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史书把他写的那么不堪?

生活一直向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纣王是被骂得体无完肤的一个君王。执政者说其

"无道“,史学家评论说"虐政",花间骚客调侃"淫泆“,而巷闾市人便直呼其"暴君"了。其实纣王原名叫帝辛,是帝乙少子,纣是谥号。有意思的是周文王取了"纣“这个字把帝辛盖棺论定了,纣的本义是指车轮,引申为贱的意思,后人解释为"贱仁多累”和"残义损善”就叫"纣",带贬义,和隋朝杨广的谥号“炀"字同工异曲,而取字的人正是代替炀帝位置成为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历史总跟后人开玩笑。那么纣王到底做了什么?而背千年骂名呢?

帝辛(商纣王)

一提到纣王,就想到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七窍之心,牝鸡司晨这几个最有名的历史典故,也是拉黑纣王最有力的论据。实际上做为一代君主,纣王还是做了许多事情,比如变更用人制度,提拔非世官大族左疆,费中,飞廉等参与政事;加强对外控制,举行军事演习,十祀征夷方,从而平定夷方;推行法律改革,削弱贵族势力,用严刑峻法镇压贵族反抗等等。纣王在任君之初还是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到后来居功自傲起来,商人爱喝酒(从出土的青铜酒具看),有美女相陪,便耽于酒色之中荒于政事也极有可能,加之他多时用兵,征讨四方,国库空虚。在压制贵族的问题上刑法严苛,使得民怨官恨。给武王征商留下可乘之机,埋下了商王朝灭亡的种子。牧野一战,阵前倒戈(多为刑徒(奴隶),商朝便改朝换代了。后来史家多贬损帝辛,有这么几个原因:

周武王画像

一是缺少文字记载,仅凭出土的青铜铭文,片言只语来臆猜商王朝的整个活动,显然是不全面的。而大部分事件都是口口相传,年代久远传的味儿也就变了。

二是周武王姬发的檄文成了后世史家、评论学贬损纣王的佐证:"今殷王纣乃用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帝,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同悦)妇人。"武王讨阀总得师出有名,无名则为篡逆,弑君则为逆天,谁都不愿承担千古骂名,总要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是惯例。

三是对先秦历史的记载主要依据是孔子编写的《春秋》,《史记》也是附和《春秋》说法,但比较客观。越往后推纣王形象愈抹愈黑,如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评:"帝辛淫乱,拒谏贼贤"。西晋文学家夏侯湛评:"纣乱太熟烂矣,武王乃往伐之“。周施行仁政,重礼乐,追求”大一同"世界,自然拿前代纣王说事,"欲扬先抑","暴政淫乱"成了刻画纣王形象的首选词语。这和唐朝人评前朝杨广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因有文字记录,传言少了许多。否则和纣王是一样的下场,至少纣王没有弑君的把柄。

第四、河南汲县出土了大批竹简,经整理后编成《竹书纪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家都知道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故事,而《竹书》却说舜囚了尧,连儿子丹朱也不让见。强调一下,《竹书》是战国时期写的,早于孔子编《春秋》的时间,孔子应该知道其中的原委而未记载。这就不难理解美化武王而贬损纣王的事情了。

《竹书纪年》

"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郭沫若研究殷墟遗迹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证明帝辛使中原文化逐渐向东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华夏民族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客观地说帝辛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一个分水岭式的人物,人的思想从崇拜神的作用逐渐回归到人的"本性"上来的时代,他所承担的"诟病”是后世许多人无法理解的。

太史公(司马迁)


雨送黄昏669


商纣王,原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一位天子,其父帝乙以其母生子受时已经是王后,所以子受出身比其他王子高贵,就把子受定为君嗣,子受的哥哥微子出生时与子受相同的母亲,但那时还不是王后,子微身份就低了。子受自小按史记说“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情商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等成人后更是“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力大惊人,筋骨强壮,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一个一等一的勇士!

子受即位后后号称帝辛,继位时30岁,在位30年,足以证明帝辛治国有方,历史上想来能在位30年的君王还真不多,帝辛在国防方面,一改前面殷商天子以防北方为主的做法,对西面周西伯侯姬昌以怀柔为主,以商王女嫁之,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付东面江淮地区以及海滨地区的东夷。

帝辛的这种战略布局,造成了一得一失两种结果,其一得,扩展了殷商在东部的疆域,打败了江淮以及海滨的人方、夷方,甚至到达了山东半岛,同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东部地区,加大了民族团结!其一失,就是由于致力于东面,对西面的周人未加以约束,周人得以发展壮大,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帝辛,导致殷商最后为周人所灭!

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够力克各种阻力,包括王族亲贵,如比干丞相、微子、箕子,该杀、该困、该逐,绝不手软,削弱贵族势力,力治沉疴,大力发展农桑业,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领兵征讨,战功赫赫!后来赫赫有名的大秦王朝就是飞廉、恶来的后代建立的。

如此说来,帝辛应该是应该一代枭雄,怎么最后亡国了,而且落了个暴君的恶名?

原因有下列几方面,

一,殷商到帝辛已经传了三十一代,就帝辛坐了三十年,已经有许多沉积的弊端,历史发展的规律,尤其王族,既有优越感,又有惰性!帝辛再努力,已成强弩之末了!

二,西周强大起来,相对殷商是新生事物,许多殷商人物都叛逃西周,而帝辛东征,军队力量损失惨重,征用的奴隶军队又临阵倒戈,再面对强大起来的西周,已经无力对应!由此牧野大战殷商大败而归!恶来也死于牧野之战,最终帝辛自焚朝歌鹿台!

三,殷商亡国后,历史是由胜利者周天子写的,为了体现以周代商的正义性,周史官以不尽其极的词语贬化帝辛,把殷商写夏桀全套的词语搬来用在帝辛身上,就连做的恶事,都是夏桀做过的,甚至费尽心思选了一个“纣”字来叫帝辛,所以帝辛才被称为“纣王”。

四,文学作品的演义丑化帝辛,《封神演义》虽然是明朝作家许仲琳写的,但关于姜子牙封神的故事传说,历来已久,神话故事,颂扬西周,贬低殷商,其实从西周就开始有了!久而久之,人们心目中的帝辛就是一个暴君,甚至有“助纣为虐”的成语,可见纣王暴君的形象一时是改变不了的!


无盐三妹


纣王是商王朝最后一个王,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形象。

第一,纣王是有魄力的一个君主

纣王是帝乙的儿子,又称为受辛,后来被称之为纣王。在古代谥法里,“纣”意指“残忍捐义”或“残义损善”。与夏桀一样,作为亡国之君,商纣王也因为政治原因被大大丑化,关于商纣的种种传闻,许多是子虚乌有的。

在说纣王的暴行之前,要说说纣王的另一面,他是个有魄力的君主。荀子称商纣“天下之杰也”,他天资聪颖、雄辩滔滔,思维敏捷,行动果断,武艺高强,可以赤手空拳与猛兽格斗。这些优秀的品质出自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在纣王上台前,商王朝气数已衰,特别他父亲帝乙时,史书称“益衰”,就是更加衰败。但纣王登基后,便以雷霆手段重树朝廷的权威,令地方诸侯为之恐惧。

第二,纣王的事业:削地方诸侯之权,重树朝廷权威

纣王上台后,雄心勃勃,他的理想就是重振王室的威权。当时地方诸侯中,以西伯姬昌权势最重,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纣王决定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打击地方诸侯。首先,他提拔周侯、九侯、鄂侯三位地方实力派诸侯为三公,把他们从封国调到京城,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后来,纣王找借口杀掉三公中的九侯、鄂侯,把西伯姬昌逮捕下狱,关押达七年之久。要削平这些地方实力派的同时,纣王对外大举用兵,镇压东夷的叛乱,并出兵讨伐不臣的诸侯苏氏。苏氏战败,其首领将女儿献给纣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妲已。

第三,酒池肉林、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上台后不久的纣王,应该说是比较积极进取的,地方诸侯不敢与朝廷争锋,连西方霸主姬昌都不得夹起尾巴做人。这时,纣王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越发不可一世,以为天下之事尽在掌控,便过起酒池肉林、醉生梦死的生活。纣王之恶行,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他发明了酒池肉林的游戏,强迫宫里的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追逐嬉戏,饮酒寻欢。但是有一个妃子却拒绝这种无聊的游戏,此妃子正是九侯的女儿,纣王一怒之下,竟然把她杀了。同时,纣王还发明炮烙之刑,这种酷刑,史书是这样描写其过程:“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此时的纣王,已经从一代英明之主,沦落为嗜杀的暴君。

第四,纣王究竟有哪些暴行呢?

纣王是一个著名的暴君,这点是无可置疑的。据史书所载,他处死地九侯的女儿、九侯、鄂侯、关押西伯姬昌,热衷于酷刑等,还有一件为后世所诟病的恶行:杀了名臣比干。比干是纣王的叔父,由于时时进谏忠言,每每抵触纣王,纣王大怒,最后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是不是真的呢?”当时比干被认为是圣人,纣王说,我倒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真的七窍。比干之死,也意味着殷商最后一根支柱倒了,最后纣王被新兴的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历史亦随之终结。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要值得注意。关于桀、纣的许多恶行,实际上后人杜撰的。早在东汉时期,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便指出:“世之毁誉,莫得其实。审形者多,随实者少,或至以有为无。故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就是大家把什么坏事都扣在桀、纣头上。到了宋代时,史学家罗泌又指出:“凡事出于千百年之上,不幸而不知其详,则宜疑以传疑,不得妄为之说。大抵书传所记,桀纣之事,多出仿模。”明确指出,传说中的桀纣故事,很多只是以讹传讹。

近代学者陈登原分析史料中桀、纣的故事,发现有三十四件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后人把各种恶行,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加到桀、纣身上,还添油加醋。我们不否认桀、纣确实是暴君,但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扁平化的标签式人物,这是读史者所应戒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