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在你的生命里,是否有那么一本书让你感动,让你流泪。或许是一本小说,诗歌,亦或是散文,在某一刻击中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每每看到这本书,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曾经就被有这样一本书,喜欢这本书的人把她捧上了天,用各种夸张的语言来形容她的伟大;而不喜欢的人就说她是封建糟粕,各种贬低。而我却深深为她着迷,被她感动。

  其实一本书就像是一个人,总有喜欢她的人,和不喜欢她的人,或许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所说的:“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一本不庸的书,才会招致更多的是非。不过,无论别人怎么看她,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有故事的人。每每翻开这本书,我都带着一瓶酒,去品味她的人生故事。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就这样,跟随她,一起来到公元前479年的4月11号。这一天的天气阴沉,到了夜晚更是没有一点星光。在鲁国一所普通的宅院,只见屋内烛光摇曳,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这时,床榻上躺着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头发和胡须花白,脸色黯淡无光,嘴巴时不时微微一张,呼吸已经非常微弱。而此时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仆人,仆人把年幼的孙子抱到他的眼前。这位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看到眼前这个一直哭个不停地孩子,想要抬起手去擦掉孩童的眼泪,可是手却怎么也抬不起来,只是在原地不停地颤抖。此时此景,屋内孤灯寒影,屋外长夜难明,一老一少,泪眼相视。

  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感觉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她了。想当年,他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家境贫困,没车没房。他大哥拿着家里仅有的几只鸡、一头猪和一段帛锦来提亲,她没有嫌弃他,毅然选择嫁给他。可是,他却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这些年他为自己的学说奔走呼号,穷困潦倒,家里全凭妻子一人操持,任劳任怨。曾经花前月下,说好的白头到老,可是她却先他而去,只留他一人孤单在这个世界上。假如有来世,他最想做的就是弥补对妻子的亏欠,让妻子过上最好的生活……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上天赐给他最好的礼物,给他带来了好运。他犹记得,儿子出生时,国君还钦赐一条鲤鱼,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这一切都是儿子的降生,给他带来的福气,他还以此为儿子取名,铭记这幸福的一刻。那时候的他,正值壮年,家庭美满,事业顺利。他信心满满,誓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尽管后来屡遭挫折,但他仍旧坚持不懈。即使自己此生完不成,也希望子子孙孙继续奋斗下去,所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于是他每次见到儿子,都会考问儿子的功课,督促儿子读书。

  他想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对儿子过于严厉了。毕竟儿子的资质凡凡,苛求过多,反而给他太多压力。而儿子又是个孝顺的孩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却从来不抱怨,只会藏在心里。他这时也能理解儿子了,他想儿子也不容易,一方面承受自己父亲的殷殷重托,另一方面也要承受同门师兄弟的竞争压力。或许儿子生在普通人家,会过得更幸福。可是作为他的儿子,却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最终,留下一个没有儿子的老父亲,一个没有父亲的小儿子。年幼的孩子谁来抚养?年迈的父亲谁来送终?他想到这里,心不由得一痛!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他的躯体在慢慢的变得僵硬,可是这个思索了一辈子的大脑,却仍然没有停下来。在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学生们的身影,首先是他最爱的学生颜回。他还记得,颜回初入自己门下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十来岁的孩子。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这个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个孩子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看上去有点愚。

  可是,随着相处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这个孩子了不起。这个孩子聪慧过人,还虚心好学,关键是为人忠厚。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而且,他和这个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这个孩子就是继承他衣钵的最佳人选。他的话,这个孩子都懂,而且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更难得的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很多弟子都各奔东西,唯有这个孩子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跟随自己……

  一想到颜回的早逝,他就心口疼痛。多么好学的孩子,多么聪慧的孩子,颜回在他看来,就是自己最完美的学生。可惜啊,可惜!他怎么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颜回,就早早地离开人世。这对于他来说,就如同丧子之痛,差点击垮了他。自从颜回去世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比颜回更满意的学生了。他在想,为什么命运总是打击他,一次也不让他如愿。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此时,只见他眉头紧锁,仿佛是在搜寻什么而始终不得。或许颜回对他太重要了,他想要搜索所有有关的记忆,追忆这个曾经让他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就这他的记忆搜索中,另一个学生浮现出来,就是子路。他想起了与子路初见的时候的情景。那时候,他还被子路暴打了一顿。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微微一扬,或许现在想来,他与子路相见的方式,颇有些许可乐的样子。可正是因为这个不平常的见面方式,成就了他们一辈子亦师亦友的缘分。子路这个学生,也就比他小九岁,就如同他的弟弟一般,而且也是他的弟子里面年纪比较大的。所以,子路既承担了大师兄照顾师弟们的责任,也承担了保护他这个哥哥的责任,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

  正是因为这个关系,子路成了他学生里面特殊的存在。子路有时候就想其他弟子一样,向他请教学问;有时候又像一个诤友,直言规劝,不留情面。尽管子路经常顶撞他,也常常不听他的话,但是他仍旧喜欢这个学生。有子路在,他心里踏实。他想起,自己曾经有一次病得特别重,快不行了,子路便给自己筹备葬礼。虽然事后,他挺了过了,对子路超规格筹备葬礼很生气,但是他也很欣慰,至少有人能给自己送终!可是如今,子路不在了,还有谁为自己送终呢?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这时,有一个身影在脑海一闪而过。啊,是啊,还有子贡呢!他的大脑又开始活泛起来,可是转念一想,又失望起来。子贡太忙了,既要从政,又要经商,事事都离不开!他想起了前几天,子贡来看自己,自己抱怨过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他当时多希望子贡能够留下来,陪在自己的身边。毕竟,他身边的弟子们,或亡或走,已经没几个人了。

  此时,他的眼角流出了眼泪,热泪流过冰冷的脸颊,来到嘴边。他的思绪开始混乱,一会想到妻亡儿逝,举目无亲;一会想到一世坎坷,事业无成;另一会儿就是弟子离散,后继无人……

  终于,他的身体完全冰冷,思索了一生的大脑也停了下来。此时此刻,无论有多少放不下,也都放下了。虽然,在如今看来,这是一代伟大哲人的溘然离世。而对于当时人而言,只不过鲁国死了一位普通老人而已。夜更静了,也更黑了。

书路聊论语:一部旷世奇书,一段感人故事

  可是,让世人没想到的,也是他自己没想到的是,就在他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纷纷回到鲁国,在他的墓前守丧,皆以父丧守孝三年,而子贡更是守墓六年。以至于他的墓前,搭起的草庐绵延数公里,而他就是孔子。

  三年守丧期间,弟子们居住在简陋的草棚里,地上铺草垫,用土块做枕头,粗茶淡饭,孝衣孝服,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此时,很多弟子们都有家有业,能够放弃这一切来守丧,不能不说这一幕让人感动!而此时弟子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追忆老师生前的一言一行,并且将它记录下来,而这本语录集就是《论语》。

  这是一段感人但并不感伤的故事,但却成就了这部旷世奇书。时至今日,再读此书,仿佛穿越千年,来到孔子门下,听至圣先师循循善诱,看同门圣贤辩古论今;圣人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圣贤的一言一行历历在目。所以,这不是一本说教集,而是一本故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