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啟航——聞法方式 三(下)

佛海啟航——聞法方式 三(下)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義;(二)持義不持文;(三)未領會而持;(四)上下錯謬而持;(五)顛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義。倘若我們在修法時只注重受持美妙動聽的詞句,而沒有詳細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義,不去領會其中甚深的含義,猶如兒童追逐彩虹一般,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看書的時候只看文字,不體會其中的含義,這就是持文不持義。

(二)持義不持文。這是指僅僅去領會和體悟其中的含義,卻不考慮文字或者詞句。沒有詞句,沒有文字,又怎麼能體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呢?

現在很多人覺得不需要理論,不用聞思,自己唸咒語、學打坐就可以了;還有些人只搞理論,僅聞思但不實修。在我們這些學佛人當中,這兩種現象非常普遍,這些都是錯誤的,都是聞法、修法的過患。若沒有聞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沒有眼睛一樣,沒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沒有方向,有腿卻不能走,若走則非常危險,根本不可能到達目的地;若只有聞思,沒有修行,就像只有雙目,沒有雙腳,如何能到達目的地呢?我們要想到達一個地方,既要有眼睛,還要有腿,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同樣,我們要想到達彼岸,解脫成佛,既要有理論——聞思的眼睛,又要有實修——實證的雙腿!

我經常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修行和生活相結合。雖然過多的理論是修行的障礙,但是如果我們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會有成就的。所以,該明白的道理還是要明白,該證悟的智慧還需要證悟。如果我們只是明白或者能講一些佛理而不去實修實證的話,同樣也不會成就的。所以我們做早晚課的同時,還要修加行。

我們早晚課的內容、偈頌或儀軌,相當於交通工具;我們修加行生起的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就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發動機器,才能上路;有交通工具,沒有燃油,無法發動機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沒有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我們既要聞思,又要實修,最後才能成就。

(三)未領會而持。佛講的法有了義和不了義的。自己沒有真正領會,沒有真正明白,就去實修或給別人講解,都是錯誤的,這就是未領會而持。佛講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這些都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小乘有小乘的了義和不了義,大乘有大乘的了義和不了義,顯宗有顯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密宗有密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很多在表面上看似有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並沒有。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為眾生講法的,自己要有智慧。無論是佛講的法,還是上師或善知識們講的法,都是針對不同根基和意樂的眾生而講的,在這邊講的和在那邊講的肯定有所不同。這不是有矛盾和衝突,而是因為對境不同,所化的眾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處,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似衝突的,但實際上不衝突,因為針對的眾生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自己應該有分辨的能力,好好地領悟。

你們和藏民不一樣,一般的藏民沒有文化,學不了那麼多的理論和知識。你們通過看光盤自學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們所學的這些不繫統、不規範,沒有次第,東抓西抓,東學西學,然後自己心裡產生很多矛盾與衝突,有些疙瘩也解不開。說是小乘不是小乘,說是大乘不是大乘;說是顯宗不是顯宗,說是密宗不是密宗。就是因為你們沒有了解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教法的內容。

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想精通所有佛法的內容很難,但是最起碼也要大致瞭解。這樣,我們遇到一些問題或情況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處,境界在何處;也能知道修行的過程中,出現的覺受和境界是怎麼回事;也能知道佛講的這些道理,“噢,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講的,那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講的;這是站在顯宗的角度講的,那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講的。”這樣,我們的心裡就不會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圓滿的,佛講的法和一般的知識不一樣。怎麼領悟、怎麼講都是通的,怎麼領悟、怎麼講都是對的,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講的每句話、每個偈頌,既可以用在小乘裡,又可以用在大乘裡;既可以用在顯宗裡,又可以用在密宗裡。就像橡皮圈一樣,怎麼拉都行,佛法妙就妙在這裡,它不是死板的。佛講的每句話,都是通達無礙的,怎麼解釋都是通的,怎麼領悟都是對的,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佛法融入相續要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將佛法融入相續呢?你要映照出佛法的影像,應該有通達無礙、圓滿智慧的明鏡。

如果未領會而持,都是矛盾的、衝突的。有些人說:“這個地方,我記得在某些經文裡不是這樣講的,這裡怎麼這樣講呢?上師在有的地方是那樣講的,今天怎麼這樣講呢?是不是前後矛盾、衝突啊?”不是!是針對的對象、站的角度不一樣。真正講經說法的時候,你不用擔心是否有衝突、有矛盾,不會有的。若是你覺得有,說明你不是在講經說法,你還沒有這個能力。

(四)上下錯謬而持。聞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現在有的人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就想證悟空性;有的人連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就想證悟大圓滿。出離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才能發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後才會有定;有了定才會產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淨,無法定下來。戒是淨!

有的人經常受戒,表面上很精進,但時刻處在散亂中。若三門不清淨,就是表面功夫,持戒是沒有意義的。戒是淨,身淨、口淨、心淨才是戒。沒有戒,心散亂,不清淨,定不下來,坐不住啊!你勉強地坐也是受罪。定不下來還刻意去定,這樣是定不下來的。

什麼是定?保持自然的狀態,三門變得清淨。三門變清淨了、自然了,這個時候就能定下來了。三門沒有調整好,不清淨的時候肯定坐不住,定不下來。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淨,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這時本具的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因為沒有打妄想,沒有分別、執著,烏雲就沒有了,燦爛的天空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戒定慧是有次第的,連基本的戒律都沒有受持好,還想開大智慧,別做夢了。聞、思、修也是有次第的。有聽聞才有思維,有思維才有修行。這幾天,每天都要上座觀修,有的人根本觀修不了,就是因為沒有聞慧。沒有如理如法地聞法,沒有足夠的聞慧,思維的時候會非常困難。如果沒有足夠的思維,修行的時候就更困難了。

如果這樣上下錯謬而持,沒有按程序、按次第,東抓西抓,東學西學,盲修瞎練,永遠都不會有成就的,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生命!

(五)顛倒而持。這種情況是徹底領悟錯了。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某某經書上講了,我上師或師父說了,只念佛或者直接打坐就行了,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正行就行了。”這完全是錯誤的!這就是顛倒而持。

求生淨土要在清淨、平等、自在、隨緣的狀態下唸佛,才能往生淨土。那是多高的境界啊!你能做到嗎?若是你能做到清淨、平等、自在、隨緣,一句佛號就能往生。不要顛倒而持,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義。《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講要先發菩提心,然後專心念佛。連出離心都沒有,怎麼能發出菩提心呢?若是沒有菩提心,能專心念佛嗎?根本沒弄明白這些道理。要先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專心念一句佛號。一說“念一句佛號”很多人就片面地理解為,只念一句佛號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於是都喜歡唸佛號,認為念佛號簡單、容易,實際上這是懶惰的表現,就是不願意念那麼多,不喜歡做那麼多。

很多人都自以為是、斷章取義,把前面的“發菩提心”拿掉了,只是按照後面的要求、表面的理解裝模作樣地念佛,這樣念也白念,沒有用。雖然禪宗沒有要求修加行、打基礎,但也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做基礎,這是基本條件。沒有出離心,連對世間的貪戀都沒有斷掉,怎麼能生起菩提心呢?沒有發菩提心,連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都沒有放下,又怎麼能參禪?怎麼能生起智慧呢?煩惱能減輕嗎?能成就嗎?不可能!這都是空中樓閣,不會有結果的。

修密法也有類似的現象。有的人說:“上師給我灌頂,讓我修本尊了。”不錯,上師是給你灌頂,讓你修本尊,但是你要具備前提的修法,要有出離心、菩提心啊!在昨天的開示中曾提到過,要有五種圓滿的基礎以及兩個次第的方法,具備這兩點才能成就本尊。什麼基礎也沒有,是不可能成就的。

有的人認為:“我在修大手印、大圓滿。”實際上你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連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根本就談不上這些,根本算不上是修行人。還說在修大手印、大圓滿,別說這些大話了。

以前那些大圓滿成就者,比如我們的傳承上師之一華智仁波切,在他的上師無畏如來芽面前,僅前行就修了二十五遍。華智仁波切的兩大弟子之一阿瓊堪布,依止華智仁波切修大圓滿法的時候,修了五十遍加行。有一天,他正在修曼茶羅的時候,上師突然來了,讓他先不要修曼茶羅了,先修四外加行。因為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要修好多次。上師如理如法地攝受弟子,弟子也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都是負責任的。上師看他的外加行基礎不牢固,就讓他重新修外加行。還有一次,他在修皈依的時候,上師又說了,他只完成皈依和發心的偈頌就行了,主要功夫還是要下在四外加行上,因為基礎還是不牢固,先打好基礎,基礎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在修行中一定不要顛倒而持,都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修,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們已經遇到了佛法,進入了佛門,修持了佛法,隨時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不要著急,不要好高騖遠。山腳下有山腳下的草,山腰上有山腰上的草,山頂上有山頂上的草,你現在要做的是在哪裡就吃哪裡的草,吃一口算一口,吃一口得一口,不要總想著吃山頂上的草。

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是山頂上的草,而你現在在山腳下,就不要總去妄想吃山頂上的草,你現在是吃不到的。山腳下那麼好的草你不吃,和你相應的法你不學不修,卻總惦記吃山頂上那些吃不到的草,總想學修與自己的相續不相應的法,最後只會餓死,會斷送自己的慧命。你就好好地吃眼前的草,老老實實地修與自己相應的法,最後會實現自己的目標的。

我們開車上路要加油,沒有油,汽車就發動不了。同樣,嘴邊的草不吃,你會餓死的。既然不想餓死,你就吃,慢慢地有力量了,就能到達山腰了;然後慢慢地就到達山頂了,那時你自然就可以吃到山頂上的草了。

應該明白自己的修行層次在哪裡,自己應該修什麼樣的法,哪一個法和自己的相續最相應。若是法與相續不相應,相續低法高也不行,相應才能得到利益。大家要明白這些。

今天講的是聞法、修法時的過患,這些都是不應該有的行為,都要斷掉。聞法、修法的時候,不能有這些,這樣才如理如法。這幾天我們學修的聞法方式,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好好地思維、對照,去改變、調整,這樣才能成為聞法、修法的法器,才能獲得利益。若是聞法的方式沒有做到,沒有修好,再往下修就困難了,真的是寸步難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