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1870年夏天,直隶总督曾国藩派人押送两名犯人来到北京,送到刑部听候审讯。可是,在刑部尚书郑敦谨的授意下,刑部直隶司郎中拒绝接收这两名犯人。

这是唱的哪出戏呢?

原因是,这两名犯人不简单。他们一个是天津府知府张光藻,一个是天津县知县刘杰。曾国藩为什么要将他们押送到刑部呢?他们犯了什么法?

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就在这一年的初夏,天津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案。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在与天津民众发生冲突之际,首先开枪打伤了天津县知县的远房侄子刘七,引发了众怒。愤怒的天津民众打死了丰大业和他的秘书西门,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又放火焚烧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和法国领事馆。

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天津教案发生后,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此案。7月23日,法国驻华公使罗叔亚来见曾国藩,提出处决天津道员、知府、知县3名地方官员,为丰大业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罗叔亚的无理要求。

曾国藩随即奏报朝廷,称:"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当然,曾国藩也知道,不处理一两个地方官员,显然无法在法国方面作一个交代。于是,他不得不免除了天津道周家勋的职务,将天津府知府张光藻、天津县知县刘杰送到刑部,听候发落。

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对曾国藩而言,这是无奈之举。对于张光藻、刘杰两人来说,他们也很冤枉。

一方面,他们两人在任期间,兢兢业业,非常称职,官声很好;另一方面,他们在天津教案里,并没有犯错,反而敢于坚决维护津民利益,据理力争,秉公办事。

曾国藩将张光藻、刘杰撤去职务,解交刑部治罪,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指责。如果刑部真的将他们两人治罪,岂不是正好将自己变成靶子,引得清议攻击?刑部尚书郑敦谨是一个历经道光、咸丰、同治3朝的元老,做了几十年官,怎么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利害呢?所以,在郑敦谨的授意下,刑部直隶司郎中直接拒绝接收张光藻、刘杰。

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紧接着,军机承旨发了一道上谕:"罗叔亚无理要挟,所请府县抵偿一节,万无允准之理。传谕钱鼎铭将张光藻等解赴天津,并令曾国藩等,取具该府县等亲供,以期迅速了结。"张光藻、刘杰又被送回了天津。

这样是不是很尴尬?

曾国藩当然很清楚,这是刑部在推卸责任。可是,他不但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觉得很欣慰——因为他一直对处理张光藻、刘杰两人心怀愧疚,认为"二人俱无大过,张守(张光藻)尤洽民望"。张光藻、刘杰也是聪明人,他们见朝廷和曾国藩都无严惩自己的意思,便提出请病假。曾国藩自然照准。

曾国藩押送两个犯人到刑部 为何刑部拒绝接收

于是,张光藻、刘杰离开了天津,到外县"避风头"去了。

不过,法国驻华公使罗叔亚对张光藻、刘杰的"失踪"很生气,一定要找曾国藩的麻烦。在各方压力下,曾国藩不得不将张光藻、刘杰召回来。经刑部审理,双双流放黑龙江。两年后,他们才被放回来。

其实,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打击最大。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吾此举内负疚于神明,外得罪于清议,远近皆将唾骂,而大局仍未必能曲全,日内当再有波澜。""余才衰思枯,心力不劲,心胆俱裂,不料老年竟无善策,惟临难不苟免,此则虽耄不改耳。"

一年多后,曾国藩黯然辞世。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清史稿》《玉座珠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