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為什麼沒有挽救大清,而是引發了革命?

俞達


清末新政表面上看,其新政內容和戊戌變法差不多,但它並不是戊戌變法的重現。其性質大體上是洋務派新政的翻版。編練新軍,設立巡警、廢除科舉、鼓勵留學、設商部等是新政中比較有成效的措施。這些措施,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西學的傳播,出現了一批同封建士大夫不通同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也有了一些擴散的園地。新政沒有達到清政府的目的,相反激化了各種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新政有些措施激情了人民反抗,擴大了清政府與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客觀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蒙說史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簡單地說就是腐朽的清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從戊戌變法到民國元年,大概只有七年的時間吧,尤其是從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勝利,到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其時差亦不過短短十年而已。從其時間節點來看,清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之際,正當中華民族覺醒之前夜,其滅亡無疑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


浪淘沙8405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清末新政,是繼戊戌變法後的又一個清朝政府圖強的變法新政。我認為,雖然新政的實施最終沒有使大廈將傾的清政府重振國威,但新政內容本身對於歷史發展的推動還是有很大積極作用的,當然副作用也還是有的。

那麼如題所問,為什麼清末新政的實施沒有在清朝即將滅亡時力挽狂瀾,而依然導致革命的出現呢?下面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

一,實施清末新政的起因。

眾所周知,清末新政又稱庚子後新政,是庚子事變後,由擁護慈禧的保守派主動請求和列強施壓下開始實施的。庚子事變使清政府被迫向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我想此條約的簽訂,已經觸碰到清政府的國力紅線和社稷根基,以慈禧為首的清廷統治者應該意識到了只有變法才能圖強的道理。在得到慈禧的默許後,新的變法實施了。

二、清末新政的實施內容。

此次新政的內容和之前的戊戌變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所以我們來結合戊戌變法的內容來說,首先看下戊戌變法的內容。

據資料顯示: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保持清廷制度的大框架,然後對框架內部進行修改變通,如:剔除框架內無用的機構和人員、學習西方文化辦實業、練新軍、廢八股等,這些措施雖然現在看來可能會解決當時某些實際問題,但對於大部分的守舊派來說,可是萬萬行不通的。所以導致戊戌變法的最終失敗。

其次著重來看下庚子後新政的內容:

庚子後新政較戊戌變法相似,但比它更深入,層次更高。

(一)仿行君主立憲制。

光緒三十四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後》,在隨後兩三年內(宣統元年至三年)組織了資政院的開院禮和籌組了新內閣。

(二)編練新軍。

停止武舉科舉考試,練兵處和兵部合併為陸軍部,設武備學堂,裁撤舊軍,編練新軍。後來的小戰練兵就是新軍的主要標誌。

(三)鼓勵商業經濟。

大力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並頒佈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措施。整理從地方到中央的財政收支並興修鐵路。

(四)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是像戊戌變法那樣只取消八股文,而是直接廢除科舉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興辦學校,另外往歐洲和東洋派往留學生以學習西方知識。

(五)政府機構改革。

政府機構改革也不像戊戌變法那樣只剔除無用官職和人員,還有停止報捐實官、除陋歸、定公費等措施。另外對政府機構進行裁併和增設。

據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2月24日,裁河東河道總督,其事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12月12日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由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兼管。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裁國子監。

另外合併增設了陸軍部、學部、商部、巡警部、外交部等。

(六),頒佈新的法律措施。

在各項新改革措施的施行,沒有新的法律是不行的。據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獎勵公司章程》《商標註冊試辦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官考試細則》《集會結社律》等等先後出臺。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三個總結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別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三,清末新政的弊端和不足。

清末新政的各項內容可以說都是很有建設性的,但由於封建專制影響和政府部門人員銜接不力,辦事拖沓不能雷厲風行,最終導致新政很多內容在較長的時間裡沒能完成。如,仿君憲制在內閣成員的選用上,十三名大臣中就有七名是皇帝宗室和旁支;陸軍部制定的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直到清朝滅亡也只是實現了三分之一;留學生由於朝廷資金緊張,大都只去了日本且數量極少等。

總結:清末新政的實施加重了人民負擔(新政籌措經費問題),加深了列強的侵略(商業經濟問題),形成了軍權掌控的轉移(編練新軍問題),這都是新政實施的負面影響。最主要的是新政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革命的爆發。

據資料顯示:清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於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這是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由於清末新軍的出現,由於革命黨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新軍就逐漸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陣地。

綜上所述,清末新政的實施在國家發展意義上是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的,但不同階級的產生最終促使民主革命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