渊,冒利忘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见,应教斥卤变桑田。”

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才彻底的成为了苏东坡,和他喜爱的白居易一样,有了一块城东之地,命名为东坡。六年之后再次写就的中秋词章,早已不似曾经的那般潇洒恣意。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虽然依旧是“不知今夕何夕,起舞弄清影”,但却已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团圆的希望来安慰内心,反而是用回忆来弥补此时的心碎,用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慰藉思乡的愁苦。

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而等到《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时,同为中秋所做词句,其中展示的情绪就远不及前两首的豪放了,反而更添些许婉约,语句中已然有了愁苦和凄然,曾经的豁达和开明早已不见踪影,留下的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独以及秋凉心凉的悲哀与无奈。

待到最后,看透了和家人团圆无望的苏东坡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再没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也看透了“对影成三客。”的现实,甚至也透彻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二十岁之前一直在家乡读书,直到参加科考,遇到欧阳修,成为文坛新秀,家人都是他生命中的主题,待到进入京城这样的政治争斗的漩涡,似乎和家人的分离就成为了常态,原本一年一度的中秋团圆佳节,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六年逢此月,五年照别离”、“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样的情形不绝于耳。也因此“愿人无别离”就成了苏轼在中秋节最大的愿望。

愿人无别离——苏轼的中秋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