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歷史)當年德國小夥在桂林恭城擺攤賣包子收入捐給雲南災區


(扒歷史)當年德國小夥在桂林恭城擺攤賣包子收入捐給雲南災區[舊事新說]

原創

近幾天(2014年採寫),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城老菜市的一個早點攤“火”了,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夥和幾位中國姑娘在這裡賣起了包子。“他們的包子儘管賣相差一點,但口感不錯,最重要的是這份心意難得!”一位顧客說,這個“中外組合”是想通過賣包子,把賺的錢捐給雲南地震災區。日前,記者也慕名來到這幾個小夥伴的包子攤瞧一瞧。

(扒歷史)當年德國小夥在桂林恭城擺攤賣包子收入捐給雲南災區

Jonathan正在蒸包子。


跨國組合為地震災區“義賣”

“賣包子啦!叔叔阿姨來買包子吧,一塊五錢兩個,這是愛心包子,賺的錢都捐給雲南災區!”當天一大早,聽到這位外國小夥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不少當地居民圍了過來。

“你們賺的錢都捐給災區?”一位中年女士問外國小夥。“是的,全部捐給雲南。”聽到小夥斬釘截鐵的回答,女士說:“那給我來4個!”

這個不大的小棚子外掛著“為雲南獻愛心”的橫幅,裡面一口大鍋裡放著饅頭、芝麻包、絲瓜肉包、南瓜包、花捲和蛋糕。外國小夥和幾位姑娘每天早上6點到8點出攤,生意已做了3天,很多當地居民一是來這裡買包子,二是來獻愛心。只一個多小時,他們的包子就差不多賣光了。

據瞭解,這個外國男孩叫Jonathan,是德國人,去年恭城出入境管理部門熱情幫他辦好入境的相關手續,他一個人來到恭城當志願者,義務教學生英語。前段時間得知雲南魯甸地震,他心裡一直尋思著給災區捐物資。“可是我沒有錢,所以我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我和幾個中國朋友便開始賣包子。”他說。

在這個賣包子的小團體裡有5個人,除了19歲的Jonathan,年齡最大的是河北姑娘張雪君,今年24歲,她學英語時成了Jona-than的朋友,目前在恭城工作。其餘的3個女生都是Jonathan的學生,恭城本地人。

為賣包子一天只睡4小時

“沒經驗、沒器具、沒覺睡”,Jonathan總結說,這是他們賣包子遇到的三個難題。

包子成功出爐前,他們經過了兩天的試驗。張雪君從家裡人那學到了做包子的方法,恭城小姑娘鄭妍則從家裡帶來了大蒸鍋,Jonathan則通過郵件與在德國的父母聯繫,找來了家裡做蛋糕的食譜,開始鼓搗起來。

“剛開始兩天的試驗都失敗了,第一天包子發不起來,第二天包子的餡料吃起來口感不好……”Jonathan和幾個小夥伴笑著說。

好在第三天他們成功了。不過又有了新問題,小夥伴們發現第二鍋的包子總是變形。原來是因為他們只有一個蒸鍋,一次要蒸兩個小時,第二鍋醒面的時間長了,所以蒸出來不理想。

Jonathan告訴記者,這幾天的早餐、中餐,他們都是吃賣剩下的變形包子。

“然而對於幾個小夥伴來說,最辛苦的還是每天睡眠不足。”Jonathan說,每天晚上10點前,大家就要分工把包子做好,由兩個人負責在夜裡蒸包子,往往要到次日凌晨兩點才蒸好。凌晨5點就要起床到早市搭架子,搬東西,早晨6點到8點他們賣包子,9點多他們才有空吃早餐,中午休息片刻後,下午就要去市場上買食材,下午5點又開始做包子。

Jonathan說,父母得知他賣包子為災區捐款,大概每天睡4個多小時,不僅沒有心疼,反而為他感到驕傲,讓他很受鼓勵。而16歲恭城姑娘鄭妍也說,父母給他們買來了一個新的烤箱,用行動支持他們。

德國小夥每天喝兩頓油茶

Jonathan9月初就要離開中國了,計劃去埃及再當一年的志願者,然後去美國上大學。

他表示,在離開中國之前,他會和夥伴們堅持每天賣包子,到8月20日為止他們已經賣了近400個包子,賺了近200元,他們會把錢通過紅十字會全部捐給雲南地震災區。

“我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來中國也快一年了,在這裡生活感受到的風土人情,比書本上了解到的更加豐富、精彩,在這裡也感受到了中國的朋友十分熱情、真誠。”他說,現在他和一位恭城當地的老爺爺住在一起,養成了每天喝兩頓油茶的習慣。

而在今年暑假期間,他自己開辦免費英語夏令營,幾名中國大學生幫他做了許多宣傳工作,他非常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回報中國。

(扒歷史)當年德國小夥在桂林恭城擺攤賣包子收入捐給雲南災區

Jonathan早上和小夥伴在街上賣包子。


“在德國,每當人們看到其他的人受到了災害,會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當看到雲南遭遇災害時,我特別想為那裡的人做些事。”Jonathan說,在德國,許多高中生缺少零花錢的時候,會自己做糕點去賺一些零花錢,於是他就發動了身邊的朋友一起加入,一位德國朋友在聽說了他的計劃後,這幾天也會加入到賣包子的隊伍中來。鄭智敏 周文瓊 文/攝(原載:桂林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