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綏芬河880名志願者“頭兒”,這個二孩媽媽兩個月沒回家

張瀠心一家人都在為疫情付出寶貴的時間和繁重的工作。一場新冠肺炎,一家人“四地”全力戰“疫”。

張瀠心,是邊境小城綏芬河一名普普通通的“80後”戰“疫”志願者。從戴上口罩的那天起,張瀠心就沒回過家,兩個月了。家裡有個八歲的大寶和四歲的小寶,看護他們倆的是張瀠心的母親。

張瀠心的愛人在綏芬河政府辦工作,疫情暴發以來,特別是境外輸入壓力持續增大以來,他的工作幾乎連軸轉,一直沒回家住。家裡的一切都交給了岳母。

美麗的口岸城市綏芬河

兩個月沒回家了

兩個月讓八歲的大寶懂事了。不和媽媽視頻了,偷偷地趴在姥姥耳邊說:“我怕哭,我哭了媽媽會傷心的。”

張瀠心母親發的朋友圈

有次和小兒子視頻,四歲的小寶看見媽媽戴著藍色的大口罩,怯怯地說:“媽媽,我好想看看你的臉。”

稚嫩的聲音刺穿了她敏感的母愛,那一刻她淚流滿面。她要忘掉她的愛,她的不捨,儘可能地投入到工作中來,讓疫情快點結束。

運送物資,定點送飯,一些瑣碎的日常的志願者工作,會經常有機會讓她路過家門。張瀠心騰出一分鐘時間給家裡打個電話。

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一個在窗裡,一個在窗外;打通了,孩子在窗口搖著小手,歡呼雀躍喊媽媽,媽媽你啥時候回來呀?然後靜靜地看著媽媽。小寶還不到窗臺,就在姥姥懷裡掙扎著,繼而又安靜下來。聲音稚嫩,心碎。

電話經常忘了掛,看著孩子高興得像兩隻小山雀,叫著喊著媽媽媽媽。張瀠心真想跑上去親親兩個孩子。可是她不能,就站在了那裡,定格在了那裡。聲音還沒有出口,弱弱的,淚,就掉下來了。

看著孩子,忘了關電話的張瀠心一直抹眼淚

張瀠心的戰“疫”工作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但,一旦有人知道了、瞭解了,就會知道有多繁重。很少有人堅持下來,身體和精神無時無刻不受到雙重考驗。很多“70後”、“60後”大叔都豎起來大拇指。

志願者正在卸貨

綏芬河880名志願者的“頭兒”

綏芬河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27公里,是黑龍江中俄經貿最大的口岸,也是黑龍江唯一全天候持續開關運行的陸路口岸。這座人口只有7萬的邊境小城,自4月1日確診第一例境外輸入病例以來,整座城市都繃緊了神經。

張瀠心是綏芬河880名志願者的“頭兒”。負責接待物資接收、運送、儲備等工作,她第一個到場,最後一個收場。

一次物資幾卡車到十幾卡車不等,口罩物資是最輕的一種,酒精、消毒劑一箱一箱都很重。有的女志願者和男志願者一樣卸貨,在志願者隊伍裡,工作上沒有性別之差。這樣的工作別說女的,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軍人也是一種挑戰。有天夜裡十點多鐘,卸了十五車的酒精、消毒液等援助物資,志願者們一直幹到第二天凌晨一點多。

志願者在卸貨

綏芬河夜晚的氣溫現在仍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一次工作下來,志願者們卻人人汗透衣衫。卸完物資,他們還要組織運送到指定地點安全存儲。志願者回到安置點時,都快凌晨三點了。

天亮了,眼皮卻在打架,好像天剛亮又黑了下來。

四面八方的援助物資天天都有,志願者們儘管很累,可是前所未有地感知到了祖國的堅強後盾,志願者的身上蓄積著無窮的力量。

援助物資還有零散的麵包、牛奶等食品,一車兩車;有三車五車的整裝礦泉水等;還有一到貨就十幾車的防護服等物資。拉送物資車輛大都在夜裡或早上趕到綏芬河的“障口”地點,志願者要保障24小時隨時等待市裡命令,接到命令前只有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疫”,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們時刻準備著。

細心的張瀠心把志願者分成幾個群,方便她在幾個群裡開展工作。

880人的志願者團隊,有一半人需要一天兩次送餐,同時一天三次運送牛奶、小麵包、礦泉水之類的保障物資,讓戰“疫”者夜裡或間餐餓了隨時充飢。很多的瑣碎,張瀠心都有條不紊地調配。一天三萬步的記錄,可以說馬不停蹄地戰“疫”。

綏芬河團市委防疫志願者突擊隊工作群

聰明,有組織能力是張瀠心年輕有優勢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張瀠心本身就是團市委的工作人員,幹起志願者服務這塊還是手掐把拿,得心應手。

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到隔離安置點還要給群裡發互相鼓勵互相安慰的話。這是她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項,一天的小的總結,小的表彰,小小的鼓勵的話語,都能提升團隊的戰“疫”鬥志和氣勢。

一家人“四地”全力戰“疫”

根據黑龍江省委赴綏芬河市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小組的通報,截至4月26日24時,累計收治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409例。

為了家鄉的抗疫工作,張瀠心一家人身處“四地”全力戰“疫”——張瀠心的父親是綏芬河職教中心的校長,校務繁雜,目前在高中隔離;母親在家,堅守陣地,為孩子們的工作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丈夫在崗在位,政府辦的事情更多更雜,物資管理,人員清查等等。

當問起疫情過後張瀠心最想幹的第一件事兒是什麼的時候。她說,她想摘下口罩,讓小寶好好看看口罩後面的臉。

母子三人小幸福

或許在她美麗的臉上早已有了口罩的印記,長時間不接觸小寶也有了陌生。就讓孩子看清這張臉,看到生命的不屈與無畏,看到生命的平凡而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