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能把投降说的最高大上的是关羽吗,你怎么看?

古德里安586


三国时代的诸侯之争,并不涉及正义邪恶、也不涉及民族问题。

所以忠于谁、投降谁,并不丢人。一切就看你以后的成就了。

当然了,基于各种伦理的道德,史书肯定是要盛赞一些永远忠于故主的臣子。最经典的就是,死也要忠于袁绍的沮授;死也要忠于刘璋的张任;死也要忠于曹操的庞德。

如果他投降之后的人生,混得非常风光,谁会在意他曾投降过敌人呢?如果宁死不降,结局很失败,人们还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惋惜。

关羽便是其中投降之后混得风光的代表人物。

关羽在投降曹操之前,地位相对较低,投降之后,由于受到曹操的礼待,地位越混越高。

他人生的辉煌,其实都是在投降之后。如果关羽当时选择了宁死不降,放到历史书中,恐怕也就是几个打酱油的人,能不能在史书的字缝中找到名字,那也难说的很。

看到这种人曾投降过敌人,读者们自然不会认为有什么丢人可言。

相反还会认为,他们投降敌人,是一种绝对正确的选择,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当时就选择了忠于故主、或是宁死不降,哪有后来辉煌的人生呢?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是,最高大上的是,吕布,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1]。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为矛。 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虚构为方天画戟。


吕布先投靠袁术,然后又投靠袁绍。丁原。董卓,张扬,刘备等人!感觉吕布才是投降说的最高大上。


文文情感故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关羽描写成了一位“神将”。可是,他的许多事迹,其实是小说家言,在历史上未有其事。比如,广为人知的“过五关斩六将”和“降汉不降曹”。

关于“过五关斩六将”,先不说这五关的距离相去甚远,且与刘备当时所在的汝南南辕北辙,而且,就是所斩的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也均是罗贯中创造的虚构人物,在历史上连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

如果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在关羽这个人物身上“锦上添花”,那“降汉不降曹”,就涉及到历史真实和原则性问题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战败以后,与张辽在“土山约三事”,声明“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之后,暂时委身于曹操,随后他又斩颜良诛文丑,报恩之后,挂印封金而去。

而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里,也确有关羽为曹操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的记载,但是,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等诸多条件,是否也属于历史真实呢?

我们可以在《三国志》中找到三段史料佐证:

1、《三国志.武帝纪》:“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这里,大概说明了关羽被俘的经过,也透露了一个与《三国演义》明显相悖的细节信息,即当时刘备的妻子已经先于关羽被俘,而非与关羽在一起,小说中关羽投降的一个理由是“保护二位嫂嫂”,其实是与史实不符的。而曹操击败了关羽后,并没有谈条件,“羽降”。

2、《三国志.先主传》:“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这段描述跟上一段差不多,“禽”字通“擒”,很显然,当时关羽并没有先谈条件那么体面,而是被擒。

3、《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这里的描述,与上两段基本一致。可见,罗贯中在小说中,为了关羽的面子,同时为了凸显他的忠肝义胆,确实将一部分史实给拔高了,虚构出了“土山约三事”。

尽管在真实历史上,关羽并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圣,但是,透过历史史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忠义绝伦的大丈夫形象,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

1、关羽知恩图报,主动离开曹操。《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关羽投降以后,曾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这段话,也被罗贯中创作小说时所采用。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曹操兵精粮足,而刘备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关羽既然已经归降,却仍然想着回到刘备身边,确实忠心可鉴日月。

而且,他还直接将此话告诉曹操,更显得为人之光明磊落,让曹操也为之叹服,历史记载是“曹公义之”,并且最后他还成人之美,在手下想要追击关羽的时候,说了一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2、关羽在曹营只待了短短3-4个月的时间。《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败刘备、擒关羽的时间是“五年春正月”。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正月。而这年的“夏四月”,曹操北救延津,在这里就发生了关羽斩颜良的故事。战后不久,关羽就亡归刘备,并没有参加官渡之战。

所以,关羽留在曹营的时间,也仅仅短短3-4个月的时间。这也足以证明,他并无心降曹,更不愿意长期呆在曹营。

所以说,即便没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渲染,仅凭《三国志》的记载,我们也可认为,关羽是一位光明磊落、义绝千秋的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