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如果要問天蓬元帥的名字叫什麼?想必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豬八戒!”

但是這個答案其實並非完全正確,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以及更加古老的傳說。

而《西遊記》裡面那個好吃懶做,整天在唐僧面前搬弄是非的豬八戒,其實只不過是被“醜化”之後的天蓬形象。

《西遊記》之前的天蓬元帥

根據古籍記載,天蓬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道法會元》一書曾提到天蓬元帥實為東周之人,姓卞名莊,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時期。《史記·張儀列傳》中,也曾記載他刺死猛虎之事。

到後來這位勇猛的人物被逐漸神化,成為了傳說中北極星君手下的愛將,為北極四聖之首。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比如《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其中天蓬則是北斗九宸之首輔,統領其他星宿,故稱元帥。

至於他的人物形象,則見於《上清大洞真經》中附加的“存思圖”中。在這張圖中,其雙手抱於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親,頗有神武之姿。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再到後來,天蓬元帥的形象又被進一步神化,出現了三頭六臂,或者四頭八臂的樣子。

如《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中曾這樣描述天蓬:

“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由此可以看出,在《西遊記》問世之前,天蓬元帥一直都是威風凜凜的形象,是名副其實的天兵神將。但是這種形象雖然威武,卻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只是某些小眾群體供奉和信仰的神邸,不曾被廣泛認可與接受。

就像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同樣被人奉為北極四聖之一的真武元帥,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興起,從而一躍成為當時人盡皆知的真武大帝。可天蓬元帥這個稱號,卻依然是那麼不溫暖不火,很少有尋常百姓提及,也沒有太多與之相關的傳說和故事在世間廣為流傳。因此天蓬的名號,依舊只能被記錄在那些枯燥的文獻當中。

經過《西遊記》的“醜化”,天蓬元帥的名字終於走進了千家萬戶

在吳承恩創作的《西遊記》當中,豬八戒雖然頂著天蓬元帥下凡的名頭,不過事實上他的原型,其實並不是古代神話中的北極神將,而是由佛教戰神摩利支天坐的騎演化而來。譬如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中,豬八戒出場是曾自報家門:“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不過隨著後來改朝換代,之前的部分宗教信仰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人們對摩利支天的崇拜漸漸消散。但豬八戒的人物形象,倒是非常完好的保留了下來——豬頭人身,長嘴獠牙。

到了吳承恩這裡,則乾脆捨棄了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的說法,直接套用了中原神話中天蓬元帥的頭銜。當初威風八面的天蓬,就這樣和一個半人半豬的妖怪僅僅聯繫在了一起,而且流傳的範圍越來越廣。

可見在吳承恩老先生編寫的《西遊記》當中,豬八戒這個角色無疑是對天蓬元帥的一種“醜化”。

但是這種“醜化”,卻並非刻意的抹黑或者黑化,而是一種藝術性的另類塑造。而且也正是由於吳承恩的特殊改造,才讓天蓬元帥這個名字,真正走入了人們的視線,甚至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裡。

不過天蓬元帥和豬八戒,雖然一直都被人當成同一個人來對待。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和神話中的天蓬元帥,其實已經不能算是同一個人。

因為他分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甚至就連自身所象徵著的寓意,都有了非常明顯的區別。可是從那些古代文獻典籍的記述來看,曾經威風神武的天蓬元帥,明顯不如這個相貌醜陋,而且還有一身壞毛病的豬八戒受歡迎。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其實根據一般情況而言,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傾向於比較英明神武的良好形象,而不會選擇與其相反的兇惡或者醜陋面目。誠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這是一種非常直觀的感受,是內心的本能取捨。然而問題是,為什麼在豬八戒身上,這個規律會突然被打破了呢?

畢竟《西遊記》裡那個長嘴獠牙腦後長滿鬃毛的豬妖,和之前神威蓋世的北極神將相比,可以說沒有任何優勢。

可就是這麼一個醜陋不堪的形象,卻偏偏贏得了無數人青睞,成就了一個經典的神話人物?

最初的天蓬與後來的八戒,到底差在哪裡?

其實從認可度和流傳度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僅在於外貌特徵是否足夠威武或者俊美,最關鍵的是要看有沒有完美的載體。所謂的載體,也就是指與這個人物相關的傳說和故事。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當初被人們神化成天蓬元帥的卞周,雖然也是個打死過老虎超級猛人,但是就論知名度而言,他的名氣顯然不如《水滸傳》裡的行者武松。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關於卞周的記載實在少的可憐,只有那麼短短兩三句話,就被一筆帶過,根本不能算是故事。

反觀《武松打虎》的事蹟,施耐庵可是用了上千字的篇幅,來描述這段情節。而且還把每一段都刻畫的那麼細緻入微,惟妙惟肖,非常能夠帶動情緒。

也正因如此,這個故事才能流傳的這麼廣泛,甚至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一直傳到了國外。

那麼回過頭來再看卞周後來的形象——天蓬元帥,他被神化以後雖然多了一層神秘色彩,但有關於他傳說卻並沒有隨之豐富起來。其影響力最大的時候,也就是宋朝時期,在民間流傳過一段時間的“天蓬神咒”,不過很快就被淹沒在了歷史洪流當中。

其中的原因其實很好理解,主要還是由於無法勾起人們的興致,難以在人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山海經》書中記載如此之多的神秘異獸,可最終被人所熟知的也不過那幾個而已。這就是因為那些記載過於枯燥,沒有生動的故事,以及形象化的人格,又怎麼能被記住呢?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此外還有晉代文人編寫的《搜神記》,當中所記錄神話人物可謂數不勝數,但真正能夠廣為人知者,卻不足書中的十分之一。畢竟很少有人願意去研究那些直白枯燥的個人介紹,更何況是一些沒有現實根據的神話人物。所以到最後也就只有“干將莫邪”,以及“仙女嫁董永”等少數情節比較豐滿的傳說,得以呈現在大眾的視線裡。至於那些平淡無奇的介紹性記載,則一直被塵封在字裡行間。

而《西遊記》之前的天蓬元帥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論是《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還是《道法會元》,亦或是《上清大洞真經》,這些古卷中都不曾對他進行過全方位的塑造,只是有一些相對完善的外形描述,和一些十分粗糙的事蹟描寫。

但是這種有形無神的塑造,根本無法使其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最終只能泯然眾人矣!

所以說一個形象要想被人記住,首先需要一段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人格。只有完善到到定程度,才能才有資格貼上經典的標籤。

就像《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儘管他和之前的天蓬元帥完全判若兩人,尤其是外貌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別。但他的優勢就在於有著十分鮮明的人物性格,和極其豐富多彩的傳奇故事。

如果站在文學角度來看,豬八戒的形象無疑會顯得更加豐滿,也更有內涵。畢竟天蓬元帥沒有隨著唐僧西天取經,更不曾在取經路上跟孫悟空一起歷經劫難。說到底就是天蓬元帥這個人物形象,缺少一條通往現實的橋樑,從而始終停留在相較片面單薄的層次。

而被“醜化”過之後的豬八戒,之所以能夠大紅大紫,是因為吳承恩在這個角色中加入了許多人類的特性,並且還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這才使其和書中其他幾位主角一起,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形象。

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為何被“醜化”之後的他,反倒深入人心?

所以說到底,吳承恩對天蓬元帥的“醜化”,其實是一種成全。儘管外形上刻畫的十分醜陋,然而在內涵和寓意方面,的確已經遠勝從前。

因為在《西遊記》問世以前,傳說天蓬元帥只有一個威風凜凜的外形,其他方面存在著太多的欠缺。而豬八戒的出現,則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那些空白,讓人們真正記住了這一稱號,並在接受了他的形象。

可見在很多時候,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因素,往往都是內在的豐富底蘊。外表終究只是一層表面,如果沒有足夠深沉的厚重感,根本難以獲得這個世界的認可。

結語

透過神話中天蓬元帥的演變所得出的這些感悟,其實在人生中也同樣適用。一個人只有不停加深自己的底蘊和內涵,方能在世界上更好的立足,甚至在歷史長河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縱觀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人物,他們都曾為了豐富自己的內心,而堅持不懈的努力。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