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經過南征北戰建立了明王朝,但是朱元璋駕崩歸天之後,他的兒子朱棣和建文帝來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

這場戰爭最終以朱棣的勝利而結束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朱棣滿載榮耀登基之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注重與民休養生息,民族的團結融合也進一步發展,此時明朝邊疆穩固,國內太平,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永樂盛世"。

朱棣不僅僅開創了盛世,還幹了一件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事,那就是派鄭和七次出海。

朱棣目的猜測

我們現在還在提倡海上絲綢之路,此路的前身就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路線。鄭和下西洋取得的輝煌不僅僅是航海歷史上的,還有在文化傳播上,讓更多的國家瞭解中華民族,順帶地還為東南亞地區留下了大量的華人。

對於鄭和為什麼要出海的原因探究,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朱棣是為了尋找消失不見的建文帝。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因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倭寇和海盜的困擾一直纏繞著明王朝,於是朱元璋想出來一個絕招:禁海政策。

朱元璋制定的這個禁海政策就是不讓商船來往,但是朱棣登基成為皇帝后,他決定在南京城建造一個造船的工廠,並且決定讓鄭和率領明朝的大船隊進行出海經商貿易。

由於朱棣的政策是與朱元璋制定的國策背道而馳的,所以很多人都推測朱棣的真實用意是派人找到離奇消失的建文帝。

明朝與錫蘭

鄭和前前後後共進行了七次出海活動,其中後面的六次都經過了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錫蘭。在錫蘭當地的語言文化中,錫蘭是高山的同義詞,錫蘭的現代名字叫斯里蘭卡。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斯里蘭卡國家歷史非常悠久,並且在這裡全國人都信奉佛教,按照中國歷史時間表算,在東晉時,斯里蘭卡已經有使者來到當時的建康,也就是南京,送上的禮物是玉佛。即使到了今天,斯里蘭卡依然是中國的好朋友。

下西洋的鄭和恰好也是一位佛教信奉者,在全國信奉佛教的地方,有很多鄭和留下的印記。

根據明史中的鄭和傳,鄭和率領明朝船隊第一次來到錫蘭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大船讓錫蘭國王震撼不已。錫蘭國王因此產生的歪念頭,他準備將鄭和船隊的所有東西都搶劫歸自己。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遇到這樣的情況自然是拼命殺敵,保護自己財產,誰知道錫蘭太弱,鄭和一下子就打到了錫蘭的皇宮之中,並且還把錫蘭國王給抓了。鄭和把錫蘭國王帶上,一起回到了明朝。

朱棣看到錫蘭國王,瞭解了他的"惡劣行徑"之後,朱棣並沒有殺了他,反而決定將他放回去。從此之後,錫蘭成為了明朝忠實的貿易伙伴。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從這次事件之後,鄭和每次下西洋都要經過錫蘭,並且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鄭和每次到來也不是空手而來,反而是帶了很多的好東西給錫蘭國王,比如說陶瓷、絲綢、茶葉等等。

鄭和石碑重現人間

在今天斯里蘭卡的國家博物館,擺放著很多中國的瓷器,這些都是鄭和贈送給錫蘭的。除此之外,博物館裡還有另外一個特殊的展品,是一塊古老的中國石碑。

在十九世紀初,斯里蘭卡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駐紮在斯里蘭卡的海軍在海岸邊打撈出來一塊石碑,因為這些英國海軍並不知道這是什麼石碑,就"廢物利用",將它作為一塊鋪路石用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不知道多少人從這塊珍貴的石碑上面走過,直到後來才發現這塊石碑具有巨大價值,但是石碑表面已經磨損了。

這塊石碑上面共有三種文字,分別是: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石碑採用的雕刻方式是陰刻手法。由於石碑表面破損嚴重,只有中文可以看清一部分文字。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在2014年的時候,中國和斯里蘭卡共同將石碑移送到斯里蘭卡博物館收藏,這塊石碑見證了中國與斯里蘭卡的友誼是多麼地悠久。

鄭和下西洋目的揭開

石碑上面共有11行275個漢字,對鄭和船隊到達錫蘭後的活動,比如說供奉佛像、篆刻立碑等等。從石碑上記錄的文字可以看出,鄭和來到錫蘭沒有任何傲慢和藐視的意思

從鄭和當時下西洋的規模來看,這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船隊,對待錫蘭這些國家來說都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要不然也不會直接反攻進皇宮抓國王。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從石碑的文字看出,鄭和此行的目的並不是宣揚國威,彰顯自己勢力的。鄭和是帶著平等的心態來和海外國家進行貿易互通的,和各國交朋友的。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神秘失蹤的建文帝,鄭和並不需要帶著陶瓷、茶葉、絲綢。從鄭和留在錫蘭的石碑可以看出,朱棣讓鄭和多次出海的目的都是為了平等地發展海外貿易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世界壯舉,對於明朝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來說,都有上百年的重要影響。即使到了今天,我們還在沿著並擴大當年的海上路線,繼續平等地與世界發展貿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