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如何區分一名學生比其他學生更聰明的?

T.P.D.


有的老師喜歡拿成績的高低來判斷區分一個學生是否聰明。總認為成績優秀的自然聰明,成績差的學生智力一般。

這樣的觀點很有道理,但也不一定。

且看兩個例子。和我一起讀師範的一個同學,師範期間的成績和工作之後的業績都不出眾,可是幾年後他一路讀研讀博,遠走高飛了。

去年我教的學生中,一個孩子的成績極差,可是課堂上的反應卻是優秀學生都無法企及的。

我想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區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聰明,要看他學習知識及分析問題的速度、深度和廣度。

有的孩子成績好,那是因為他學習踏實刻苦,習慣很好,但不一定是聰明。

相反,像我這位同學和學生 ,同樣的一個知識點或新技能,你一點他就會,舉一而反三,反應速度快,分析問題角度廣、角度新,而且分析得很深刻,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至於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成績很差,我只能告訴大家,只是由於這孩子以前心思多在其他事情上,對讀書學習不上心。一旦他們用心了,投入了,一定會出類拔萃,成為佼佼者。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歡迎評論,歡迎關注。


三尺講臺一路行吟


作為一個培訓老師,我們很少以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聰明,成績好只能說明學習習慣好、學習方法好,不一定是聰明。

我們更傾向這樣區分一名學生比其他學生更聰明的:


習得同樣技能/知識,比其他人用時少。

一個知識點,一個新技能,老師隨便講一遍,聰明的學生可能就懂了,其他學生可能得反覆講、舉例講、揉碎了講。

那些在課堂上好像在發呆卻考試一鳴驚人的,多數是這種類型。


同等技能/知識,習得程度比其他人深。

同樣一個知識點,聰明的學生能迅速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中,舉一反三,找到最優的解題方法。而普通孩子,就是舉一反一,換個形式考查可能就不會了。

這種學生,幾乎都是理科學霸,解題思路有時連老師也不能猜到。


同樣的指令要求,拆分的速度比其他人快。

這個有點難理解,比較類似於執行力。比較常見於集體活動中,有時老師提出一個活動安排,聰明學生能夠第一時間理解老師的意圖、要求,迅速地將任務拆解到最優方案。普通學生往往得討論思考後才勉強理解。

這種學生的聰明是體現在對人、對事的理解上,成績不一定很好,但特別能幹,HOLD得住場面,往往是學生之中的領導者。



在我輔導孩子的過程中,聰明的孩子往往悟性特別高,很多東西輕輕一點,他們就明白了,但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愛學習……或者懶得在學習上花時間。

看他們的試卷你能吐血,別人都不會的他們會,別人都會的他們不會……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先分析一下老師。

1.問這個問題看來是有學生又對老師不滿了。其實你要是老師也會喜歡聰明的學生,一教就會,你也輕鬆(不過這些學生畢竟是少數)

2.老師也是人,有素質高下之分。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好老師,學生對老師也有期待。好老師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3.其實長大了就知道,老師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不要對老師那些明顯不正確的觀點耿耿於懷。

對於學生在老師眼裡比其他人聰明,我覺得有幾項指標。

一、硬項指標學習成績好。中考、高考等各類考試,一局定勝負(當然也有例外,同學體育生,體育成績不錯,高考抄別人選擇題,考上了北體,從此改變了命運),隨著思維方式固化。學習好,就聰明,思想道德就好,理應得到各種獎勵。已經是人們常認為的了,成績好,老師教習你方便,自然對你青睞有佳。

二、懂事理(也就是會察言觀色)。在學校,除學習外,我們要參加各種活動,學生人數眾多,老師管理不方便,自然得有學生自治,你做的好,老師認可你,古語有云:徵於色,發喻聲,而後喻。意思是說,有才能的人,通過肢體,語言等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發現。自然學生的好壞區分開來。

三、有各種才藝的學生。不可否認,家庭背景對這方面的影響很大(當城裡的孩子忙於各種補習班時,我還地裡偷西瓜。當他們提前接受教育時,我還在和泥),元旦晚會,歌詠比賽,書法展覽,藝術節等,各種文體活動,需要有才能的人,老師不看你來自哪,只看你有才沒?有才你就代表班裡上,取得成功老師也有面子,學生的高低又給區分開來。

寒門出貴子。這句話越來越不適用了,各種補習,鉅額投入,農村人為了有個好的開頭,把孩子從小送到城裡學習。

編者感言: 聰明雖然不一定是天生的,但是不可否認有的人從小就很聰明,而有的人從小就不善記憶。但是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發光點,關鍵在於後天的發現、培養與努力。自暴自棄或者不吃苦中苦,自然難為人上人。很多時候成功不是依靠所謂的慧根,而是依靠你的努力付出、你的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