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智在技術,慧在人文

智慧城市:智在技術,慧在人文

近些年,隨著我國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聯網、雲計算等諸多領域的快速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也逐漸興起。在先進技術與傳統模式、現代理念不斷地碰撞、融合與重構下,諸多智能應用幾乎延伸到城市發展的各個角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魔術"般變化的同時,也讓城市煥發出令人驚喜的生機與活力。

何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設中還存在哪些難題?又該如何"智慧"破解?

"智慧"如此改變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先進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整合和系統的方式管理城市的運行,讓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通過城市各個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整合優化各種資源,從而實現城市科學和可持續的發展。"

這樣抽象的解釋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麼如果這樣說——

自從4G網絡覆蓋了地鐵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麼願意開車上班了,因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可以用來看書、追劇、逛淘寶,還可以處理一下緊急的工作郵件。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和不再"卡殼"的網速,讓原來難捱的路上時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為了一種"享受"。

最近迷上了"網購"的孫阿姨再也不用為買了米麵糧油卻扛不動而煩惱,因為只要在家動手指,就有快遞小夥兒把這些重物直接給送到家。

在這個大雨不斷的夏天,海口的許先生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關注城市積水、便民服務、排水的APP,幫了他大忙。逢雨日,許先生出門前都會打開這個應用,查看一下哪個路段有積水需要繞行,提前選擇好交通方式和路線給他免去了不少麻煩,讓他倍感貼心。

一部手機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蹤快遞、查詢違章、實現遠程醫療;輕劃屏幕,景區熱力地圖躍然"屏"上,人流趨勢一目瞭然;通過"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視頻站崗、鼠標巡邏","天網"下違法犯罪行為無處遁形;上至市長下至科員,電子政務系統全員接入,審批效率成倍提升;道路輕微事故,無需交警和保險人員到場,當事司機掏出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快速處理,耗時不到半小時......

可以再想象一下,隨著智能化發展,我們可以在智能終端的指導下快速地找到車位,每天走進家門的時候能通過智能終端來遙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動打開百葉窗窗簾、自動調整燈光亮度、空調溫度......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們統稱為"智慧城市"。

"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著智慧城市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可以說,智慧城市已經從原先的概念探索進入了實質建設階段。"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為“彎道超車”創造新機遇

“隨著城市承載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面臨的挑戰也愈加繁多和複雜。對於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將更加嚴峻。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挖掘城市潛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楊保軍表示。

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要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並且指明瞭網絡信息寬帶化、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等六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幕正式拉開,截至去年底,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增至500多個。

其實,中國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方面一直緊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數字城市建設,那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1.0時代。10年後的2005年,進入互聯城市或無線城市的2.0時代。隨著2009~2011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開始進入3.0時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點,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促進城市運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大量數據表明,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趨勢。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艱鉅任務。如何搶佔新技術革命制高點,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發展,現在全社會各方各界都在積極思索並實踐著,建設好智慧城市,或許是我們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遇。"楊保軍認為。

智慧城市還需“智慧”建設

“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實際上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中普遍存在缺乏頂層設計、信息孤島,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公眾獲得感不強等問題。嚴格來講,很多'智慧城市'其實還處於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發展階段,距離'智慧'還有不小的距離。"楊保軍說。

"智慧城市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在近日舉辦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上指出,我們通過國際經驗看到,在很多城市的各類企業管理上,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運用上,企業所發揮作用遠遠超過政府,企業會把各種科技手段和創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如何運用好PPP方式來購買企業的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正途。雖然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企業的作用,但一定要知道企業才是主導,政府應該發揮各種政策平臺的作用,引導企業發揮主導性作用。

但是不是把主導權交給企業就能"坐享其成"了?業內人士認為,規劃類的主導權還應掌握在政府手上。有專家表示,智慧城市雖然與信息化部門的業務有一定交叉,但大部分內容還是比較陌生的,於是很多城市選擇了向規劃類企業購買服務,委託他們進行規劃。

然而,"甩手掌櫃"並不好當。據報道,住建部一位主管領導曾在一次內部試點培訓會上指出,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申報時,存在多個城市申報材料相同的情況,有的城市的申報材料上甚至寫著其他城市的名字。這當中折射出來的問題顯而易見,部分企業制定規劃時並沒有進行實地調研,而是想當然地胡編亂造,甚至一稿多用,騙取服務費。另外,現在很多規劃類企業都有自己的產業合作伙伴,而不是從實際去考量和規劃,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項目。

楊保軍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調動來自方各面的力量。"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問題,不是純靠政府、純靠企業、純靠市場就能解決的,必須充分發揮全社會的創造力,構建政府、企業、大眾三方加智庫的架構,形成合力效應,為各方發展創造機遇。"他表示。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像鐵路那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推進。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經濟、政策、管理多管齊下,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參與,智慧城市考驗政府的管理水平,需要城市管理者、領導者的大智慧。

人文型智慧城市是終極目標

“建設智慧城市不是隻有技術就萬事大吉,還需要在頂層設計中強調人文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的不僅要有物質與技術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夢想。以人文智慧引領智慧城市建設,是推進其健康發展的關鍵。”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據瞭解,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居民的幸福滿意度。

“目前我國的基本情況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視,而人文型智慧才剛剛提出。當下的智慧城市建設,如果脫離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費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建設也就偏離了城市發展的本質和目標。”劉士林表示,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仿真等技術再發達,數字城市、數字政府、數字交通等建得再先進,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汪洋大海”中具體的“求助者”結合起來,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運行的巨大壓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終達到"科技讓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同樣,‘技術’和‘管理’也只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手段,而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把‘不可缺少的手段’與‘不能拋棄的目的’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為早日建成有意義、有價值、有夢想的中國現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統工程支持。”劉士林說。

那麼,到底什麼是“人文型智慧城市”?一位城市基層信息部門的工作人員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就是我們從傳統和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傳統價值、本土情懷。一個大眾參與、人人自我約束、居民需求能得到精準及時的反饋和滿足、依靠科技優化資源配置的城市才是我們要的智慧城市。不僅如此,智慧城市還要有城市性格。城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是寶貴的人類文化財富。如果忽視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再現代的科技也不能使人內心充實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