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人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除了作为才贯二酉,博见多闻的作者,主持人和电影监制之外,更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那美食家的名号。作为文化人的蔡澜先生,若非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吞吐日月之气概,以及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孜孜以求,又如何能够拥有欣赏百菜百味的雅量呢?

然而当对象成为火锅的时候,蔡澜先生的评价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出极大的争议。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美食家蔡澜

在一个节目中做客时,蔡澜回答主持人“如果让世界上一道菜消失,会选择哪一道菜”问题时,蔡澜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就让火锅消失吧!”之后还解释了这样说的原因:“火锅是最没有文化的食物了,什么菜品放入其中,基本上都是一个味道。

这当即引起其他嘉宾的质疑,就连节目的背景音乐都戏剧化地“凝重”起来。节目一经播出,顿时引来各路朋友的七嘴八舌,尤其是川渝京津一带的人们,无不认为蔡先生之言实属偏颇。

而在笔者看来,与其纠结蔡澜先生这句话究竟是信口之言,亦或是肺腑之语,都不如聚焦于这句话到底缘何而出,方能让意见双方寻找到一个沟通的契合点,各得其所。

而这便要抖搂抖搂“火锅”的前世今生了。

麻辣盛宴:川渝火锅——火锅界的大众情人

提起这早已红遍大江南北的“火锅”二字,相信人们脑海中最先蹦出的便是翻滚着红汤红油,漂浮着香葱香料的川渝火锅了。浓醇霸道的香气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使得人站在墙内便不忍离去,未尝其味就已垂涎欲滴。此时此刻,与其说是人在吃火锅,不若说是那一锅令人痴狂的红色液体,在挑逗而又吞噬着人们的五感欲望。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川渝地带的红油火锅

油里乾坤大,辣中日月长。这说的就是川渝火锅之滋味,家家虽有细微差异,却也能够大致分两种:

老派老油,因其醇厚而略显浓稠的质地,能迅速赋予食材色香味。口味来得深沉,而香气却显得极富层次。这是牛油在各显神通的香料下,褪去腥膻恶味,变得温和驯良之故。自然俘获资深食客和地道重庆人的心,这大概和老卤更受欢迎的原因原理并无二致。

新派清油,则是滋味清爽(较于老油),鲜香麻辣齐头并进,一副中规中矩的姿态。被称作川菜之魂的菜籽油如红宝石一般漂浮在锅面,散发出的香气虽不及老油,却深得不吃动物油的“朋克养生”党的喜爱。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各式各样的火锅配菜

百叶,黄喉,小肥牛;魔芋,豆腐,午餐肉,任你是带有肉腥的牛鬼蛇神,亦或是滋味寡淡的仙姿道骨,只要进了我这熔炉的大染缸,通通都变得妖冶妩媚,热烈奔放。被辣得汗流浃背的食客们无不以此为快,沉浸在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烟火人间,是何等的酣畅淋漓,又是怎样的余味悠长!

无论是当年嘉陵江,朝天门码头的纤夫,还是今日北上广深CBD的白领,世殊时异使得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而正是这火辣刚猛的滋味,映照出前尘留下的雪泥鸿爪,唤醒着人们对江湖侠客,潇洒恣肆,落拓不羁的憧憬与渴望。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皇家气派:京式火锅——粗犷不再,豪情依旧

话说在这皇城脚下,无论你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或是良家百姓,绿林好汉,必须要讲究的就是这个规矩。

这京式火锅讲究起规矩和味道,那可是其他派系望尘莫及的。

什么“清汤涮好肉”,“先养肥锅底”,“必吃五部位”,“手切才正宗”……

而最令人玩味无穷的,就要数王世襄老人每逢吃火锅,必要走两趟,第一遍必是没整好,“再来一勺韭菜花”便“就是这个味儿”了。

这则逸事佳话,可谓广为人知,传为美谈。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京式涮火锅

可你未必知道,这京式火锅原来是个糙汉子,而这糙汉子和蒙元大帝忽必烈颇有渊源。

相传忽必烈一次次率领大军南征,终于人疲马乏,饥肠难耐,而大发清炖羊肉之思。庖厨不敢怠慢,立即磨刀霍霍向肥羊。只是这羊杀好没多久便传来敌情,忽必烈性情暴躁大喝“拿羊肉来”,顿时把伙夫吓得急中生智,运斤成风,大发郢人斫垩之神威,大块的羊肉不久便薄如蝉翼飘如雪地飞进锅中,旋即熟透,呈到忽必烈跟前。忽必烈吃后大呼味道好,而后翻身上马,终于旗开得胜。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涮羊肉

这市井之言,街谈之语,诸位姑妄听之,不必做无谓的考究。只需看到京式火锅和游牧部族的生活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这京式火锅能有如今这般精雅不失大方,讲究不显拘束,或许就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来自辽阔草原的血统吧。

京式火锅,数次跟随乾隆下江南,更是在庙堂之上的“千叟宴”唱主角儿,以至名垂青史,后世流芳。

粗犷早已不再,豪情自是依旧。

踏浪逐鲜:粤式打边炉——兼收并蓄的吸星大法

打边炉一词,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

自古以来,广东就是中国的东南门户,自然地理位置弥补了人文领域的缺憾,使得它一直都被重视和需要。火锅从北到南,来到广东,受了广东人灵活变通,开放包容的影响,也变得口味丰富,样式多彩。加之广东作为沿海诸省之一,近水楼台,靠海吃海。

如此一来,无论是深山老林中的山珍野味,亦或是浩瀚汪洋里的鱼虾鳌蟹,都是被广东人端上餐桌,共冶一炉的美味。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其乐融融的粤式打边炉

老广重“鲜”,笔者身边就有不少

鲜味原教旨主义者——即便在煮丝瓜鲫鱼汤时,为了锦上添花,提味增香,放入了本身并无酸苦辛辣的紫苏,做法也并不会有损汤的鲜美,却还是会惹得他们摇头叹息。由此可见,其对鲜味的痴迷到了何等程度。

这样的情怀,真可谓乘风破浪,而后踏浪逐鲜,令看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粤式的打边炉的食材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常见的猪牛羊,鸡鸭鹅等食材,笔者最为推崇的便是顺德毋米粥锅底,用来烫熟各种鱼类,紧随其后的是各式滋味清鲜的食材比如甲壳类,虾蟹类,而后是散养走地鸡的肉,最后以鲜味丰富的蔬菜收尾。非是吸星大法已练就大成,又如何能这般一鲜到底呢?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顺德毋米粥

这毋米粥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由新鲜大米熬煮而成,却不见一粒大米。务必要待到大米经受一番洗礼煎熬,化去身体形骸,灵魂融入汤水中,方能用以涮烫之后的清鲜之物。

此时此刻的毋米粥,外表温润浓稠,宛如珠玉,内质却像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执无兵,却又无往而不利。品尝过的食客,无一不被其模样欺骗,叹服其滋味之醇和而米香之浓厚。一碗在手,一口下肚,包裹着食材的汤汁,足以洗净三伏酷暑日,熨帖三九严冬时。

异域绝色:奶酪火锅——面包最暖心的伴侣

当我们还在为各地火锅的境界高下争论不休,沉浸以为在只有自己,爱吃会吃火锅的幻觉之时,遥远的欧洲旧大陆,也

氤氲着迷蒙的热气,升腾暖心的奶香,而这说的便是面包的忠实伴侣——奶酪火锅。

美食家蔡澜:这是最没文化的食物,让它消失!网友:吃饭不吃文化

瑞士奶酪火锅

说它忠实,是因为在瑞士人的手上,它不会见异思迁,和别的食材勾肩搭背,纠缠不清。它的存在,只是为使平淡无奇的面包变得风姿绰约,飘香诱人。

白葡萄酒的果酸和干邑的橡木芬芳,驱散着奶味固有的腥荤,引来一股森林和原野的清香,萦绕抚摸着老饕的鼻尖,矜持地诱惑着食客的味蕾。

虽然远隔重洋,但当他包裹起酥脆的面包时,你会发现他和顺德毋米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食材送入口中后,那种令人自在,放松,得意,满足,实在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道明。

结语

从古至今,自东而西,还有什么东西能比火锅更能令我们遍尝万物,而又映照自身?

火锅煮是食物,更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古人曾云: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我辈也说:围炉而坐皆需暖,无关四季热与寒。

人生百味,共冶一炉;但邀明月,与君共赏。

值此中秋佳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需注明为美食家卯生作品,盗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