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發燒一週,退燒藥沒斷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記得五六年前,有一年的冬天,流感盛行。我家先生作為“凡流感必中招,逢流感必兩輪”的崩潰體質,早早便中了招。下午還只是覺得有點頭疼,到了晚上就已經燒到了39.5℃,燒的昏天黑地,面紅耳赤。好在,作為中醫大夫的我,很少能想得起西藥的退燒藥,於是兩付中藥湯藥下肚,先生踏實退燒,第三天活蹦亂跳去上班了。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與此同時,先生單位有位同事,幾乎同時中招。作為努力工作的先進員工,這位同事帶病堅持工作,六小時一片退燒藥,體溫在37.5℃到39℃之間蹦蹦跳跳。最終直到一週之後,體溫才終於安全降落。


發燒六小時,一副藥退燒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記得前年,也是冬天,家裡衛生間開著窗戶,先生凌晨光著膀子上廁所,結果秒中招。三個小時之內,眼見著寒戰,體溫嗖嗖的飆升到了39℃。

鑑於先生每次發燒總要有點奇葩事件(比如成人水痘……),還是決定去醫院做一下基本檢查:胸片肺紋理粗,血常規白細胞1.4萬(正常4千到1萬),急診醫生要求輸液,先生拒絕,改開了口服的抗生素。回家路上,作為中醫大夫的我,琢磨了一下來龍去脈,順便抓了兩副草藥。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鑑於先生白細胞確實有些高,便問先生:“頭孢你吃不吃?血象確實高,可以吃。”先生毫不猶豫道:“不吃,你不是開了湯藥麼?”“嘿,受寵若驚啊,這麼信任我。”

不過事實證明,我確實沒有辜負這份信任,一副湯藥下去,眼見著出了汗,燒就退了。之後跟沒事人一樣,所有症狀一概消失。第二副湯藥就此浪費。從發燒到退燒,不過6小時。


同樣是發汗,症狀不一樣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在門診遇到的感冒患者很多,也聽不少患者說起過這樣的現象:

“徐大夫,我前兩天感冒,吃了退燒藥,燒是退了,可是怎麼總感覺冷呢?”

是的,同樣是發汗,發汗之後,有些人覺得渾身舒暢,有些人卻會十分怕冷。尤其是風寒感冒發燒時,服用西藥退燒藥之後,怕冷的這個症狀尤其明顯。有些人在退燒以後,甚至出現了體溫偏低的情況。

這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來看看現代醫學和中醫對於發熱的認識和治療的機理。


現代醫學如何看待發熱退熱?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生病時病灶對人體大腦發出信號,大腦再將信號轉告體溫調節中樞:體溫需要升高。於是人體增加產熱,減少散熱,體溫升高,出現發熱。

一般西藥退熱藥,通過抑制信號的生成,使得體溫調節中樞獲得的升溫信號減少,使得人體減少產熱,增加散熱,使體溫下降。也就是說,退熱藥的目的就在於退熱,但由於基礎病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退熱之後,體溫可能再度上升。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散熱是通過排汗、排尿等渠道完成的。藥物的劑量是固定的,若體溫降至正常,但仍有餘量持續抑制信號的情況下,即便沒有排汗,人體的汗孔仍然會處於開洩狀態。此時人體大門向外界打開,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進入人體,讓人覺得怕冷。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醫生都會告訴患者,體溫高於38.5℃以上再服用退燒藥的原因。

最近疫情的緣故,很多人怕發燒,一感冒就先用上了退燒藥。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


中醫如何看待發熱退熱?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發熱這件事,在中醫看來,是人體正氣與病邪交戰帶來的“硝煙”。代表著人體正在努力的奮戰退敵。

中藥的退燒並非以退熱為目的,而是通過幫助人體正氣戰勝病邪,將病邪轟出體外(出汗)或是直接消滅,從而自然退熱。因此中藥退燒後,一般體溫不會再上升。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通常有經驗的醫生,在退熱這件事上,都會明白“中病即止”。也就是說,體溫進入下降趨勢了,或是基本正常了,就停止用藥,轉而通過調理的藥物或是食療,來幫助恢復人體正氣的損傷,以獲取最終勝利。

當然也有一些胡亂用藥的醫生、患者,藥物用量過度,導致患者發汗過度,也會出現發汗不止或是怕冷等症狀。大多停藥或經過食療調整修養一段時間後,都可以自行恢復。


退燒這件事,中醫是認真的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退燒這件事上,中醫是認真的。沒有哪個中醫大夫會一成不變的告訴你:小柴胡能退燒,紫雪能退燒……因為中醫看待退燒,看的是疾病的根本,而非退燒的表象。

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就用辛熱的藥物來散寒;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就用辛涼的藥物來退熱……若是病位已經不在皮表,深入臟腑,出現現代醫學所說的肺炎、胃炎、腎炎等疾病時,就要通過解決深部的問題,達到退熱的目的。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所以,不要和中醫大夫說:給我開點退燒藥。因為,中醫大夫看病的關注點,其實沒有放在“退燒”這件事上,而是認真的在解決人體出現的不平衡的問題上。退燒這件事,也是需要辨證施治,才能夠對症下藥的。沒有哪個中藥的退燒藥,能夠一試百靈。

中藥退燒和西藥退燒的區別

@頭條號@健康真相官@清風計劃@頭條健康@頭條健康情報局#健康科普排位賽##體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