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范進堅持不懈的精神對嗎?

最美如初


《范進中舉》描寫的是那個時代,一個窮秀才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中得舉人。由於范進不能接受突然來人到的人身變化,一口痰堵在心口,昏了過去。作者以此諷刺科舉制度。

現實生活中,范進的結局是不錯的。四十多歲中舉,被委以州官,從一個吃不起飯養不了家的窮秀才,成了一個廳級高官,真的是天翻地覆地變化。

我的十世老祖中,有一個六十多歲才中舉,才給了個南陽教諭的官職。那個時還有一些舉人,因機緣不合,一生都沒被任用的,只好老死家裡。

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儘管有許多不足,但卻是窮秀才改變人生命運的希望,也為國家選拔了許多治國人才。著名的詩人高適,從封丘尉做起,幾年後辭官遊歷,恰遇安史之亂,由於站對了隊,最後也做到節度使的高位。而同時代的李白,由於性格高傲,又站錯了隊,死在流放歸來的路上。

當今社會的高考制度,也是許多莘莘學子改變命運的希望,當然與過去的科舉制度有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


特別市民AAA


《范進中舉》這個片段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寫的是范進的故事,這是一篇描寫范進嚴重扭曲的人格的故事,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指科舉制度,是一把投向科舉制度的匕首。

一、關於科舉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三種:童試、歲試、科試。科舉的正式考試是:鄉試、會試、殿試。范進是多年的童生,參加歲試,考中秀才,,就有資格參加鄉試,考中後就是舉人。舉人實際上就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

二、關於范進中舉

中舉後的范進就不是一般人了,順理成章的,他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小說裡寫到: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范進中舉就意味著做官,就意味著升官發財,這麼多人給他送房子,送錢,都是需要報答的。就是要求他做官後,能帶給大家利益,這個利益是比付出更大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寫到:“貴為鄉人畏,賤受鄉人憐”,一貴一賤是身份的變化,其實也是實實在在的權勢的變化。范進潦倒大半生,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就是為了這一天。


范進發瘋


三、關於范進的堅持不懈

范進的堅持不懈,在某種意義上,是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的直接表現。俗話說“三八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范進完全可以拋開讀書,去幹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以此來養家餬口。不至於像小說中那樣,自己進學回來,母親餓的兩眼昏花,已經看不清了,家裡已經兩三天揭不開鍋了,只有一隻老母雞。但范進耗費了大半生的精力,在周進的關照之下,才得以考中秀才。一切總在偶然之中成就了范進。退一步想,范進加入不中舉呢?他的日子我們可想而知,怕是連基本的生活都過不下去。在這個語義上來說,范進的堅持不懈一文不值,實在是耗費生命。

就寫作本身而言,塑造一個堅持不懈的范進形象,是對科舉制度的諷刺和鞭撻。這是一篇諷刺性的小說

,他通過范進喜極而瘋的故事及范進中舉前後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人才,敗壞社會風氣。對各類市儈小人進行刻畫,表達了有力的嘲諷。范進中舉後受的那一巴掌,應該是打給科舉制度的,打給世俗終生的。一個行將就木的垂垂老人,在生命的尾聲裡收到了極具諷刺意味的“禮物”,讓他拜託了底層人民的生活。這不能不說是對那個社會的諷刺。


胡屠戶打醒范進

四、結論

范進的堅持不懈於他自己而言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種迂腐的做法。這是作者藉以向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制度進行諷刺的一種手法。


風飄心絃


范進中考,心酸無比,從少年考到中年,家中四壁如空,仍堅持不懈,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榜上有名。

可他欣喜若狂,一路狂奔狂呼,竟一頭栽在泥田裡。

范進不屈不撓的求進精神可嘉,男兒志在四方,考取功名施展抱負。

但范進進取有餘,修身不足。在艱難環境中能一如既往地堅持奮鬥,勇氣和毅力不同凡響。然而,平時修身養性欠缺,以至馬到成功,卻控制不住興奮的心情,狂呼狂叫,樂極生悲,壓抑久了的心境經不住過度的狂烈的發洩而失常了。

人是要有奮鬥精神,但一定要不卑不亢,敗不餒,勝不驕,從容面對,修身齊家才能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