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4縣市人口持續流失,被指在收縮

昨日,《第一財經》的一篇報道提到,繼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縮型城市”概念,近日,發改委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再度提到收縮型城市要瘦身強體。

報道提到,有學者發現,即使在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也有8個縣(市)人口規模為負增長,出現持續性收縮。其中,清遠的連陽4縣(市)赫然在列。

如今,我國逐漸進入二次城鎮化階段。相比一次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由鄉到城的流動,二次城鎮化是城市之間的流動,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都市集聚。

一週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鄰近粵港澳大灣區的清遠,面臨著一場人口保衛戰的考驗。

(1)

在國人的心目中,城市似乎都在不停地擴張。去年3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龍瀛的一次演講,改變了許多人的認知。

時間倒回到7年前。2013年的一個晚上,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龍瀛“發現了中國的一個秘密”:當他與合作伙伴機械地用電腦進行了5萬次複製、粘貼,把我國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標註在地圖上後,他們發現——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說有10000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處於流失狀態。

之後,龍瀛將中國行政意義上的600多個城市的市區範圍再疊加到剛才前述那張圖上,他們發現在2000年到2010年間有180個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並稱之為“收縮城市”。

無獨有偶。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吳康利用2007年至2016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10年的數據,從660個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樣本城市中,識別出了80個(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收縮型城市”。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數據少於2007年,且連續三個自然年人口增長為負。

很不幸的是,無論是龍瀛的180個城市,還是吳康的80個城市,連州都在其中,被稱為“欠發達的收縮型城市”。

(2)

在《第一財經》的最新報道里,列入“收縮型城市”名單的清遠縣(市)增加至4個。

報道稱,廣州地理研究所杜志威博士與其同事們利用官方統計數據分析發現,2000~2016年,廣東省絕大部分地方(佔比73.17%)常住人口規模實現了增長,還有8個地方(佔比6.51%)人口規模為負增長,出現持續性收縮,分別是饒平縣、南澳縣、樂昌市、南雄市、陽山縣、連山縣、連州市、連南縣

此前,看清哥就曾梳理過,根據第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2010年,清遠8個縣市區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僅清城、清新、佛岡提高了。當中,清城提高最快,1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約30萬清新次之,增加了約16.7萬。而連陽四縣的常住人口不僅比重下降,絕對數也下降了。其中,連州常住人口減少了約4.1萬,連南減少約4500,連山減少約8700,陽山減少約4.5萬。

清遠4縣市人口持續流失,被指在收縮

不過,如果將時間維度拉長,截至2019年末,全市8個縣(市區)常住人口對比2010年均有所增加。其中,清城區增加了4.25萬,清新增加了3.41萬,英德增加了4.75萬,佛岡增加了1.54萬,連州增加了1.79萬,連山增加了0.47萬,連南增加了0.64萬,陽山增加了1.9萬。

清遠4縣市人口持續流失,被指在收縮

(3)

然而,儘管過去的近十年清遠各縣(市區)常住人口均有所增加,但全市仍處於人口淨流出狀態,且流出人數有逐年增加的態勢。

清遠4縣市人口持續流失,被指在收縮

清遠4縣市人口持續流失,被指在收縮

如圖所示,2010年至2018年,清遠均處於人口淨流出狀態。其中,2018年人口淨流出為55.5萬,比2017年增加了4萬。

而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清遠全市戶籍人口446.1萬人,常住人口388.6萬人,人口淨流出57.5萬

具體到各縣(市、區),除清城、清新兩區人口淨流入外,其餘6個縣(市)均為人口淨流出。其中,截至2018年末,清城區戶籍人口 75.08 萬人,常住人口85.12萬人,人口淨流入10.04萬,為全市8個縣(市、區)人口淨流入最多。

不過,如果細究數據就會發現,清城區常住人口增加的數量亦低於自然增長人口數。例如,2018年末,清城全區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 0.35 萬人,但當年全區自然增長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為 0.73 萬人。

換言之,嚴格來說,即使是清城區,人口亦是處於“流出”狀態。


(4)

流失的人口去哪了呢?

全省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淨增177萬,創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新高,珠三角成為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全省2018年常住人口淨增量約85%來自珠三角。

其中,相較於2017年,珠三角3個人口最多的城市廣州、深圳、東莞2018年常住人口淨增量略有下調,但同時,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門5市常住人口淨增量創下近8年新高,肇慶則創下近5年新高,珠三角人口增長協同發展趨勢更明顯。

專家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推進,珠三角對人才還將產生新“引力”。

去年,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提到,包括清遠在內的北部生態發展區要合理引導常住人口向珠三角地區和區域城市及城鎮轉移

而一週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第一財經》報道亦提到,我國的城鎮化將逐漸進入到下半場,進入二次城鎮化階段。相比一次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由鄉到城的流動,二次城鎮化是城市之間的流動,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都市集聚


(5)

人口流失、城市收縮,將會對城市發展及生活其中的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國家改革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而廣東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提出,推進北部生態發展區城市中心城區適度擴容並提升品質,提高人口承載和公共服務能力。

兩份官方文件實際透露兩點:

首先,城市收縮,規劃不會再允許擴張。在過去,大小城市,普遍鍾情於攤大餅式建設。如果收縮成為事實,那麼土地指標、公共建設指標必然要隨之收縮。

事實上,收縮型城市要規劃建設新區,由於缺少人口、產業注入,大概率會淪為“空城”。一句話:與其擴容,不如提質,降低空間尺度,放慢開發節奏,在精緻化、便利化和特色化方面做足文章。

其次,人口的集聚,必然對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使收縮型城市人口流失,亦會出現人口集聚——從分散全域向縣鎮集聚,因為公共服務產品的缺失,這種集聚趨勢更明顯

如學位的供給。近些年,清遠包括中心城區在內的各縣(市、區)都遇到了學位供給不足的問題。其中,清城區預計到2020年,小學學位缺口為17820個,初中學位缺口為7500個。其背後就是城鎮化的推進,人口的轉移、集聚。

事實上,學位緊缺是結構性的緊缺,一邊是縣城、市區學位緊缺,另一邊農村、鄉鎮出現大量“閒置學校”“麻雀學校”。

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

,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

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固然美好,但對各地財力確是考驗。

對清遠而來,要想打贏這場人口保衛戰,除卻設法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之外,還有另一大考驗:如何推動清城、清新兩區深度融合,打造一個清遠的“強中心”,留住本地人口,吸引外來人口?

根據《清遠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至2030年,清遠市域常住人口為550萬人,中心城區將發展成200萬人的大城市。

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