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文/張良計

來源/壹休主筆團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這兩天在家休息,看了最新一季《奇葩說》的收官戰。


然而這期的辯論,讓我看得大跌眼鏡。這次的辯題叫:


“年輕人該不該裸辭?”


正方辯手是詹青雲,之前不怎麼了解她,只從網上一些媒體中得知她是個口齒伶俐的美女學霸;反方傅首爾是之前的老奇葩,只知道說段子比較逗,也不怎麼了解。


或許正是因為對辯論雙方的不瞭解,讓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辯題上。坦白說這個題目出的很好,很切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我們誰沒有被老闆客戶同事懟過,沒有在某個加班的深夜時分腦中一閃而過“明天就不幹”的念頭?


“不開心就不幹了,我年輕有的是時間”,相信這是每一個剛工作不久的人,內心都會有的一顆種子。


而奇葩說的這最後一集,讓這顆種子在詹青雲的澆水施肥下,生根發芽。


至少從現場各位觀眾和導師的頻頻點頭以及事後網上各大媒體的追捧吹噓來看,她的這碗樸素的雞湯很受歡迎。


可我卻看得莫名其妙。


短短5分鐘的辯論裡,詹青雲的辯論邏輯可以說漏洞百出,所謂“接地氣的方法論”全都是派不上用場的空洞道理。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1


首先她用一心一意做事情作為辯論開場,認為只有集中火力才能做好一件事。越是一邊工作一邊面試,越是會分心找不到好工作。


這話乍一聽確實有道理,但在真正求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職場上越是想往上走,你越要學會一心多用。


並且這個一心多用不是說把你100分的精力平均分配到A、B、C三件事上,每件事分個30多分就可以了。而是這三件事每一件你都要起碼分出80分的精力來處理,哪怕遇到同時出現問題的情況,你也要想辦法去一一解決。


沒有誰會等你磨磨蹭蹭先把這個事情做好,再去趕著做下一件事。老闆沒這個時間,客戶沒這個耐心,行業每天都在發展不可能停下來等你。


你最好在發郵件的同時,能記下老闆開會時的意見,同時整理成文檔發送給前方焦急等待的同事,然後馬上打電話去安慰已經不耐煩的客戶。


或者你的手上同時有三四個項目一起在跑,每個項目的進度和情況都各不相同。你需要在A項目處理到中間的時候,馬上應對B項目的突發狀況,然後去茶水間泡好一杯咖啡回來再看C項目的結案報告。


多線程任務的處理能力,會從你工作的第一天開始,伴隨你到退休。


這才是職場的真相,也是常態。


找工作同樣如此。


如果不能一邊處理好本職工作,一邊用盡全力去面試,那就乾脆不要跳槽。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風險非常大。


因為面試不是一個只要足夠努力了,就肯定有好結果的事情。


決定面試成功與否的因素非常複雜,中間有可能一個你根本沒想到的環節出了問題,導致前功盡棄。


最簡單的就是面試公司突然關閉職位了,或者中途找到更合適的候選人了。這些都是你主觀能動性上解決不了的事情,更直白點說,你就是倒黴。


而你此刻如果裸辭了,沒有一個備選方案,你的房租怎麼辦?日常生活開銷怎麼辦?你有沒有做過這些風險預估和計劃?


衝動一時爽,一直衝動火葬場,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詹青雲在辯論時第一個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2


接著,詹青雲用自己一個月考上法學院的經歷來進一步論證,只有一心一意做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我只想說,這偷換概念都偷得這麼明顯了,對面反方的傅首爾怎麼就沒看出來呢?


詹青雲為了證明一心一意找工作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那麼舉的例子也應該是自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天天投簡歷的事情吧,怎麼畫風一下子變到去考法學院了?


找工作和考試,真的不是一回事。


但凡工作過一兩年的人,都不會把學校和職場上的經歷相提並論。最起碼在讀書考試的時候,你的經濟收入不完全是靠自己吧,有多少人是還在拿父母給的生活費的?


別小看這個,這一點就足夠拉開差別了。


當你在學校裡不用為生活費操心的時候,當然可以一心一意去準備考試。可上班了不一樣。如果你不是家裡有礦,父母有關係,誰敢拍胸脯保證說在失去經濟來源的情況下能全身心投入到找工作中去?


這就像段子裡說的,你一個砍柴的和放羊的在閒聊,和你聊完他的羊吃好草準備回去了,可你的柴呢?


拿A的場景來解釋B的處境,這是第二個邏輯漏洞。


3


最後詹青雲說,年輕時候裸辭才可能建立科學的理財觀。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這我就更莫名其妙了。


裸辭和培養理財觀念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嗎?合著不裸辭我就不能培養理財觀念了?


說出這種話的人,把那些每天兢兢業業工作,為了未來過上更美好生活而努力攢錢的大好青年們置於何地?


裸辭居然還被說成光榮,這價值觀簡直聞所未聞。


後面她還接著說,未雨綢繆地為現在存一筆錢將來才能夠有底氣去裸辭,並且還搬出了劉玉玲的"fuck you money"理論來舉證。


為此我專門去看了劉玉玲的採訪,人家說的"fuck you money"原本是這個意思: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劃重點的地方來了:


當有什麼意外發生,或者有人強迫你或辭退你時,這筆“fuck you money” 將會派上用場。


換句話說,這筆錢是給人生的一份被動保險,在出現意外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


還看不明白的朋友,我再掰開一點講。


劉玉玲的初衷是:


“為了要防止未來發生的意外,所以我提前存了一筆錢,這樣當意外來臨時我才可以不受制於人。”


可詹青雲拿這個例子來舉證認為:


“為了將來能夠有底氣地裸辭,所以我現在提前存了一筆錢,這樣當我想裸辭的時候就能說走就走。”


這中間的差別,大家仔細品品。


一個是因為可能發生意外,所以提早存錢,這時的錢是對沖風險的工具。人家可沒說這筆錢一定會派上用場,沒發生意外的時候存著吃吃利息也是極好的。


可另一個情況是根本就沒有意外,存錢就是為了以後能夠裸辭,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裸辭的時候顯得特別被動罷了。


兩者看似有許多相似之處,出發點卻大不一樣。身為高智商學霸,這種差別不應該看不出來。


可詹青雲卻把劉玉玲的本意故意曲解,再和自己的觀點強行關聯,為的就是營造出一個鼓舞人心的收場。


高度是拔起來了,可沒人仔細思考這高度站不站得住腳。只是覺得說法有意思,金句沒聽過,於是紛紛鼓起掌來。


這也是我越來越不喜歡奇葩說的原因:


煽情感動人的越來越多,講理智的越來越少。


4


詹青雲說的這一席話,咱們普通人聽聽就行了,千萬不要學著做。


為什麼呢?因為她的這些道理一點都不接地氣,一點可參考的價值也沒有,一點都不能落實到實踐。


說難聽點,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不否認她聰明有才,但我不知道她的工作經歷有多少,給出的這些建議能被現實論證的又有多少。


起碼從她這短短几分鐘的辯論言辭來看,不像一個找過工作的人說出來的話,反而更像是呆在象牙塔裡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就拿她最後搬出來舉證的劉玉玲來說,劉玉玲的成長經歷足以支撐她說出那句“fuck you money”.


劉玉玲早年在美國的生活經歷是很艱辛的。


她在還沒有成年的時候,就迫於生計不得不去服裝店打工。後來偶然間被星探發現,拍攝了人生第一支廣告。


然而由於她極具東方特色的長相,讓她在進入影視行業初期吃盡了苦頭。那時候的好萊塢都是西方人的天下,東方面孔在這裡只能接最邊角料的龍套角色。


就連在那部讓她聲名鵲起的《霹靂嬌娃》裡,同為片中三位女主之一,她的片酬只有其他兩位的十分之一。


勸你裸辭的人,可能根本沒上過班,信 ?你就中計了!


劉玉玲在成名之後曾接受《The Edit》雜誌的採訪時說到:

“我希望人們不要把我看作那種只會打來打去或者毫無感情的亞洲女孩......為了融入好萊塢我付出了巨大努力,不能說這裡沒有種族主義,但這也讓我的演繹生涯走得更加艱難。”


經歷過生活和職場艱辛的人說出來的話,和沒有經歷過的人就是天壤之別。我沒有看過詹青雲之前的辯論,但從這次收官戰的表現來看,真的不咋地。


實際上這次的辯題是個陷阱。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不可能得出一個完美的答案。


因為這個命題是需要分情況討論的。


即什麼時候該裸辭?什麼時候不該裸辭?


而不是一上來就斬釘截鐵下定論,該還是不該。這也是在面對任何一個命題討論時,我們都要謹記的原則: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今天限於篇幅,這個問題就不展開細講,以後有機會補上。


脫離了情景設置得出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情況。


辯論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把其中的某一個情景拿出來做深度演繹,從而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忽視掉其他可能的情景。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辯論的意義是通過正反兩方的你來我往,向觀眾展現出一件事物的諸多面向和可能,從而開拓和啟發我們思考問題的新角度。


而不是通過辯論,向你輸送一種強烈的價值觀,驅使你去做脫離自身實際情況的事情。


所謂獨立思考,就是如此。


點個在看,希望“fuck you money”永遠不必派上用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