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要減少進出口 要堅持擴大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在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說要減少進出口的數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能出口還是要出口。同時,還要爭取當好世界的市場,我們今後要更多地去進口。”

楊偉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有幾個方面的任務,涉及我國經濟發展的供需格局、內需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

一是優化供需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佔總需求的比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我國出口增速開始大幅放緩,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原因。要保持增長速度,必須要讓國內需求繼續壯大,填補出口增幅減緩帶來的缺口,否則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經濟下滑。

二是優化需求格局,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消費需求佔國內需求的比重。從2017年我國GDP最終使用結構來看,只有33%用於居民消費,12.7%為政府消費,接近37%用於投資,16.85%用於出口,居民消費需求佔比較低。楊偉民表示,我國多數城鎮居民還沒有達到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階段,提高居民的消費比重,需要做好減輕房貸等對消費的擠壓,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改革戶籍制度,建設農村轉移人口能夠居住的住房等各種措施,減輕居民在擴大消費時面臨的壓力。

第三個任務是優化分配格局,居民消費少的源頭在收入,要提高居民消費佔內需的比重,必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長努力同步快於經濟增長。楊偉民曾在全國政協提過“兩個翻番”目標的建議,到2035年居民收入翻番、中等收入群體翻番,如果中等收入群體達到8億,擴大消費就有源泉了。2000年到2017年,無論是初次分配格局還是再分配格局,居民部門佔國民收入的比例都出現了非常小幅下降的趨勢,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通過改革調整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分配格局。

第四個任務是優化生產格局,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消費型產業佔整個產業的比重,特別是要提高中高端消費產品的規模和比重。生產結構其實也在反作用於消費,國內對於很多產品和服務是有需求的,但是國內沒有生產出來,所以人們不得不到國外去購買。這些產業並不是因為創新力不足帶來的供給不足,而很可能是體制機制的因素導致供給側不足,所以還是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供和需之間的適配性問題。

第五是優化技術格局,主要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產業佔比,降低高技術產品對外依存度。

第六是優化開放格局,要堅持擴大開放,同時要增強內外循環的暢通性,要繼續壯大國內大市場,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增加消費品進口。另外,要保持部分產業生產能力大於國內消費能力的格局,因為需要用這些產業來換回進口需要,因國內缺少資源而必須要進口的農產品、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還有因創新力不足而必須要進口的電子元器件行業,2017年總進口額達到4.45萬億,要進口這些產品,就得同時出口這麼多產品。同時也要保持部分產業高出口、高進口,部分行業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既是出口型行業,也是進口型的行業,要維持現有的發展格局,讓它能夠使國內和國際的循環連接起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徐超 校對 吳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