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读帖,直接临帖等于白临

当我们选定好一本字帖之后,很多人就直接开始下笔临了,却不知道“选帖”之后的另一步骤是

“读帖”


什么是读帖?就是在临帖之前仔细地观察其字帖上的字的笔画、结构、点画粗细、向背、长短、疏密、转折、大小、欹正、参差以及章法错落、虚实、穿插等进行一个观察记忆。


读帖在整个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掉。每一个成功的书法人都会对原帖或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个仔细的研究和品味,从而从中汲取一更多的营养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因此在下笔临帖之前,会对所选定的范本尽可能地反复研究观赏,恨不得将整本帖给吃下去,去从中领会每一个字的特征和神韵所在,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书法水平的提升。


不懂得读帖,直接临帖等于白临

左为背势,右为向势


读帖怎么读呢?


读帖时仔细地观察其字帖上的字笔画、结构、点画粗细、向背、长短、疏密、转折、大小、欹正、参差以及章法错落、虚实、穿插等。还要特别注意起笔与收笔之处,如起笔是否藏锋,收笔又是否出锋露锋等。


有前人总结说:“一画二端是法,当中是力”。另外对于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得到更好的临帖效果和信息,例如书法的性情修养以及能力、社交和创作时的情感等各种因素,我想这大概就是电脑无法代替人的原因吧,这些内容在古代信札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读帖时对碑帖进行仔细的分析,从中体会到笔法的起承转合与轻重缓急,字的间架结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用墨的浓与淡干或湿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样的研习也能达到陶冶自己的性情的效果,神交于古人。读帖时的思绪是不受限的,可以在原帖之中任意驰骋,欣赏诸多的书家,体味各种流派的风格,更加的开阔自己的思维眼界,增强自己的欣赏能力,有时往往是“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看”交和之来。


不懂得读帖,直接临帖等于白临

读帖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口读,将字读出音来,并不是的,而是要对它进行一个研读,研究它拆解它,消化它。一般意义上的浏览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需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对碑帖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作品的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等都需要重点地观察和研究,在下笔临习之前做到心中有字,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一笔而成。


读帖时要做到精力集中,心平气和,最好不要受外界打扰,找个较为安静的地方,有如电视中武侠片练武功秘籍般。如果所选的范本是墨迹本,还要特别注意墨色的变化。读帖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长时间地进行研究,然后熟记于心,将碑帖刻进心中,这对于你在往后的临习过程中会有一个量的进步增涨。


读帖时还要和临摹相进行结合,不能长时间地分立实施,也就是只读不临或只练不临,否则难以汇聚成整体,充实到实操中来。


不懂得读帖,直接临帖等于白临

读帖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心领神会,清代梁同书在《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中有言:“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所以读帖时,多注意揣摩技法、背景要义,从技法入手,由形到神。因为书法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并不像实物一样清晰可见,而是存在我模糊性,所以更需要认真去领悟和感受碑帖当中的格调、气息、章法以及韵味还有作者所作之书的思想感情等。


我想艺术之所以能留传久远且不易被他人模访,在一幅作品当中的个人感情是最难以能让人抄袭得了的。读帖时,对碑帖当中的书法风格进行多比较多分析与研究,对其外在的形式和内涵意境等进行全方面地了解把握,然后进一步拓展,从而广取博览,吸收更多的营养。


为了更好地入帖和出帖,读帖时要心手相应,反复揣摩点画、结字、章法等,并且让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加强记忆。宋代黄庭坚曾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天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想要达到心手相应,就必须有长期的坚持,记忆,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得心应手。


也可以进行空临也是一个加强记忆的好法子,就是说对着字帖上的字,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书写。传闻王羲之学书不仅染黑了墨池,更是无时无刻的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书写,走到哪就练到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