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芯片代工哪家強

芯片代工並非在芯片初期就存在,最初的芯片市場只是幾個寡頭玩家在入局,因此從芯片的原料、設計、生產、封測等很多環節,幾乎都是由一家公司來完成的,雖然看上去成本巨大,但是因為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所以不菲的收益卻能夠支持這樣的模式發展下去。

隨著芯片產業規模的快速增加,很多企業也想入局芯片產業,但是最初的寡頭已經把這個領域的門檻壘得太高,其中成本最大的就是芯片代工,這就好比您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可以為別人設計服裝,但總不能自己還創辦一個服裝加工廠吧,而當年的臺積電,就為眾多無晶圓芯片公司解決了這個問題。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臺積電開了個好頭,後面也陸續有其他芯片代工企業入局,但是這麼多年發展下來,基本上形成了英特爾、GF、三星和臺積電的主要格局,其中近年來,臺積電在先進工藝上比較激進,往往能夠領先對手率先量產先進工藝,這讓很多芯片企業爭搶訂單。

但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說明臺積電在芯片代工上更強,那麼也就太片面了,在芯片代工的能力評價上,除了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此外晶體管技術同樣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網友常說英特爾擠牙膏,一直不更新工藝,其實英特爾就選擇的另一條路,就是更新晶體管技術,而三星則是兩條路都在走。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臺積電3納米技術來了

在智能手機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之前,我們一直都是關注電腦處理器的發展,其中以英特爾的雙T戰略最為知名,簡單來說,就是每兩年更新一次架構和製造工藝,而這也是後來英特爾一直被詬病“擠牙膏”的主要原因。

而現在臺積電就是在繼承這種規律,每兩年更新一次製造工藝,臺積電有規律的更新,而且總能率先發布,加上市場對最先進工藝的關注,這也讓芯片廠商們更願意將訂單交給臺積電來完成,今年臺積電的5納米工藝就會實現規模量產,而3納米工藝自然就成了下一個關注點。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近日臺積電方面就宣佈,其3納米工藝將會在2021年進行風險試產,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規模量產,從時間上來看,也依然保持了每兩年就更新一代工藝的節奏,但是也就是在3納米節點上,臺積電將會遭遇強大的挑戰。

臺積電3納米技術遭遇挑戰

近日來,國外路透社曾報道美國計劃推出針對華為新的制裁措施,新措施將目標指向臺積電,或將禁止臺積電向華為供貨,上面我們提到,臺積電的優勢在於可以率先提供先進工藝的芯片製造技術,但在3納米技術上,這種優勢恐將不再。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在文章開頭部分已經提到,芯片代工的實力,或者說,影響芯片性能的因素,除了更先進的製造工藝,還有晶體管技術,根據臺積電對其3納米工藝技術細節的透露,其依然採用FinFET晶體管技術。

該技術最早誕生於英特爾,初期主要用於14納米、16納米芯片,業界認為其使用極限為5納米工藝,根據與非網提供的數據顯示,臺積電5納米工藝相比7納米工藝,性能提升只有15%,而3納米相比5納米工藝,性能提升就只有7%,可見如果晶體管技術不更新,單靠提升製造工藝,對性能的提升已經捉襟見肘。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而我們提到,三星一直都在兩條路齊頭並進,不僅提升製造工藝,也提升晶體管技術,而三星在3納米的量產時間上,與臺積電基本同步,但是三星卻採用了更先進的GAA工藝,根據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市場副總Ryan Sanghyun Lee表示,三星從2002年以來一直在開發GAA技術。

同樣根據與非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在GAA工藝上,臺積電落後三星12個月到18個月,很顯然,臺積電要使用GAA工藝,就要在第二代3納米工藝上才能實現,而三星就在3納米工藝上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成為新一代芯片代工一哥。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華為的新選擇

前段時間,華為徐直軍在發佈2019年財報時,針對路透社的這一報道就表示,如果美國禁止臺積電向華為供貨,那麼華為還可以從三星獲得芯片,而現在華為的5納米芯片已經從臺積電實現了量產,所以自然關注點就集中在了下一代的3納米芯片,以往的擔心是,如果臺積電斷供,那麼在3納米工藝節點上,華為就無法與友商同步發佈。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而現在來看,一方面臺積電的3納米工藝對性能的提升有限,7%的性能差距,華為通過優化芯片架構就可以補齊這個性能差距;而三星又在3納米工藝節點上實現了反超,顯然選擇三星又比選擇臺積電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臺積電再次發聲,特朗普始料未及,華為有了新選擇!

寫在最後

其實對於三星來說,其迫切需要華為這個大客戶,眾所周知,三星計劃到2030年前,要為其芯片代工業務投資約8000億人民幣,目的很簡單,就是超越臺積電,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而華為每年可以為臺積電貢獻約十分之一的營收,如果全部轉嫁到三星,臺積電與三星之間的此消彼長,那麼無疑將會大幅提升三星這一計劃的進程,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