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作者馬權友拳照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練足中氣讓他信心百倍

作者馬權友


我有一弟子,跟我練拳前,就學過太極拳,而且在當地練拳人中是練的好的。為了提高拳技,他來到我這裡進修。確實,在他人眼裡,此弟子比一般人練拳架子漂亮,低架行拳,但在我看來,其應重新學來。因為,一是其低架無功行拳會傷膝,二是其拳中無含金量,也就是拳中無內勁,其原因是中氣不足,越低越沒勁。針對他的問題,我因人施教,讓他明確,“不是低架行拳就顯功夫,功夫拳架的低是沉氣、沉肩、落胯形成的,而不是為顯功夫給人看故意下蹲,否則會造成大小腿之間的弓彎變小而失勁。

此弟子加入權友隊伍後,一時間練拳刻苦,上進心強,但雖然半年來拳技有所提高,但內氣變化不明顯。他自己也著急,經常跟我講:“我啥時候練得像師父那樣內氣充足呢?"由於他心急浮燥,再加上對拜師前原練的東西藕斷絲連,其拳架出現起浮,看得出其內氣沉不住,在體內時而下沉,時而上竄。當他看到身邊我的其他弟子拳技在提高,並且原拳友又在觀望,而自己的功夫時好時壞,長進不大時,此弟子有些迷茫了,學拳信心有些不足了。針對他出現的問題,我有的放矢,耐心指導,一針見血地讓他明確,其拜師前就是瞎練,不僅不產功夫,而且會因內氣不足,不能託身,低架行拳因此傷膝,目的就是讓他死心塌地苦練真功太極拳。於是,我教他:練拳時兩肩松沉下壓,定勢呼氣配合動作下沉,而下盤襠內合勁,腿弓彎不變含勁,固定下盤,下盤托住上身,行拳心態坦然,從而有利於內氣聚集腰腹。在我的指導下,他練拳逐漸找到了感覺,拳架穩固了,拳越練越漂亮,從此練拳的興趣又來了,能坦實地苦練了。

春節過後,我觀察弟子們行拳,發現此弟子脫穎而出,其中氣足了,腰腹粗了,內勁上下貫通,金剛搗碓動作震腳顯骨力,砸地咚咚響,掩手肱拳動作發拳由根達梢,節節貫穿,松活抖彈。他也高興地對我說:“師父,我現在練拳有勁了,越練越愛練,我對練好太極拳信心百倍,而且有原拳友跟我著摸,我能合而發之了。”是呵,此弟子通過苦練,並且練對了,中氣足了,功力就有了。提到中氣,我再說說內氣。我常對弟子說,練太極拳就是要練得內氣充盈。氣足而血行,暢通經絡而養生,意氣勁相合而利於行功。

什麼是內氣?內氣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精微物質,由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氣和練功修煉的後天之氣組成。先天之氣由後天練功和吸收食物的養分而產生的內氣而營衛和補充。如果內氣充足,就會有氣感表現,如酸、麻、熱、脹、蟲爬等感覺,具體因人而已。這主要是由於練拳行功時血液循環加速,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微循環通暢,使血流量、血流速、體溫、內分泌激素活動等發生變化而在皮層出現的反映。我把內氣沉丹田並聚集腰腹叫作“中氣充足”。中氣充足有什麼好處嗎?中氣足,才能讓上下勁貫通。我舉了例子,比如一個蓄水池連接上下渠,上渠灌溉田地,下渠供水,只有蓄水池水充足了,下渠水才能通過蓄水池入上渠,再澆地。如果把丹田之氣比作蓄水池的水,下渠是我們行拳下盤之勁,上渠是我們發放到末梢之勁。當中氣不足時,也就是蓄水池水少,下盤之勁,也就是下渠之水只能做到蓄水,不能供給,只有當蓄水池水滿,也就是中氣充足時,才有讓下渠之水供上渠,也就是下盤勁通過丹田貫穿到脊背、手臂,節節貫穿達末梢。

練拳就要以養氣為主,讓中氣十足,不要用力要用意,不要瞎用氣,要意念在先控制,以意行氣,不用意行氣則氣滯血凝而傷身。因此,練太極拳要心靜體松,切忌過份竄騰跳躍、仆地旋轉、大喘粗氣,否則易失內氣而傷至元氣。孟子就雲:“我善養吾浩之氣。”我練太極拳就練內氣充足,寫文章也常提到內氣。這便有朋友向我提出疑問:“馬權友老師,不是說練太極拳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嗎?”我在這裡解釋一下:在意是指以意行氣,以意引領有規律地行氣、養元氣。而在氣則滯,是指沒有用意,而亂用後天之氣,傷元氣,讓內氣上浮,橫氣填胸。如果這樣用氣,必是“有氣者無力”,而靜練太極拳,讓內氣沉入腰腹部的丹田,下沉腳下,使胸空無橫氣,腳下生根,借地力,必是“無氣者純剛”。

看到此弟子中氣足了,拳練得漂亮了,身上產生了功力,我慶幸,我又培養出一個真正練太極拳的人。(文/馬權友)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