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蝶恋花 · 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01.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对于诗词的理解,总是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人生的历练,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豁然开朗。


这首词大概是高中课本上的词。记得初学时,只觉得这是苏轼在暮春时节出游的经历,流露出对墙里佳人的好奇。年少的我们,只想知道这位神秘佳人,面容体态如何。所以,好奇的只是读者。

高中,十七八岁,春心萌动,很多同学都开始早恋。不对,应该说是青涩的校园恋情。一位同学的口中,经常挂着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他说,没必要非在一颗树上吊死,换旁边的树试试。或者说,不要因为一颗歪脖子树,而放弃整个森林。

这些,通常是安慰一个表白失败的男同学,用的。那个时候也就当笑话听听了。但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在关怀爱而不得的同学时,也是俏皮中带点豁达。这点应该和东坡先生的随遇而安有相通之处吧。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笔者对于诗词越来越痴迷。在师大学习期间,喜欢上了《中华好诗词》,爱上了杨雨老师以情带声的讲解。遂和同学在书店买了两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宋词书法插画版。在那本宋词里,再次与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邂逅。

恰好又被东坡先生的旷达、深情、极具哲理的思维所征服。所以又看了康震老师关于唐宋八大家的讲座,十八集苏轼的;还有郦波老师关于苏轼的讲座四集,等等其他一些网文。

了解到,在惠州时,苏轼曾让朝云唱此词。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朝云却难掩惆怅,不仅悲从中来,哭了起来。苏轼问其原因,朝云答道:“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刚被朝云的情绪感染有点戚戚然,听到她如是说,东坡先生转悲为笑,说道“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02.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虽不明白,朝云为何而哭的确切原因,但对这首词复杂的感受,始终萦绕心头,不能散去。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次无意中又翻到这首词。突然所有的情绪、感官都被打通,终于明白朝云为何而哭。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看似豁达,透露着东坡先生随遇而安的心态,但这背后却有一个残酷的现实与之对应,那就是天涯何处都没有芳草,或者说天涯的芳草与自己已然无关,而下阙的故事,也完全印证了这种现实。

那位神秘的佳人,算得上是天涯的芳草,而作者却只能: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过去的一段段情感,一个个人儿,逝去的都不再回来,有些人一旦错过,将不会再有。虽然天涯有众多的芳草,但有些人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在惠州时,苏轼曾作一诗赠予朝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这首诗前面有序: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王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然相异,朝云的至死相随、患难与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感激涕零呢!

有时候老天就是这样,它让人们求仁得仁,求锤得锤。终究朝云还是没能逃脱岭南的瘴疠与瘟疫,香消于此,时年三十四岁。这位陪伴东坡先生23年之久的佳人,就这样一去不返。

插曲: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四日。这已是,东坡在惠州贬所的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想到朝云,病在床褥,于是作词表示崇敬,祝她健康。

殢人娇·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佳人相见一千年。与朝云同过端午,苏轼祈祷他俩能天长地久,白头偕老。这是苏轼的愿望,也是对身患重病朝云的宽慰。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朝云因何而哭?她是不是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也会像这枝上的柳絮,随风凋零在远离家乡的天涯。


届时,她再也无法陪伴这位自己敬仰、深爱的知己--东坡先生。这位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大学士,向来坚持自己的原则,树敌太多,仕途坎坷,晚年还要遭贬大庾岭以南。


想到自己离去后,先生将要一个人在这天涯海角,孤苦伶仃,不禁潸然泪下。想来,这位敏而好义,颇具灵性、悟性的奇女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而悲伤。她的悲伤皆来自眼前这位,垂垂老矣,也同样身染疾病的东坡先生。

这泪水,是朝云对苏轼遭遇的全然理解和怜爱,也有一对夫妻相知相依,即将天人相隔的哀叹。这其中有太多太多朝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愫,情到深处,泪湿明眸。

以上是朝云的想法。

那么苏轼又为何作此词呢?他在词里讲了些什么呢?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0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作者被贬惠州的路上。这一路他走得甚是艰难。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东坡在政治上的守护神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熙宁党人)东山再起。以章惇、吕惠卿为首的新党,对元祐党人,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作为元祐党人的精神领袖,苏轼首当其冲。

这时苏轼知定州,接到朝廷诏书,被贬英州。苏轼离开定州太守官邸挥鞭南下,但新党人士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章惇等人不断在哲宗面前攻击苏轼罪大恶极,贬谪英州不足以惩罚,欲将其置于死地。哲宗于是前后多次对苏轼加重处分,最终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自被贬惠州,苏东坡开始进入他一生政治的风烛残年。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从定州到惠州,苏轼走了近一年,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即使如此,毕竟这位刚亲政的哲宗,是自己的学生。过去几年,苏东坡侍读哲宗,他们之间既有君臣之义,又有师生之情。


苏东坡“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覆开导,觊有所启悟。”宣仁太后(高太后)对苏东坡十分倚重。苏东坡“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太后曾对他说:“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太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

哲宗的眼泪,对苏东坡来讲是很难泯灭的信任。因此尽管离开了京都,苏东坡始终忧心忡忡。他担忧小皇帝政治稚弱,有勇无谋,是非不明。在离开朝廷出知定州途中,他悬切上书,劝哲宗“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他告诫年轻的皇帝“陛下之有为,惟忧太早,不患稍迟。”他担心小皇帝急功冒进,贻误国事。然而苏东坡一厢情愿,哲宗的政治思想和方向已经与苏东坡相去甚远。(以上引用选自《宋史 · 苏轼传》)

那个墙里无忧无虑,嬉戏玩闹的佳人,恰如年少的哲宗。苏轼多情的担忧与告诫,哲宗充耳不闻,反而听信谗言,将这位多情人越贬越远。这是多么的讽刺和可笑。仿佛墙里佳人的笑声,还带有一丝嘲笑。也有这位心知肚明多情人的自嘲与无奈。

去惠州的路上,苏轼曾在常州逗留一段时间,遣散了许多追随者、下人、姬妾。这一路他听到其他元祐党人也相继被贬,深知北归无望。


离开柳枝的柳絮,逐风飘落天涯。这种离开是不可逆的,也预示着苏轼的政治前景暗淡无光,被贬儋州也在意料之中。从此,苏轼的诗词中,常见天涯一词。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04.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位枕边人,对于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种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殷勤献表、进言,却不被哲宗待见,反而在新党的构陷下,越贬越远,北归无望;其他侍女、姬妾,因东坡失势相继离开,不忍其他追随者与自己在惠州受苦,东坡又遣散他们;来到岭南瘴疠之地,夫妻二人双双染病,孤苦落寞的老头,只能听自己唱词解闷,而她也不能继续陪伴在他身边了。

这一切是一个深情的弱女子无法承受的。她爱东坡有多深,她懂东坡有几分,那么她的伤痛将增加几分。在多重的打击下,芳魂难继。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为何唱到此句会哭?

朝云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能和苏东坡心灵一致的条件。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朝云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来在惠州又拜当地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