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漢中之戰,劉備斬殺夏侯淵、擊敗魏王曹操,打破自己屢敗屢戰的魔咒,讓自己隨後稱王、稱帝都有了基礎,也為蜀漢打造了極其重要的戰略緩衝區。

這場戰爭的根源在於曹操在張魯投降、取得漢中後,沒有“既得隴、復望蜀”,而是派張郃小規模滲透到巴郡,直接威脅劉備剛剛打下的蜀郡。劉備隨後派兵反擊,開始了這場持續長達3年的漢中之戰。

戰爭前期,蜀軍、曹軍互有勝負,在定軍山之戰後,雙方戰線僵持在陽平關。曹操於是親率大軍,從長安趕往漢中前線,這時劉備卻說道:“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那麼面對軍勢強盛的曹操,為何劉備敢如此大言呢?

漢中對劉備、曹操戰略價值不同

劉備當時就像惡狼一樣,是肉就吃,而曹操則像飽虎挑肉吃,所以兩人對漢中一郡之地,採取不同的態度,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劉備把漢中當作益州門戶,務求全力拿下

劉備當時擁有益州和一半荊州,對擴張領土還是有很強烈的需求,而周邊最可能的進攻地點便是曹操佔領不久、又對自己有威脅的漢中。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佔有漢中,就抵消了益州一半的天險優勢。

曹操攻打漢中時,剛佔領益州沒多久的劉備很是緊張,尤其是張魯跑到自己的鄰郡巴中,趕緊派黃權前去迎接張魯,還沒到就聽到張魯投降的消息,便趁機攻佔巴郡。


張魯之走巴中也,黃權言於劉備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張魯投降後,曹操在猶豫要不要繼續攻打益州,在還沒確定的時候,益州本地人大受震驚,有不少人北上降曹。


操不從,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隨後,謀士法正勸劉備進攻漢中,可以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推動實現劉備扶漢的夢想;二是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逐漸削弱曹操的實力;三是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最終成為後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大本營。另外,劉備在前線與曹軍對峙時,讓成都發兵,諸葛亮問楊洪,他把漢中的重要性說得很明白,

"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劉備攻佔漢中後,越級提拔衙門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而從魏延的就職感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以上不管是益州對漢中被佔的直接反應,還是謀士對漢中重要性的表述,以及劉備對漢中守備人員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劉備對漢中的重視,所以一定是全力出擊。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漢中郡位置

其次,曹操把漢中當作雞肋,可有可無

曹操當時已封魏王,漢朝十二州中佔有青、幽、並、冀、豫、雍、涼、司隸八州及揚、荊兩州部分地盤,而漢中又不像南郡這種對曹操核心統治區至關重要的地段,所以曹操對漢中的興趣沒有那麼大,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穩定上。

曹操在接受張魯投降後,僅留下了武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和杜襲負責守軍,沒有留下實際的文官,足見沒有長期的統治打算。而留下來的這撥人也無意統治,而是找了個省事的辦法,遷徙人口到內地,不管是漢中本地的,還是巴郡,還是隔壁武都郡的。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張魯

  • (杜)襲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 魏公操使張郃督諸軍徇三巴,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
  • 操從之,使(張)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後,有記載的主動攻擊只有一次,但被趙雲以少量部隊阻擊,隨後相持兩個月後就放棄了,這與曹操其他堅定軍事目標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

曹操準備撤離時,軍中密令定了個“雞肋”,雖然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楊修卻是猜到了,“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說明了曹操的真實想法。

劉備軍事空前強勢,信心暴增

劉備人生的上半段是由一個又一個失敗連接拼成的,誰也未曾想到從西行益州開始便坐上了快車道,數年內地盤、人才、地位、實力全都有了,一躍成為當時天下佔據近兩州之地的雄主之一。所以,劉備在完成益州勢力整合後,乘勝進攻漢中,消除北方隱患。

其一,劉備完成益州整合,勢力大增

漢末中原大亂,益州劉焉、劉璋父子二十多年的治理下,遠離中原戰亂,關中、南陽等地大量人口湧入,數十年中積累了充足的物資、人力,自保遠遠有餘。

後來,因為聽說曹操、張魯要攻打益州,於是迎宗室劉備進入益州幫助防禦,結果被劉備反打。劉備圍攻成都數十天,劉璋本來有實力堅守,但不忍加害百姓而出城投降,完整地保存了成都的兵力、財力,給劉備再次稱雄的資本。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劉璋投降

十九年,(劉備)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支一年,吏民鹹欲拒戰。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在出兵漢中時已經過去5年,劉備花費大量精力整合益州本土勢力,一方面獲得更多的益州等本土人才和外來人士效勞,如馬超、法正、黃權、許靖、吳懿等,成為對外擴張的新隊伍,並在新的戰爭中立功受勳,如法正謀劃取得定軍山勝利,吳懿族弟吳蘭協助張飛、馬超進攻下辨。


備領益州牧……偏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廣漢長黃權為偏將軍,汝南許靖為左將軍長史,龐羲為司馬,李嚴為犍為太守,費觀為巴郡太守,廣漢彭羕為益州治中從事。

另一方面劉備改變劉璋寬仁的治理方式,重新建立完善的軍政體系,使益州戰爭動員能力大幅提高,這意味著更多的部隊、軍器和糧草。這些都讓劉備益州牧的座位更加牢固,能夠擊敗夏侯淵,在面對曹操大軍時更有信心。


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辨;備遣其將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備使討虜將軍黃忠乘高鼓譟攻之,淵軍大敗,斬淵及益州刺史趙顒。

其二,劉備定軍山大勝曹軍,士氣正旺

漢中之戰開始時,劉備作為反擊方,雖然互有勝負,但整體上處於有利態勢,先是將曹軍勢力逼出巴郡,避免對成都的直接威脅,取得了戰役第一階段勝利。而後,劉備在定軍山再次擊敗曹軍,這場戰役含金量極高,曹軍將領包括徵西將軍夏侯淵、蕩寇將軍張郃、都護將軍徐晃及曹洪、曹休、曹真、郭淮等,都是赫赫有名、獨當一面的名將。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夏侯淵被斬殺

但劉備還是一戰擊殺夏侯淵及益州刺史趙顒,使曹軍遭受重創,一時之間群龍無首,陷入混亂和守勢狀態,也讓蜀軍士氣大振,信心倍增。隨後乘勢進逼曹軍,幸好張郃等應對得當,通過疑兵之計,避免了更大損失。曹操也被迫從長安親自率軍來到前線,增強對劉備的攻勢,而劉備也繼續從成都往前線調兵,雙方進入對峙。


三月,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

其三,劉備正確執行固守策略並取得成效

漢中的地形先天就利守不利攻,曹操在第一次進攻漢中時便見識到了,尤其攻打陽平關時吃虧不小,當時就準備返回,但因為前軍夜裡誤入張魯軍營,使其軍隊潰敗,才僥倖攻下關口。


攻陽平山上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操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

劉備具有多年的軍事經驗和指揮技巧,在曹軍來臨前,便佔據有利地形,執行堅守的策略,拒不出戰。而曹操主動攻擊,要麼強攻損兵折將,要繼續僵持,糧草和士氣都會受到影響,最終曹軍果然在這兩方面出現問題,被劉備軍捉住機會。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劉備

曹軍當時在陽平關北山運糧,黃忠與趙雲商量返期後率兵攻打,結果到期沒回,趙雲率領數十騎出去巡視,遇見曹軍後邊戰邊退,在營前以空營計詐取曹兵,最終使曹軍損失慘重,劉備第二天觀察戰場,稱讚趙雲,

“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另外,曹軍前期一直有軍心不穩、出現逃兵的情況,因為其中部分士兵是原先跟隨韓遂、馬超的,部分是羌氐等少數民族的,本來對曹操本來就沒有太大忠誠度,拖延時間越長,越容易出亂子。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曹操

操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領,以扶風太守趙儼為關中護軍。操使儼發千二百兵助漢中守禦,殷署督送之,行者不樂。儼護送至斜谷口,還,未至營,署軍叛亂。

曹操與劉備相持兩月,既不打仗,又沒有什麼希望,所以軍心開始搖動,曹軍內部變得極其不穩定,稍不注意被劉備抓住機會,可能會是另一場大敗。所以曹操在情況還可控的情況下,主動退出並回到長安,把漢中留給了劉備。


操與備相守積月,魏軍士多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曹操統治面臨內憂外患

首先,曹操封魏王的餘波仍在持續

217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又“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名義為王,實則與天子無異。這將曹操集團內部扶漢與篡漢勢力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扶漢勢力開始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包括刺殺、叛亂等。曹操基於之前經驗,一方面殺死對自己稱王不滿或者有議論的名士崔琰等,一方面加大許都、鄴城的軍事防備,而後才前往長安。

但是,218年初,許都發生叛亂,京兆金禕、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覺得曹操即將篡漢,於是聯絡相關親屬子弟等一千餘人,攻打曹操在許都的親信、長史王必,但第二天就被平定;218年底,南陽宛城守將侯音因為徭役太重,率領民眾造反,逼走太守,但隨後被駐紮樊城的曹仁平定;而曹操的王都鄴都也發生魏諷叛亂未遂的事件,曹丕藉此大肆株連,殺死數千人。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219年曹操形勢


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禕睹漢祚將移,乃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

這些隱患都是明面上暴露出來的,但暗地裡還有更多,這些都讓曹操難以集中力量應對前線作戰。尤其是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起兵響應的更多,連洛陽附近都有,更別提靠近襄陽的南陽等郡了。


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賊,自許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

此外,曹操封魏王后立曹丕為王太子,但之前與之競爭的曹植也有不小的勢力,如楊修、丁儀等,最後雖然大位已定,但難免仍有想法,曹操後續從漢中撤離時找藉口殺死楊修,也是對曹植勢力的刻意削弱。

其次,關羽可能隨時從荊州出軍威脅許昌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荊州地位至關重要,“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和關羽都是十分清楚這個規劃,所以劉備給予關羽很大的自主權力,讓他選擇時機北上。劉備在5月份取得漢中,7月便稱漢中王,關羽當月乘曹操尚未回軍時,發動襄樊戰役,擊敗了曹仁等軍。


七月,關羽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

同時,劉備在攻佔漢中後,派兵攻佔的房陵、上庸等郡,這兩郡都在漢水上游,可以與關羽所在的襄陽郡形成良好的軍事犄角,互相支援側應,為隆中對策的實現添加了一層保險。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襄樊之戰

而許昌作為曹操老巢,一直都受到非常高的重視,特意讓擅長防守的曹仁、令行禁止的于禁及立義將軍龐德在樊城駐守,緊逼駐紮江陵的關羽。在從漢中出發時,便讓在前線的徐晃率軍提前趕到襄陽前線支援,自己到洛陽後擔心兵力不足,甚至一度要親自率軍趕過去支援,但在勸說下停止再次親征的想法。


魏王操之出漢中也,使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以助曹仁;魏王操自雒陽南救曹仁…操善其言,乃駐軍摩陂,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

再次,孫權可能出擊合肥

曹操據有北方全部領土,在實力增強的同時,邊防壓力也大大提高,國境橫跨數千裡,而且東、中、西的對面之敵都不省心。劉備與曹操勢不兩立,孫權也一直沒閒下來,在過去數年數次攻打合肥,上次張遼、樂進、李典僥倖以7000兵力戰勝孫權,但不是次次都會那麼幸運。

面對曹操親征,一向謹慎的劉備,為何狂言“我必有漢中”

孫權

尤其是劉備與孫權通過平分荊州,暫時解決了橫亙在兩家合作聯盟的最大問題,會在對曹軍事行動上保持一致,也給了孫權更大的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孫權再次率兵攻打合肥,而曹操集合周邊數州之兵防備。


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曹仁字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曹仁時任徵南將軍)有變耳。"

但在最後關頭,孫權和曹操聯手,出兵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共同壓制了劉備的上升勢頭。由此可見,國與國確實是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結語】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漢中就像是劉備的一條命,重要性無可復加,曹操因為內憂、外患,視漢中為雞肋,結果一開始便註定了。而三國勢力就像打地鼠,誰露頭了就要捱打,奪得漢中、勢力大增的劉備,隨後遭到曹操、孫權兩家的聯手製裁,又從山頂落到山腰,夷陵之戰更是讓他墜到山底,三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