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这个字是小篆体,左上一个臣字,代表大臣,或管理者。右上一个弯腰的人,人的下面是卤字,整个字的下半部是皿字,代表煮的意思,合起来叫盐。

这个字非常好理解,也极具代表性,一字一故事,既说明了古代制盐的方法,又表现了官方对盐的重视。

不得不说,象形文字是真有意思!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不必为盐操心,由于动物的血肉里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所以不需要大量补充盐。

而进入农耕时代之后,谷物没有像肉类那样含有盐分,所以就产生了吃盐的独特需求。

大家不妨简单脑海一下,一顿饭没盐也能吃,但是多么无趣的体验啊!

而烹调种类无论如何变化,最基本的技术依旧是如何放盐,这也是厨师们最早接触的技能。


白色的金子——盐

好骚的撒盐哥


公元前七世纪,管仲刺杀公子小白,小白逃脱了,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大臣,证明齐桓公是极为正确的。

管仲给齐桓公提供了许多治国方略,其中就有“关山海”一项,“关山铸铁、煮海为盐”。其目的就是通过控制盐铁经营,提高财政收入,也是最早的政府插手专营盐铁的策略。


白色的金子——盐

商业娇子桑弘羊


汉昭帝始元五年,那时候汉武帝已经死了很久了,桑弘羊还活着。桑弘羊是汉武帝时代著名的“经济大臣”,而且相当能“白话”。

在朝堂之上发生过一次不太显眼但意义重大的辩论会,这就是盐铁酒的专卖会议,又称盐铁会议。

朝廷各派对于盐铁酒专卖,进行了一次宫廷辩论。双方博弈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是否放开三种物资的管控,不收税负,不与民争利,还富于民。

反方(反对专卖)主辩为谏议大夫杜延年,其他辩手为众多才子儒生(愤青),领队是霍光。

正方(赞同专卖)是以桑弘羊为领导的一部分朝臣。

辩论进行了几天时间,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结果是盐铁依旧国家专营,而酒则部分放开官营。

桑弘羊最重要的论点是:武帝时代,用盐铁官营收益,修工事、强防务、兴义兵,以诛强暴,保护了百姓的安全,没有这些,何以得安?

说白了,古代商品种类与贸易程度远不如现代,盐铁类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项目,没了这个收入啥都玩不转了。

最后,双方本着友谊第一的精神握手言和,象征性的解除了部分地区的酒水官营,算是给反对派一个台阶下。


白色的金子——盐


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影响千年的联合声明,

《盐铁论》

你也可以叫他“桑弘羊·霍光”法案。虽然他俩是死对头,毕竟霍光也明白盐铁专卖利大于弊。

此后的历代王朝都把盐铁税收视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元朝甚至达到了整个税收的八成。

现在我们清楚了,盐居然与铁一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食盐一度成为深受欢迎的支付手段。

控制了食盐就相当于控制了民生命脉。

古代出了那么多有名的大盐商、私盐贩子,就因为这东西连乞丐都需要,收益实在太稳健了。

那么,盐是怎么生产的呢?

中国盐业有四大类别,海盐、池盐、井盐和矿盐。

如四川出产井盐,山西盛产池盐,山东盛产海盐,安徽盛产矿盐。


白色的金子——盐


海盐生产比较早,商代就有关于生产海盐的记载。提取的海水要经过熬煮,目的是蒸发掉水分,留下粗盐,后期技术进步后改为晾晒,节省了大量成本。

池盐又称为湖盐,制取过程与海盐基本一样。

矿盐又称岩盐,开凿于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和采矿一样。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井盐的生产最有意思,它的过程最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早在战国末年,人类就已经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了。


白色的金子——盐

汲取浅层盐卤


当时的盐井口大,井壁容易崩塌,没啥保护措施,也不深,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后期,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向内注水或利用地下水溶解盐矿,用竹筒将岩屑和水抽出来。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古人将大楠竹中间去节打通形成管子,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凿成,超千米的盐井是四川自贡的燊海盐井,到现在为止还在生产哦!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白色的金子——盐

中间像丸子样的东西就是盐团


白色的金子——盐


令人意外的是,盐井不但打出了卤水,还间接打出了天然气,完全解决了煮盐燃料的问题。

当年高峰时期,燊海井生产的卤水量每日约14立方米,同时伴生日产5000立方米的天然气,大约可烧制14吨盐。 按照1914年每斤盐40文钱的平均盐价,燊海井每天的收入即达533两白银!

当时这个收入,令当今世界500强企业自愧不如。

而这种技术也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海水和湖水晒出的盐并不能直接吃,杂质太多,容易拉肚子,需要经过过滤等工艺进行提纯。

当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煮过的卤水,还能产碱,是古代不可多得的矿产资源。

由于碱的存在还催生了另外一种超级调味品。

当时的人们还并不了解和分离卤水中的碱,导致盐味苦,无奈加入豆子、小麦、鱼虾、酒等辅料来降低或抵消盐中的苦味,这就是酱的来历。

所以,早期的肉是蘸酱吃的。


白色的金子——盐


1932电影《盐潮》,主演是当时名噪一时的著名演员胡蝶,演绎的就是有关旧时代盐工家庭的悲欢离合。

盐的历史相当漫长和复杂,它承载了太多人类文明故事和变迁,洁白的颗粒下曾流淌着红色的鲜血,也曾浮现过黑色的肮脏。

带着咸味的白色颗粒,独一无二的百味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