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

前言:

黄公望仕途梦醒,修道画画,游戏人生《富春山居》惊天地泣鬼神。有意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有点象元杂剧的情节,黄公望,什么身份也不是,但是,他却成了改变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又把山水画变成文人画的主干,是文人画的一个主要标杆。他一边卖卦,一边画画,却成了一代大师,他的《富春山居》震撼了历史,震撼了世界。黄公望这个不是画家的卜卦者创造了历史,让中国的绘画顿时光芒四射。脱离约束的黄公望老先生,笔下的富春山居有了独立的精神,有了生命的私语,纯净,舒展,洒脱,富春山居的魔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黄公望曾以“松雪斋小学生”来夸耀他曾受赵孟頫教诲的事实,并表示他对赵氏理念的认同,黄公望本人也有一段不愉快的政治经验,只是做个未入流的吏员,最后却因钱粮事受累下狱,出狱后转业为道士,以诗画游于江南文士圈中,他的亲身经历与许多江南文士相类似,因而颇能体会赵孟頫隐居山水画的意义。

《溪山雨意》1340年左右所作,黄公望继承了赵孟頫诠释董源的途径,但在物象上呈现得更为丰富,皴擦由淡至浓的层次增加许多,多变的质感表现让山水得到一种在赵孟頫作品中少见的活泼生动。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溪山雨意》

《富春山居图》完成于1350年,赵孟頫诠释董源的痕迹已经完全融入,黄公望多变的笔墨之中。全卷显示着一种强烈的随兴意趣,在结构紧密,起伏山体之间,观者时时可以发现皴线与轮廓相杂,称为“矾头”的小山石叠加在山坡皴擦之上,山体分块抵触着质面肌理的一致性等等现象,在他长达几年的不断修改,增加,奇妙地赋予此山水一种“成形中”的造化进行感,为山水内在生命作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诠释。

《富春山居图》上的这种笔墨诠释,与黄公望的道教背景有关。他在《写山水决》中明言“画也有风水存焉”,并论及山水各母题间布置之“活法”和“生气”也有道教堪舆家的意思。

《富春山居图》中段的那个“众峰如相揖逊”之委婉山脉,以其坡脚下有小艇的水域,对岸松树下之草亭,三者便构成一个全卷中最为充沛的“气”的凝聚场域。也意指富春江上的著名景点——曾经拒绝汉光武帝敦聘之严子陵钧台,同时也是黄公望寄托心灵的理想居所。在那里,他可以与造化再度合一。这可以说是文人心中理想山水在赵孟頫之后,最为极致的呈现。

赵孟頫的文人隐居山水理想,通过如黄公望等第二代画家的传递,在更年轻的江南文士身上仍然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倪瓒与王蒙二人是最值得注意的画家。倪瓒出身无锡富家,年轻时便多与江南名士交游,他受赵氏影响是通过黄公望而来,他早期的山水画基本上是取法董源典型水边隐居山水,简单而平和。

《疏林图》,虽未有代表隐居的屋舍草亭,但兀立在江岸波诸之上的林木,可以说是他那带有洁癖之孤傲高士形象的化身。倪瓒从未企图入仕,从这一点上说,他很像大他21岁的嘉兴隐士画家吴镇。《洞庭渔隐》,也是吴镇个人孤高性格的表白。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疏林图》


作于1372年的《容膝斋图》,几乎都是在旅途中“独立霜柳下,渺然怀故乡”的抒怀之作,画中仅有“似我容发,萧萧可怜”的疏林,象征其家的无人草亭,以及似是含泪隔江遥望的“微茫”远山,却写尽了,“江滨寂寞之意”。构图虽然仍是一河两岸的隐居模式,但他们所表现的是对个人理想世界失落永不复得的焦虑与悲伤。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容膝斋图》


呼应着表现内容的改变,倪瓒晚期山水在用笔上也以方折代替了原来出自董源典范的圆孤。这使得他的山石更显得苦涩苍白而无实体感。这种笔墨正是他对五代荆浩,关仝典范的个人诠释,其古意有效地增加了山水非现实之感。从风格上说,荆浩,关仝典范是赵孟頫遗留下来未及处理的问题。荆,关对景仰赵孟頫的第三代江南文人画家产生莫大的吸引力。不仅倪瓒,赵孟頫外孙的王蒙更为热衷,在十四世纪中期引发了互相竞争的风潮。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容膝斋图》


《青卞隐居》,作于1366年,王蒙以赵家笔法的用笔,来重新诠释荆关典范的悬垂峰顶母题,及具有强大动势的山体结构。其画面产生的平面动感效果不仅非倪瓒之荆关笔意所能比拟,与其早期所作的董源式水际山居相比较,则大相异趣。倪瓒与王蒙对荆关的再发现与诠释,赵孟頫提倡的复兴运动在他仙逝半个世纪后完成,元四家基本完成对山水画的复兴,在山水典范中注入新的生命。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青卞隐居》


倪瓒,王蒙对荆关典范的诠释之所以不同,实则透露出两个人相异的生命理想。倪瓒是个力避俗尘的天生隐士,王蒙则是亟思有所作为的志士,在战乱中被迫隐居。王蒙的隐居因此充满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其复杂性远超外祖父赵孟頫。《青卞隐居》就表现纠结复杂的矛盾情绪。卞山居所,投射着王蒙本人对隐居乱世的无奈与期待,画上繁复构图以及骚动不止的山体,让退处画中一角的隐居在对比之下更渺不可得的桃花源,而一改隐居山水常态的灵动山体,在反为画面的强势主角之际,则又以其奋拔的生气定义着画中高士的真实内在。这高士不仅是王蒙,更是元末一群积极寻求用世的江南青年才俊的集体写照。

黄公望:大器晚成,50岁始学画,以卜卦为生,终成“元四家”之首

《青卞隐居》


1385年,王蒙死于狱中,他与倪瓒的离世,意味着赵孟頫倡导的富含寄托之文人隐居山水画的突然中断。但可贵的是,这种隐居山水的形式与内涵,却因文人困境的一再重演,为后世奉为正宗而流传不绝。

结语:

黄公望从监狱出来以后,卖为生,过着朝野平民的日子。“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意昏昏”。黄公望信奉全真教,“忍耻含垢,苦已利人”。对于历尽人世沧桑的黄公望,人间的一切都洗净了,只剩下自然山水,对于自然山水的险峻,奇峭,重叠也都洗净了,只剩下平顺,寻常,简洁,在黄公望的眼里,富春江的山水已与他融为一体,浑厚地屹立于天地间,天地也与他融为一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