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君子之學,以美其身

荀子《勸學》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荀子:君子之學,以美其身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常告誡其子弟說:“要做一個讀書明理的君子”,他這句話看起來很俗,其實是很雅的。雅就雅在它真實,真實地揭示出求學的真實方式與其真實目的。

求學是必須讀書的。因為書是前人經驗與智慧的記錄。有前人的書在,我們可以花費很有限的時間,借讀他們的書獲取他們畢生的經驗或智慧。

可是,書都是用字來寫成的,這樣就會使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產生一個很合理的錯覺,那就是讀書就是認字,而認字呢,就是查字典。殊不知認字只是讀書的手段或參考,並不是讀書的目的。

讀書的目的乃在於獲取前人藉著這些字所要表達的經驗與智慧。

不認字固然不能讀書,僅認字也是不能讀書的。再說查字典也只能是認字的手段或參考,也是不能到此為止,僅此而止的。

這本是很淺近易通的道理,非常奇怪的是居然有很多很多人通不得。普通人通不得實不足怪,一些一輩子以讀書為職事的也通不得,就是一件非常令人大惑不解的事情了。

我們前面引述劉宗周所說:“今人讀書,只為句句明白,所以無法可處。若有不明白處,便好商量也。然徐而叩之,其實字字不明白。”這句話便是指這些讀書人而言的。

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理。明理就是自我們獲取前人的經驗或智慧中提煉而出,不僅屬於前人而可屬於每一個人的普遍性真理。

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甚至也可說是根本沒有讀書,即劉宗周所說的“字字不明白”。

現代人讀書的目的是在求取科學知識與技能,這自然也是一種理,唯這種理取得後是應用在“物”上的,它可以與做人無關。

古人讀書以成就道德人格為目的,因此,從書中讀出的“理”,必須通過人格之實踐方能算是真實。

荀子這裡所說的“美其身”、“為己”、“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是這意思。王陽明所說“良知必須在事上磨鍊”也是這意思。

如果,理只是理,與“我”毫無關係,“學”就完全失去了其成就道德人格的意義,理也就只是一種概念遊戲。

這樣的理,王陽明給它一個名詞叫“光景”。“景”就是影,王陽明意思是說這只是道德良知的影子不是道德良知。正如人的相片不等於人一樣,道德良知的影子不等於道德良知。

再說,道德人格之建立本身就是目的,也只應是目的。如果以道德人格之建立為手段,以達到建立道德人格以外的其他目的,就是荀子這裡的“以為禽犢”的“小人之學”。不僅為非道德的,而且是道德的負數。孔子說:“鄉愿者,德之賊也!”就是這個意思。

-end-

選摘自《荀子:人性的批判》編撰:陳修武,九州出版社

內容簡介:

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文學、語言學,是先秦一大思想寶庫。

本書介紹荀子個人的修身立學,他上私淑於孔子,下傳之於韓非李斯的學術脈絡,以現代學者的角度深度解讀《荀子》重要篇章。荀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本書作為引路之書著實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