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鐵打的華夏,流水的王朝。

01

在神州這片大地上,似乎有一個魔咒,王朝江山極少有能超過300年的,但有一個明星王朝,卻是足足坐滿了800年的家天下。

那便是建立於公元前11世紀,直到前256年,才被秦國所滅的周王朝。

不過,如果深究起來,周朝的這800年江山其實是注了不少水分的

公元前770年,經歷了烽火戲諸侯的周王朝繼任者——周平王,需要在鄭、秦、衛、晉等諸侯國的護送下,才能夠平安遷都洛邑(洛陽),彰顯了周王朝的衰落和對天下的統而不治。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疆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不久,一件大事的發生,更是直接將周王從神聖不可侵犯的高壇上拉了下來,從而正式敲響了周王朝的喪鐘。

至於後來五霸橫出、七雄爭鋒,周王名為天下共主,實際連一箇中等諸侯國都實力不如局面的形成,似乎在此大事之後都是必然的了。

02

鄭莊公,姓姬名寤生,鄭國的第三位國君,年少即位,英明果斷。

其祖父鄭桓公乃周厲王的小兒子,論血緣當屬東周王室的近支宗親。除此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周朝卿士,即宰相。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雄才偉略鄭莊公

你可別小看這卿士職位,雖然周王已如同橡皮圖章,但鑑於周禮對人們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制約,周王室的餘威還是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君,在面對周王的時候,還是得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鄭莊公呢,也就充分利用了既是周朝卿士又是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廣泛活躍在彼時的國際舞臺上。

不過,您要是認為他是在給周王免費打工,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基於鄭國自己的利益。

對內,他對周王顯得既親近又反抗。親近是為了強化卿士在諸侯中的話語權,反抗是為了弱化周王的權威,以便能夠破壞周朝既定的實力劃分,

對外,則打著周王室的旗號四處征伐,不斷蠶食周邊小國衛、魯、陳、蔡等,就連大國宋也成為他為謀求霸權而攻取的目標。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那才是一個叫做"吃周王的飯,砸周王的鍋"。

03

此時在位的周桓王似乎也不是吃素的,畢竟周室才剛剛衰落不久,手頭還有些許資本,血氣方剛的他自然不想坐以待斃,任由王朝氣運江河日下,被一個諸侯國逐漸侵蝕。

所以,雙方起衝突了,衝突的結果便是兵戎相見。

記住,是兵戎相見。自從周王朝建立發生過三監叛亂以來,這可是第一次周王對一箇中原諸侯直接開戰,而且這個中原諸侯還是個沒有出"五服"的近支。

戰爭的發起方是周桓王,其以君伐臣,統帥著此時還剩點兒規模的周軍,以及陳、蔡、虢、衛等四國諸侯聯軍,浩浩蕩蕩地開向鄭國。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

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

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左傳.桓公五年》)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以當時的形勢,周桓王有點兒像一個日薄西山的武林盟主,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即將被人取而代之的宿命,便豁了出去準備放手一搏,找死前還拉上了幾個小弟(估計大弟他也拉不來吧)。

四個小弟呢,估計也是高估了老領導的殘存實力,也或許是因為同仇敵愾,竟然就真的上了周王的賊船。

他們都太小瞧了鄭莊公的實力和手段。

04

鄭莊公何許人也?

"莊"者,兵甲亟作、叡圉克服也,那可不是徒有虛名。

想當年,莊公弟叔段仗著老媽的庇護,在城高人多的封地京邑圖謀不軌,鄭莊公卻裝作不知,不僅不加以規勸和制止,還刻意縱容,直到叔段起兵造反,鄭莊公便立刻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叔段擊潰,足見其城府的高深莫測。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鄭莊公母親武姜

書曰:[鄭伯克段於焉。]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左傳.隱公元年》)

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衛、陳、蔡、燕、魯在內的多國聯軍,共同圍攻鄭國。面對危險局勢,鄭莊公只不過微微一笑,然後一方面加強防禦、毫不屈服,一方面在外交上與列國積極地化敵為友,爭取統一戰線,逐個擊破,結果以一敵六,打得六國一敗塗地。

你說,如此輝煌的過往,他豈會怕一個沒牙的老虎——周王,以及他糾集的幾個小弟?

那當然是要奉陪到底。

於是,前707年,鄭莊公便率領著他的一眾高級幹部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擺開了一副來者不拒的架勢。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05

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以卿士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及附屬蔡、衛諸侯軍,以卿士周公黑肩指揮左軍及附屬陳軍,自己則統帥中軍主力全力攻擊.

針對周軍佈陣的特點,鄭莊公則採用了一個名為"魚麗"的陣勢進行迎敵。

以戰車前衝,步卒後隨,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因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才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

失去左右翼的周軍立刻慌了陣腳,迅速潰敗,連周桓王自己都被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如果不是逃的快,恐怕還有可能命喪戰場。

事後,鄭莊公可能是有點過意不去,也可能是為了平息其他諸侯的指責,主動派祭足(莊公謀臣)慰問周桓王,算是給周天子找回了點面子,但已然是把周王的神聖權威送進了墳墓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帝王領袖權威不容挑戰

祝聃射中王臂。祝聃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史記.鄭世家》)

06

如果說平王東遷開啟了周王朝的衰亡之路,那麼恆王主動發起的"繻葛之戰"便是讓這條衰亡之路變得不可逆轉。

我們來看決定這場戰爭的雙方關鍵人物。

周桓王,年少登位,從祖父周平王手中接過王位,面對逐漸式微的王室權威,其當然有力挽狂瀾的責任和奮起一擊的理由。

但是他卻忘了,政治軍事的鬥爭絕非意氣之為,也非單憑個人主觀願望便可以取得勝利。其中不僅需要積攢實力,權衡利弊,有時甚至還要學會看人下菜。

就此而言,周桓王登位伊始便對前來朝見的鄭莊公不加禮遇,剝奪其士卿之位,導致周、鄭交惡,後更是在實力並沒有增強的情況下,貿然發動"繻葛之戰",實在是非明智之舉。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周鄭交惡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史記.周本紀》)

對鄭莊公而言,如果我們拋卻正統觀念,其通過迎戰周王的軍隊,特別是手下大將祝聃射中周桓王的那一箭,成功地將周王從不可侵犯和懷疑的神壇上拉了下來,極大地動搖了周公旦所制定周禮的根基,強烈地衝擊了人們思想上的固有觀念。

此戰之後,周天子的威信便蕩然無存,再沒有諸侯真正把周王放在眼裡。

周王朝雖然依然存續,但已然是苟延殘喘。鄭莊公本人和他的鄭國固然沒有最後做成周王室的終結者,但著實挖開了周王朝入土的一角。

周桓王以他的年輕和輕率向我們印證了一個道理: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權威,為什麼對人治社會的君主來說異常的重要?

為什麼說“繻葛之戰”,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滅亡的不歸之路?

就是因為,這種權威一旦喪失,輕則諸侯輕君,重則政權會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