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启航——闻法方式 三(下)

佛海启航——闻法方式 三(下)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义。倘若我们在修法时只注重受持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没有详细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义,不去领会其中甚深的含义,犹如儿童追逐彩虹一般,什么也得不到。我们看书的时候只看文字,不体会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持文不持义。

(二)持义不持文。这是指仅仅去领会和体悟其中的含义,却不考虑文字或者词句。没有词句,没有文字,又怎么能体会、领悟其中的含义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不需要理论,不用闻思,自己念咒语、学打坐就可以了;还有些人只搞理论,仅闻思但不实修。在我们这些学佛人当中,这两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闻法、修法的过患。若没有闻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没有方向,有腿却不能走,若走则非常危险,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若只有闻思,没有修行,就像只有双目,没有双脚,如何能到达目的地呢?我们要想到达一个地方,既要有眼睛,还要有腿,这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要想到达彼岸,解脱成佛,既要有理论——闻思的眼睛,又要有实修——实证的双腿!

我经常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虽然过多的理论是修行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该明白的道理还是要明白,该证悟的智慧还需要证悟。如果我们只是明白或者能讲一些佛理而不去实修实证的话,同样也不会成就的。所以我们做早晚课的同时,还要修加行。

我们早晚课的内容、偈颂或仪轨,相当于交通工具;我们修加行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发动机器,才能上路;有交通工具,没有燃油,无法发动机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没有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我们既要闻思,又要实修,最后才能成就。

(三)未领会而持。佛讲的法有了义和不了义的。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没有真正明白,就去实修或给别人讲解,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未领会而持。佛讲小乘、大乘,显宗、密宗,这些都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小乘有小乘的了义和不了义,大乘有大乘的了义和不了义,显宗有显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密宗有密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很多在表面上看似有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并没有。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为众生讲法的,自己要有智慧。无论是佛讲的法,还是上师或善知识们讲的法,都是针对不同根基和意乐的众生而讲的,在这边讲的和在那边讲的肯定有所不同。这不是有矛盾和冲突,而是因为对境不同,所化的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处,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似冲突的,但实际上不冲突,因为针对的众生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自己应该有分辨的能力,好好地领悟。

你们和藏民不一样,一般的藏民没有文化,学不了那么多的理论和知识。你们通过看光盘自学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们所学的这些不系统、不规范,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然后自己心里产生很多矛盾与冲突,有些疙瘩也解不开。说是小乘不是小乘,说是大乘不是大乘;说是显宗不是显宗,说是密宗不是密宗。就是因为你们没有了解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教法的内容。

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想精通所有佛法的内容很难,但是最起码也要大致了解。这样,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或情况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处,境界在何处;也能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觉受和境界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佛讲的这些道理,“噢,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讲的;这是站在显宗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讲的。”这样,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圆满的,佛讲的法和一般的知识不一样。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通的,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对的,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讲的每句话、每个偈颂,既可以用在小乘里,又可以用在大乘里;既可以用在显宗里,又可以用在密宗里。就像橡皮圈一样,怎么拉都行,佛法妙就妙在这里,它不是死板的。佛讲的每句话,都是通达无碍的,怎么解释都是通的,怎么领悟都是对的,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佛法融入相续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能将佛法融入相续呢?你要映照出佛法的影像,应该有通达无碍、圆满智慧的明镜。

如果未领会而持,都是矛盾的、冲突的。有些人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在某些经文里不是这样讲的,这里怎么这样讲呢?上师在有的地方是那样讲的,今天怎么这样讲呢?是不是前后矛盾、冲突啊?”不是!是针对的对象、站的角度不一样。真正讲经说法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是否有冲突、有矛盾,不会有的。若是你觉得有,说明你不是在讲经说法,你还没有这个能力。

(四)上下错谬而持。闻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现在有的人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就想证悟空性;有的人连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就想证悟大圆满。出离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才能发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后才会有定;有了定才会产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无法定下来。戒是净!

有的人经常受戒,表面上很精进,但时刻处在散乱中。若三门不清净,就是表面功夫,持戒是没有意义的。戒是净,身净、口净、心净才是戒。没有戒,心散乱,不清净,定不下来,坐不住啊!你勉强地坐也是受罪。定不下来还刻意去定,这样是定不下来的。

什么是定?保持自然的状态,三门变得清净。三门变清净了、自然了,这个时候就能定下来了。三门没有调整好,不清净的时候肯定坐不住,定不下来。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净,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这时本具的智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因为没有打妄想,没有分别、执着,乌云就没有了,灿烂的天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连基本的戒律都没有受持好,还想开大智慧,别做梦了。闻、思、修也是有次第的。有听闻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修行。这几天,每天都要上座观修,有的人根本观修不了,就是因为没有闻慧。没有如理如法地闻法,没有足够的闻慧,思维的时候会非常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思维,修行的时候就更困难了。

如果这样上下错谬而持,没有按程序、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盲修瞎练,永远都不会有成就的,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生命!

(五)颠倒而持。这种情况是彻底领悟错了。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某某经书上讲了,我上师或师父说了,只念佛或者直接打坐就行了,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正行就行了。”这完全是错误的!这就是颠倒而持。

求生净土要在清净、平等、自在、随缘的状态下念佛,才能往生净土。那是多高的境界啊!你能做到吗?若是你能做到清净、平等、自在、随缘,一句佛号就能往生。不要颠倒而持,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讲要先发菩提心,然后专心念佛。连出离心都没有,怎么能发出菩提心呢?若是没有菩提心,能专心念佛吗?根本没弄明白这些道理。要先发菩提心,然后才能专心念一句佛号。一说“念一句佛号”很多人就片面地理解为,只念一句佛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于是都喜欢念佛号,认为念佛号简单、容易,实际上这是懒惰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念那么多,不喜欢做那么多。

很多人都自以为是、断章取义,把前面的“发菩提心”拿掉了,只是按照后面的要求、表面的理解装模作样地念佛,这样念也白念,没有用。虽然禅宗没有要求修加行、打基础,但也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做基础,这是基本条件。没有出离心,连对世间的贪恋都没有断掉,怎么能生起菩提心呢?没有发菩提心,连我执我爱、自私自利都没有放下,又怎么能参禅?怎么能生起智慧呢?烦恼能减轻吗?能成就吗?不可能!这都是空中楼阁,不会有结果的。

修密法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人说:“上师给我灌顶,让我修本尊了。”不错,上师是给你灌顶,让你修本尊,但是你要具备前提的修法,要有出离心、菩提心啊!在昨天的开示中曾提到过,要有五种圆满的基础以及两个次第的方法,具备这两点才能成就本尊。什么基础也没有,是不可能成就的。

有的人认为:“我在修大手印、大圆满。”实际上你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连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根本就谈不上这些,根本算不上是修行人。还说在修大手印、大圆满,别说这些大话了。

以前那些大圆满成就者,比如我们的传承上师之一华智仁波切,在他的上师无畏如来芽面前,仅前行就修了二十五遍。华智仁波切的两大弟子之一阿琼堪布,依止华智仁波切修大圆满法的时候,修了五十遍加行。有一天,他正在修曼茶罗的时候,上师突然来了,让他先不要修曼茶罗了,先修四外加行。因为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要修好多次。上师如理如法地摄受弟子,弟子也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都是负责任的。上师看他的外加行基础不牢固,就让他重新修外加行。还有一次,他在修皈依的时候,上师又说了,他只完成皈依和发心的偈颂就行了,主要功夫还是要下在四外加行上,因为基础还是不牢固,先打好基础,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修行中一定不要颠倒而持,都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们已经遇到了佛法,进入了佛门,修持了佛法,随时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不要着急,不要好高骛远。山脚下有山脚下的草,山腰上有山腰上的草,山顶上有山顶上的草,你现在要做的是在哪里就吃哪里的草,吃一口算一口,吃一口得一口,不要总想着吃山顶上的草。

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是山顶上的草,而你现在在山脚下,就不要总去妄想吃山顶上的草,你现在是吃不到的。山脚下那么好的草你不吃,和你相应的法你不学不修,却总惦记吃山顶上那些吃不到的草,总想学修与自己的相续不相应的法,最后只会饿死,会断送自己的慧命。你就好好地吃眼前的草,老老实实地修与自己相应的法,最后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我们开车上路要加油,没有油,汽车就发动不了。同样,嘴边的草不吃,你会饿死的。既然不想饿死,你就吃,慢慢地有力量了,就能到达山腰了;然后慢慢地就到达山顶了,那时你自然就可以吃到山顶上的草了。

应该明白自己的修行层次在哪里,自己应该修什么样的法,哪一个法和自己的相续最相应。若是法与相续不相应,相续低法高也不行,相应才能得到利益。大家要明白这些。

今天讲的是闻法、修法时的过患,这些都是不应该有的行为,都要断掉。闻法、修法的时候,不能有这些,这样才如理如法。这几天我们学修的闻法方式,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好好地思维、对照,去改变、调整,这样才能成为闻法、修法的法器,才能获得利益。若是闻法的方式没有做到,没有修好,再往下修就困难了,真的是寸步难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