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你要想做事順利,就得符合天道。

交流的天道是什麼呢?

1.交流的難題

咱們先來說一個令人震驚的知識。女性在懷孕的時候,她跟肚子裡的胎兒之間,除了共生合作之外,還有一場小小的戰爭。

這個戰爭是為了爭奪糖。懷孕女性的胰島素分泌水平會提高。我們知道,胰島素的作用是把體內的糖分轉化為脂肪 —— 胰島素提高,意味著媽媽想給*自己的*身體多儲備一些能量,把糖變成脂肪留下。但奇怪的是,胰島素提高了,可是媽媽的含糖量仍然很高,就好像那些胰島素不起作用一樣,這是為啥呢?

因為胎兒分泌了一種叫做 hPL 的激素,通過胎盤傳遞給母親,這個激素能對抗胰島素。胎兒也需要糖。胎兒說你的糖別留著了,都給我吧。

媽媽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胎兒就分泌更多的 hPL。這是一場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都是恐怖平衡,各方投入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多……到了什麼程度呢?這麼小的一個胎兒,自己還在長身體,竟然每天能分泌1-3克的 hPL!比他輸入胎盤的其他所有激素高几千倍。只有戰爭才能讓人投入這種規模的資源。

人都說母子關係是最親密的,殊不知其中也有利益衝突。母親不可能把一切都奉獻給這一個孩子,她還有自己的人生,她還有別的孩子要照顧,她必須養好自己的身體 —— 可是胎兒只知道盡可能從母親身上獲取更多資源。

不過有衝突不等於就必須爆發戰爭。有衝突,又缺乏有效交流手段,才會爆發戰爭。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而有衝突,如果能夠交流,那就對雙方都有好處。

比如說,當一隻瞪羚面對捕食者的時候,它可能不會馬上逃跑,而是先故意在原地蹦一蹦,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在跟捕食者交流。

瞪羚通過跳躍傳遞了一個信號:你看我能跳這麼高,我的身體很健壯,你要抓肯定追不上我,乾脆去找別人吧,咱倆都省點力氣。而捕食者也能接受這個信號,瞪羚跳躍的高度確實反映了它的強壯,瞪羚敢冒這個險,說明這個信號是可信的。

想要讓信號可信,你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瞪羚的代價是冒險。有些富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去購買奢侈品,有些信徒為了證明對宗教的虔誠而齋戒,這些都是代價。

所以交流很重要,而為了讓交流有效,代價很重要。講到這裡,梅西爾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知識。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2.更高級的交流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傑拉德・戴蒙德,三十年前出過一本書叫《第三種猩猩》,也是一本名著,我還給寫過書評。這本書講到了生物發信號的原理,講了瞪羚,還講到一種澳大利亞的鳥,叫花亭鳥。

雄性花亭鳥會搭建一個漂亮的屋子,要用各種花瓣、果子和五顏六色的石子裝飾,好看是好看,但並沒有實用價值。

這些“花庭”唯一的作用是讓雌鳥來評判雄鳥的能力。雌鳥覺得你這個房子裝修的有水平,就可能嫁給你。

戴蒙德當時說,這就是雄鳥為了發出信號而不得不做一些無用而昂貴的事情,就好像人類中的男性買奢侈品一樣……但是現在,這個知識得更新了。

新一代科學家發現,搭這個窩對於花亭鳥來說,其實並不費事,花不了多少時間也不用冒險。那這就奇怪了,花亭鳥為什麼不全力以赴地吸引異性呢?因為雄鳥之間有一個協調機制。

有個科學家偶然給某個雄鳥的窩裡多放了幾顆藍莓,讓窩看起來更漂亮了,結果別的雄鳥看見之後立即就來把這個窩給毀了!

原來其他的雄鳥認為這隻鳥不配擁有這麼漂亮的窩!這也就是說雄鳥跟雄鳥會互相監督:你是個什麼水平,我們心裡都有數,你該有什麼配置就是什麼配置,誰也別超標,這樣大家都省力。

雄鳥通過協調,破解了那個搭窩競賽的囚徒困境 。

你看這是不是更高水平的交流:只要你能懲罰違規者,就不用發特別昂貴的信號。而我們人類,甚至可以免費交流。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3.什麼人最容易被騙?

人肯定得比花亭鳥還聰明。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怎麼確保可信性呢?說話實在太容易了,人們怎麼識別真話假話,怎麼不被騙呢?

以前主流學界認為,騙與被騙是一個能力競賽的過程:說話的人手段越來越高,聽話的人也必須越來越精明,要想不被騙,就得多思考才行。

丹尼爾·卡尼曼不是有個“系統1”和“系統2”的說法嗎?系統1是直覺快速思維,系統2是理性慢速計算思維。哈佛那個丹尼爾·吉爾伯特教授做過實驗,說如果你干擾一個人的系統2,讓他不能理性思考,他就會更容易相信你說的話是對的。

這些說法完全符合我們的常識。肯定是越傻的人越容易受騙上當啊,要不怎麼說容易被忽悠的人群愚昧呢?

那根據這個原理,要想說服一個人,就應該讓他放棄思考。有人發明了通過“潛意識”來施加影響力,比如在睡覺的時候聽錄音帶,用觀眾注意不到的方式播放廣告。

還有人發明了“洗腦術”,也就是先對一個人進行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摧殘,讓他喪失思考能力,說這時候你告訴他什麼,他就相信什麼……

但是你想到沒有,我們知道嚴刑拷打作為一種審訊方法其實是沒用的 。如果放棄思考的人不會跟你合作,又怎麼能被你說服呢?

梅西爾推翻了主流的說法。

其實早就有研究表明,“潛意識”廣告和嚴刑拷打洗腦術根本就沒用。

至於說吉爾伯特那個實驗,他們給受試者判斷對錯的句子,答案都非常偏門,人們事先並沒有成見,所以容易你說啥就是啥。更新的實驗發現,如果你讓受試者判斷一些他本來就知道的東西,剝奪他的系統2只會讓他更堅持自己原來的看法。

並不是越傻的人越容易被騙。而是越傻的人越保守。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4."開放的機警"

2010年,梅西爾和一些研究者重新考慮了人類交流的問題,發表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理論。要理解這個理論,咱們先用動物的飲食結構來打個比方。

有些動物吃的東西非常特殊。比如大熊貓,只吃那麼幾種竹子。再比如吸血鬼蝙蝠,只吃活著的哺乳動物的血。別的東西它們一律不吃。這種吃法可能比較省心,它們永遠都不用自己判斷什麼東西能吃什麼不能吃……但是,這是一種把路越走越窄的吃法。

一旦環境變化,比如說沒有那幾種竹子了,大熊貓可就麻煩了。

我們人類是另一種吃法,我們是雜食動物。雜食動物什麼都可以吃,路越走越寬,但是這對你有個更高的要求:你得有判斷力才行。比如吃某個東西吃出了毛病,或者你看別人吃出了毛病,你得會長記性,下次碰到這種食物就不吃。

雜食動物的特點,梅西爾稱之為“開放的機警(open vigilance)”。一方面你很開放,什麼東西都能嘗試;另一方面你又很機警,有判斷力。而對比之下,單食性動物則是保守而又愚鈍的:它們只吃特定的東西,而且哪怕那個東西壞了,它們也不會判斷。

梅西爾說,人類的交流方式,也是開放的機警。

動物只能接受有限的幾種信號,為了讓一個信號可信得花大價錢。

我們人類的交流方式很多,語言、表情、動作、抽象符號,我們都可以。而且我們的交流成本很低,你當面跟我說一件事情也行,你非得用英文給我發個電子郵件也行,我都能相信你!人類交流的開放度非常高。

但是光開放不行,我們還得機警。我敢信任你,是因為有辦法能識別信息的真假,完了我可以懲罰你。

人類交流方式的演化,就如同從單食性動物到雜食性動物。

你看越是原始部落的人思想越保守,只信任自己的族人,遇到外族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打仗。

等到社會越來越複雜,我們可以和陌生人打交道了,甚至可以相信陌生人。而與此同時,我們也更精明瞭,更善於識別謊言。我們沒有因為害怕受騙而減少接受信息,社會演變的趨勢是人們接收越來越多的信息。

個人也是這樣。

小孩就相當於是單食性動物,生活在非常有限的環境中,很少跟陌生人交流。小孩很相信父母和老師的話,因為他只能接觸這些人。人慢慢長大以後,接觸人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開放,思考能力越來越強,人也越來越機警。

橫向比較,聰明愛思考的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新東西。而那些比較笨、不愛思考的人更保守,他們只相信自己以前知道的東西,接觸新事物的第一反應是不信。歷史上的新思想、各種當時看來是異端邪說的東西,往往都是先在知識分子中間傳播,普通老百姓是不信的。

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特別容易輕信的人,輕信的物種早就被演化淘汰了。只有兩種人能穩定地存活下來:一種是開放而又機警的,一種是保守而又什麼都聽不進去的。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我們對比了幾種交流方式 ——

第一,沒有利益衝突的個體天生就是無障礙交流。比如蜜蜂,因為工蜂是不能生育的,各個工蜂是純粹的合作關係,他們之間的交流就是絕對的信任。

第二,如果有利益衝突,就會有問題。比如母子之間有那麼一個小小的利益衝突,都導致了一場戰爭。

第三,有效的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比如瞪羚,寧可付出冒險的代價,也要發一個有效的信號。

第四,最高水平的交流,則幾乎不需要代價 —— 這就是人類“開放的機警”式的交流。

你看這是不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跟人交流,但是如果科學家不弄一個理論,我們還真說不清自己有什麼交流策略。事實上就連科學家一開始也弄錯了,這才給了梅西爾一個顛覆主流學說的機會。

這就如同《易經》裡說的那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你在用,但是因為你不會總結、或者你總結的不對,你就沒法從中學習和提高。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道”,也許就可以從中悟出一點做事的原則 ——越高水平的交流應該越開放,同時伴隨著機警。

你要說把門關起來只跟自己人交流,或者只跟認證過的“友好人士”交流,那就不是自信而是畏懼,不是進步而是退化。

不管是誰,咱先交流起來,在交流的過程中保持機警,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開放和警覺,社交中高級的交流策略,你為什麼總上當受騙?


所謂被騙,不過是相信了自己本來就相信的東西。

比如,你相信自己是一個練武奇才,別人又恰好說你骨骼驚奇,你才會掏錢去買本《降龍十八掌》。你相信不勞而獲,別人說他的理財產品高收益零風險,你才會投資。

其實,別人從來沒有真正說服你的本事,騙子不過是調取了你的底層邏輯,然後加上一個素材讓邏輯自洽,給了你一個欺騙自己的理由。

於是,你就堅信不疑。其實,沒有火種,光有高溫,這樣的火也是燒不起來的。

開放和警覺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對外開放需要保持警覺,這樣才不會讓別有用心的人見縫插針;保持警覺才敢對外開放,只有知道坑可能在哪裡,而且能計算投入產出比,才敢承受這種不確定性去放手一搏。

開放的機警,這是欲拒還迎的節奏,鎖上臥室開放花園,有紅杏也有牆。

廠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品牌。

正如富人花錢買奢侈品一樣,廠家花錢打廣告塑造品牌,就是發出一個信號,說:我都付出這麼大的沉沒成本了,我一定會把產品做好的,你相信我吧。

消費者肯定是保持開放的機警:我可以先試試,如果你的產品真的像你廣告上說的那麼好,我就繼續,如果不是,我就放棄。隨著不斷的加分或者減分,直到超過一個臨界值,從此進入完全相信或者完全不信。

每個人的開放度和機警度都各有不同,因此有了所謂“早期大眾”“晚期大眾”“保守者”這樣的標籤。

不過,“保守者”也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保守,也許他只是把有限的開放和機警投入到了其他方面。說不定TA嘗試過的魚食種類,比你吃過的饅頭都多。

開放意味著會遇到很多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其中難免會有不好的成分,還得保持一定的機警。

如果凡事都以自己能理解為主,必然走向保守,固步自封。即便天天喊著能力圈的巴菲特,也買了很多他不太懂的高科技公司股票,象比亞迪,IBM和蘋果,那是因為他信任老搭檔查理芒格的推薦。

看來要在自己能理解的,和信任別人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用機器學習的話來說,就是找到最佳權重參數,讓損失函數最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