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有时,最好的爱,是理解

1、理解,是最好的陪伴


《庆余年》最触动我的,是林婉儿紧抱着失落的范闲那一幕。


那时,范闲的好哥们滕梓荆去世了,为保护他离开的人世,留下自己的妻儿,战死了。


那时,范闲很难过,难过得像个没事人一样,难过得不愿流露悲伤,难过得不愿跟人交流。


那时,范闲失魂落魄来找林婉儿,说着说着就忍不了心痛,忍不了眼泪。


那时,林婉儿很担心他。


看着那个失落的范闲,她说:你给我讲他的故事,好吗?


庆余年:有时,最好的爱,是理解

紧紧抱住悲伤的范闲

林婉儿想去了解范闲的心情,所以她倾听。


听完之后,她理解了范闲的悲伤,所以,她紧紧地抱住了他,陪他流泪。


她借滕梓荆的话告诉他,滕梓荆视他为家人,他就是那个让藤子荆甘愿赴死的人。


没有无关痛痒的安慰,,没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林婉儿此时展示的爱,只是恰到好处的理解。


正是这种理解,让范闲得到安慰,也正是她对范闲和滕梓荆兄弟情的解读,让范闲重新振作。


此时,林婉儿的理解给了范闲陪伴和动力。


而范闲离京追捕嫌疑人向她告别时,林婉儿说:“我理解你,所以我不拦你,但我会日日忧思,你定要归来。”


此时,林婉儿的理解,给了范闲爱与牵挂。


于爱情而言,有时,对爱人的理解,便是平凡生活中最好的陪伴。


2、理解,是无声的成就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银河补习班》里父亲对孩子的理解。


那个父亲,在所有人包括孩子妈妈都认为他儿子不成才的时候,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也很优秀;


那个父亲,在周边老师父母都强塞知识到孩子脑海里时,理解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个父亲,在写作方式固化的高中,理解并说服老师理解孩子的思维;


那个父亲,在掐灭了孩子兴趣爱好的高中,理解他的爱好,带他去看比赛;


那个父亲,在清华北大为尊的志愿氛围中,理解孩子的梦想,支持他走向心仪的院校。


庆余年:有时,最好的爱,是理解

带孩子拥抱自然

这个平凡的父亲,带孩子去自然环境中感受内心。


也是这个平凡的父亲,在所有人看不起自己儿子的时候,没有放弃,理解他,支持他。


父亲告诉儿子,书很薄,每天装进脑子几页就好。


这个父亲,只是理解,所有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的方法。


正是这样的理解,将一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飞行员。


也正是父亲的理解,原谅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将善意和爱播撒在孩子心间。


可以说,是父亲的理解,成就了孩子的一生。


对子女而言,有时,理解,才是最好的成就。


3、理解,是深沉的爱


年度暖心剧《俗女养成记》里,儿子陈嘉明当众说出自己喜欢男的。


父亲非常讶异,大姑更是要闹翻天了,满口嚷嚷着子孙不孝,不停地批判着陈嘉明。


谁料,母亲却平静应对,并把大喊大闹的大姑轰出了家门。


庆余年:有时,最好的爱,是理解

厉害的母亲

其实,母亲早在好几年前偷看儿子的日记时,就知道儿子是同性恋了。


多年来,她一直没有捅破。


相反,从最初知道时的慌乱,到随后翻报纸、打电话咨询,一步一步理解了儿子。


那个年迈有白发的母亲,在一天天的担忧中,理解了同性恋不是儿子的错,也理解了儿子的孤独。


所以她一直未曾说破,反而在时间的流逝里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最终接受了儿子的男朋友。


而这份理解的背后,跳动着的,是母亲害怕孩子孤独的心。


于父母而言,有时,理解,是对儿女深沉而无声的爱。


4、理解,让爱无畏


生活总有很多磨难,是爱,让我们突破磨难,而让爱无所畏惧的,正是那一份难得的理解。


我想,爱,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理解所以信任,信任所以支持,支持所以陪伴,陪伴所以同心,同心,故而,无畏!


最让我们泣不成声,永远是遇到磨难时,那一句“无论如何,我都会支持你”!


因为有了理解,因为有了支持,即便这世上的磨难,都出现在眼前,怕也是无碍的。


理解,其实,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


如若这世上有人,理解或愿意理解你,这是怎样的幸运!


庆余年:有时,最好的爱,是理解

因为有了理解,所以无畏

而比理解你更珍贵的,是有人,在一点点学着理解你。


学会用你用的“语言体系”,学会用你用的手机软件,学会一点点融入那个对他们而言,无比陌生的世界。


只要靠近你一点点,笑容就多许多。


这种理解,不是简单的附和,也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语,是用尽所有力气和心思,在理解你、支持你、陪伴你。


这种爱,绝无仅有,它让你明白,无论在哪,其实你并不孤单。


于我而言,这个理解我的人,是父母,是爱人。


那么对你而言,世上最愿意理解你的人,是谁?


将心比心,我们对他们(父母、爱人)的理解,又有多少?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