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常告诫其子弟说:“要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他这句话看起来很俗,其实是很雅的。雅就雅在它真实,真实地揭示出求学的真实方式与其真实目的。

求学是必须读书的。因为书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记录。有前人的书在,我们可以花费很有限的时间,借读他们的书获取他们毕生的经验或智慧。

可是,书都是用字来写成的,这样就会使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个很合理的错觉,那就是读书就是认字,而认字呢,就是查字典。殊不知认字只是读书的手段或参考,并不是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目的乃在于获取前人借着这些字所要表达的经验与智慧。

不认字固然不能读书,仅认字也是不能读书的。再说查字典也只能是认字的手段或参考,也是不能到此为止,仅此而止的。

这本是很浅近易通的道理,非常奇怪的是居然有很多很多人通不得。普通人通不得实不足怪,一些一辈子以读书为职事的也通不得,就是一件非常令人大惑不解的事情了。

我们前面引述刘宗周所说:“今人读书,只为句句明白,所以无法可处。若有不明白处,便好商量也。然徐而叩之,其实字字不明白。”这句话便是指这些读书人而言的。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就是自我们获取前人的经验或智慧中提炼而出,不仅属于前人而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性真理。

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甚至也可说是根本没有读书,即刘宗周所说的“字字不明白”。

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在求取科学知识与技能,这自然也是一种理,唯这种理取得后是应用在“物”上的,它可以与做人无关。

古人读书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的,因此,从书中读出的“理”,必须通过人格之实践方能算是真实。

荀子这里所说的“美其身”、“为己”、“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是这意思。王阳明所说“良知必须在事上磨炼”也是这意思。

如果,理只是理,与“我”毫无关系,“学”就完全失去了其成就道德人格的意义,理也就只是一种概念游戏。

这样的理,王阳明给它一个名词叫“光景”。“景”就是影,王阳明意思是说这只是道德良知的影子不是道德良知。正如人的相片不等于人一样,道德良知的影子不等于道德良知。

再说,道德人格之建立本身就是目的,也只应是目的。如果以道德人格之建立为手段,以达到建立道德人格以外的其他目的,就是荀子这里的“以为禽犊”的“小人之学”。不仅为非道德的,而且是道德的负数。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就是这个意思。

-end-

选摘自《荀子:人性的批判》编撰:陈修武,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文学、语言学,是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本书介绍荀子个人的修身立学,他上私淑于孔子,下传之于韩非李斯的学术脉络,以现代学者的角度深度解读《荀子》重要篇章。荀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