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憤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緒,喜怒哀樂,人皆有之。生活中,我們會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被惹怒。從孩童時期起,我們就被教育要溫和有禮,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學會忍讓,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正確地面對憤怒和表達憤怒,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在很多人看來,憤怒是一種低級的情緒。每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情緒失控地發怒的時候,我們就會給他貼上一個標籤——“情商低”,然後避而遠之。所以為了培養好人緣,很多情商管理書籍會教你如何“控制”憤怒,成為一個平和的“有修養的人”。

很多父母也害怕孩子生氣,害怕自己對孩子生氣,因為“憤怒”代表失控,會讓大家都很累。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假裝做一個好媽媽,迴避孩子的憤怒,用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讓孩子“無視憤怒”。憤怒在生活中、家庭裡都儼然是一個面目猙獰的“不速之客”。

顯性的憤怒看起來如狂風暴雨,看起來那麼地可惡。而許多隱性的憤怒,更有著不容忽視的破壞力。那些“看不見的憤怒”並沒有真的不存在,而是在等待某一個神秘的時機,突然地來臨,而這種破壞力可能如颶風一樣,產生駭人的後果。

然而,正如很多心理學書籍裡揭示的那樣“每一個憤怒的成人背後,都有一個受傷的孩子。”

也許,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好好先生”/“好好女士”,都是跟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一樣,是一個活得很累的“紳士”/“淑女”,他們最需要的是上一堂憤怒表達課。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憤怒管理 Anger Management (2003)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自己看過很有啟發的電影《憤怒管理》,相信看完後,大家會對“憤怒”這件事有新的認識。

影片講述了一個看起來“黴運連連”的故事:主人公戴夫有著溫文爾雅的外表,在一次飛機旅行中,他“被冤枉”情緒失控打了空中小姐,然後被“嚴厲”的法官判定送去參加一個“30天的情緒管理課程”。心理醫生巴迪採用了許多“非常規”的方法,幫他一步步認識自己的憤怒,認識自己,從而不斷走向成長。

童年的戴夫,因為被玩伴嘲弄,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脫了褲子,並被嘲笑而留下了自卑的心理陰影而不自知。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當戴夫被送進“抓狂訓練班”的時候,他顯然覺得這是個誤會,因為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一個隨和的人。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事實上,他在他心理上有很多隱藏的跟憤怒有關的“黑洞”

他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與女友親吻,表達對她的愛。

他對一直剽竊他功勞,卻始終不給他機會的上司唯唯諾諾,敢怒不敢言。

他對女友身邊的異性有著強烈的妒忌心,卻又努力隱藏。

他對於身邊“惹怒他的人”始終剋制,卻又倍感痛苦。

他心裡怨恨那個曾經在大庭廣眾脫光衣服嘲弄他的玩伴,卻又無法去譴責他。

當心理醫生巴迪告訴他,他是一個“非典型抓狂症候群”,他吃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巴迪說:“憤怒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發飆型,一種是潛伏型。前者是那個因為店員不接受折價券就發飆的莽漢;而後者就是那個店員,每天都在百般忍耐,有一天終於抓狂殺死每個人。”而巴迪認為,戴夫正好是後者。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在30天的一對一課程中,雖然戴夫不斷逃避牴觸,甚至覺得巴迪是個“瘋子”,但巴迪卻用自己的各種“奇招怪招”一步步成功地釋放了戴夫心中的怒火,把他變成了“正常的戴夫”。

第一步,“等你平靜了再往前走”,學會“放輕鬆”。

在課堂上,巴迪問戴夫“你是誰”,在戴夫的回答中,巴迪觀察到他性格的特點:自卑、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一對一”的魔鬼訓練課程裡,巴迪讓戴夫給他煮早餐,然後故意對他發火;在戴夫急衝衝開車去上班的路上,讓他停在路邊唱歌恢復平靜;在戴夫的上司面前,不斷揭穿他的“謊言”;甚至帶他去找“人妖”,讓他“學會和男人相處”。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巴迪甚至“親身示範”自己是如何發怒的,以引導戴夫學會表達。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學會正常釋放出情緒,做到真正的放鬆。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第二步,讓他變得自信。

巴迪帶戴夫去酒吧,讓他學會跟美女搭訕。巴迪教他用幽默而露骨的語言來展示自己的男性魅力,這無疑是戴夫的弱點。但在巴迪的激發下,戴夫成功搭訕了美女。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有趣的是,這個看起來性感的美女,內心也同樣有著戴夫一樣的不自信。因為曾經的“陰影”——“前男友嫌棄她像豬”,而在心裡認定自己是一個不美好的人。當戴夫拒絕和她發生關係,她立刻歇斯底里地發怒,指責戴夫也跟她的“前男友”,一樣,明明是嫌棄他,卻故意以“有女友了”來拒絕她。

緊接著,巴迪帶著戴夫去找小學欺負他的同學“算舊帳”,這是在真正撕開戴夫的“傷疤”。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這個頑劣的舊同學早已經“皈依佛門”,按戴夫的話說“怎麼好意思再找他算賬呢?”。在巴迪的堅持和挑唆下,時隔25年後,戴夫終於成功地回擊了對這個曾經帶給他心理陰影,並且至今還在嘲笑他的舊同學。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他們一路飆車而走,歡聲笑語,為戴夫終於成功驅除這個“心魔”而一同振奮不已。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這時候的戴夫,真正發自內心地,和他的這位“心靈導師”,心靈上發生了美好的碰撞和交融。這時候的他們,不再像“病人與醫生”的關係,是牴觸懷疑和逃避,而是像“兩個彼此瞭解的好朋友”一樣,“惺惺相惜”,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悅。

第三步,讓他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

巴迪勸說戴夫和他女友分手,然後假裝自己插足,激起戴夫的內在潛力,最終走出了他內心的牢籠。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他克服內心的膽怯,勇敢地對上司說出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憤怒——自己應該被升職。

他勇敢地跟過去的自己告別,做出了自己一直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在洋基球場當眾向女友求婚,與女友真正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依戀關係。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戴夫終於弄明白了巴迪說的“發飆”和“抓狂”不是一回事。因為前者是勇敢地釋放自己的憤怒,而後者是在拼命壓制自己的憤怒。前者是一種主動的情緒宣洩,而後者是一種被動的自我懲罰。

最後的,戴夫學會“放輕鬆”地生活,甚至學會了幽默和搞笑。

這是一部很獨特的電影。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憤怒。雖然過去的所知所學都告訴我們應該學會“壓制憤怒”,但這部電影卻告訴我們要

“以怒制怒”

雖然影片對於“如何真正地消滅憤怒”這個課題沒有做很太多深入的描繪,也沒有大段的“智慧語錄”去告訴你所謂憤怒管理的真諦。而只是做為一部喜劇,在讓人們哈哈大笑的同時,給人們一點“有用的提示”,讓我們重新去認識“憤怒”,帶我們思考如何走出憤怒的盲區。

01當憤怒的時候,是應該表達,還是壓制?

憤怒作為嬰兒感受到最早期的情緒之一,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情緒。孩子因為自身能力受限,種種行為都要依賴他人,挫敗感會讓他自然而然地產生憤怒。

而當我們步入成人的時候,同樣地也會面臨被忽略、期望受損、感覺被侵犯、能力不達等種種情境,都會讓我們產生憤怒。

當我們面臨憤怒的時候,常常會有兩種不同的選擇。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第一種是選擇釋放憤怒,這是一種防禦本能,將問題指向了別人,同時很好地阻止別人進入自己的內心。

第二種是選擇了壓制憤怒,將問題指向了自己。一方面在心裡認定自己的膽怯和懦弱,自責自己不去表達;另一方面又期待自己的隱忍換來別人的理解和改變。當自己的隱忍沒有得到期望的結果時,會產生自己是“無用的”和別人是“無情”的這兩種錯誤信念。

壓抑的憤怒會不斷消耗我們內心的能量,在等待時機爆發,從而產生驚人的負面後果。

有多少路怒症和激情犯罪者,平時都是一個和善的面目,而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就可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他們“啟動憤怒之門”的按鈕。

憤怒其實是一種可以推動問題解決的積極力量,但如果一直隱而不發,犯錯的人也許永遠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和你的需求對話,跟你的傷害道歉。

02表達憤怒是否代表完成了心理釋放?

如果你以為憤怒只是“發了一通脾氣”就完事,那你就錯了。表達憤怒,需要充分地表達出憤怒後面的情緒。就是清楚地讓對方知道,你為什麼生氣。憤怒很容易被感知,但憤怒後面隱藏的情緒卻常常讓人一頭霧水。憤怒常常是其他情緒的衍生情緒,比如悲傷和羞愧,而憤怒的根源只有自己知道。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所以巴迪教戴夫的不是去學會發脾氣而已。他還讓戴夫明白,他內心真正憤怒的原因,是他對兢兢業業工作得不到應有回報的失望;努力想保持美好卻被同學捉弄的羞愧;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對女友的不信任的沮喪。

只有充分地表達憤怒的具體原因,然後才能再往前一步,明確地告訴別人,你的底線是什麼,你的需求是什麼。

假如我們身為父母,我們就應該告訴我們的孩子,父母可以生氣,他們也可以生氣。同時帶領他們一起去探究:“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生氣的表面原因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從而讓孩子真正地理解和接納憤怒,從而在憤怒的契機中認識到真正的自我,懂得換位思考,瞭解彼此的需求。

03建立合理的期望,形成健康的溝通模式。

很多情緒管理的書籍都告訴我們如何在憤怒的時候覺察,然後通過調節呼吸等方式控制情緒。電影裡也有類似的情節,當訓練班的人要發怒的時候,巴迪讓他們一齊在心裡默唸“古日福拉瓦”。然而,我們都知道,多數人在憤怒的時候,是很難控制住的。

更有效地方法是,學會在與人交往中,不斷認知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界限,並且明確地讓對方感知到。這也是避免與人衝突,從而產生憤怒的根源。

一部電影,教你學會如何正確地“生氣”

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我們的底線。”也儘量在言行中傳遞出相關的訊息。同時我們要告訴自己,“即使別人知道你的期望,不代表一定會滿足”,當我們面對失望或者傷害的時候,還可以更多地尋求方法,而不是隻用情緒本身來抗爭。

學會非暴力溝通,學會展示自己的內心,而不只是用拳頭跟別人交流。

這個世界不是靠大家都假裝和善,努力剋制就可以和諧美好的。更多的是需要每一個人勇敢“show出你自己”,給別人瞭解你的機會;更多的是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界限分明的人,不給別人侵犯你的機會;更多的是在彼此瞭解的基礎上,學會尊重和寬容,不輕易僭越別人的底線。

希望我們的身邊可以少一些“揹著炸藥包”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女士”,大家都輕裝上陣,勇敢做自己,也被世界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