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後走"和"先走後說"的孩子有啥不同?這3點差距太明顯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關於孩子的成長規律,可以用這樣一句俗語來加以概括:"一看二聽三抬頭,四撐五抓六翻身,七翻八坐九扶站,一歲娃娃會說話。"也就是說,即便不同寶寶的生長髮育速度不同,他們的成長也將按照這樣一個先後次序來進行。那如果次序混亂又會怎麼樣呢?我們不妨看看鐘女士的親身體驗。


鍾女士與丈夫生有一個兒子,但由於夫妻倆平常工作忙,所以這個孩子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奶奶帶為照看,只有在週末或其他閒暇時段,鍾女士才會將其接回到自己的身邊。

前段時間,鍾女士與往常一樣把孩子接回家中,但這一次她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根據鍾女士所說,那時候孩子已經9個月大了,但是依然沒能學會直立行走,這顯然有悖於正常規律。

對此,鍾女士雖然有些困惑,但她最終將原因歸結於自己沒有花費時間教孩子走路所致。但是沒過多久,孩子的另外一個舉動讓她意識到問題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當時鍾女士因為孩子直立行走一事陷入沉思,將孩子晾在一旁。就在這個時候,孩子竟然開口喊了一句:"陪我玩。"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在第一次聽到孩子開口說話時,內心都是激動不已的。但鍾女士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反倒露出幾分驚恐的神色。因為鍾女士很清楚,9個多月大的孩子應該學會的是走路而不是說話。

為此,鍾女士打電話給自己的婆婆,向其詢問原因。對此,婆婆得意地說道:"孫子這個年紀確實該學會走路,但我想著走路什麼時候學都可以,但如果能提前學會開口說話,那孩子豈不是可以被當成神童看待?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我都在教他開口說話。"

那麼,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前就先學會說話,這種超前教育是否合適呢?根據鍾女士所說,孩子後來雖然也學會走路,但身體協調性要遠遠不及同齡人,經常出現"平地摔"的問題。


其實,孩子的成長次序是有一定講究的,孩子"先說後走"跟"先走後說"將引發比較顯著的差異,那麼這些差異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先說後走"與"先走後說"的差異

·身體協調差異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協調性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才能具備。但如果孩子先從語言表述開始學起,那麼他們將缺乏必要的身體協調訓練,等孩子再長大一些,重心將發生比較明顯的偏移,此時再開始訓練身體協調肯定事半功倍。


因此,"先說後走"的孩子身體協調性會顯著弱於"先走後說"的同齡人。

·腦部發育差異

肢體運動需要大腦小腦同時運作才可以實現,因此先學習走動可以有效促進孩子的腦部發育。而相較之下,學習說話只能驅動大腦運作,故而"先說後走"很可能會導致孩子錯失小腦發育的黃金時段,導致孩子的腦部發育不及同齡人。

·感知能力差異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對一件事物的感知,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身體驗。因此,先學會走路的孩子感知能力自然是比較強的。


而對於那些"先說後走"的孩子而言,由於缺乏必要的實踐,所以即便他們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了講話,也很難將一件事物瞭解清楚。

由此可見,比起學說話,學習走路的優先級會更高一些。那麼,父母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行走呢?

教孩子行走的注意要點

·儘量別用學步車

有些父母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會給孩子購置學步車進行走路練習。實際上,這種裝置對於孩子學走路而言成效並不明顯。這是因為學步車無法讓孩子獨自感受平衡,即便依靠這種裝置學會走路,在脫離學步車以後,孩子依然會出現走路失衡的問題。

·以遊戲引導走動

在引導孩子走路時,父母不要一味以要求的語氣去訓練孩子,而是應該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遊戲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行走興趣,這樣即便在走路過程中不慎跌倒,孩子也不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


·應適當赤腳行走

當學習行走的場地比較平整時,父母可以多讓孩子赤腳行走。因為赤腳行走可以幫助孩子的足弓適應行走這一肢體動作,同時促進足部骨骼的生長髮育,讓孩子今後走路變得更加穩當。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