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哥开讲之关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是以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注:“文革”期间共印刷了9亿多张,正式出版发行则达到1.9亿多张,且不含转载),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也就是比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当时我国有7亿多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话,



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矿筹办“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的一幅画。交由偶然介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刘春华,现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参与执笔创作。1967年10月该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画报》以“毛主席去安源”为名、用彩色夹页首次发表了该画。1968年7月1日经当时江青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热烈、公开发表。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当这幅画的印刷品送到各个基层单位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敬迎宝像。

1968年第9期《人民画报》曾报道:“在江青同志关怀和支持下,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诞生了!这幅油画成功地表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光辉形象和革命实践,是一幅热情歌颂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艺术珍品。”刘春华撰文也反复提到江青对这幅画的关怀。

一时间,《毛主席去安源》家喻户晓,作者刘春华的名字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被印上了文化用品、邮票、等等地方,上海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光是笔记本就印了5000万册。该画被收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本作插图,并被仿制成上百种毛主席纪念像章、石膏工艺品等,广为传播。60年代末期,杭州东方红丝织厂曾以此画为蓝本出品了巨幅织锦(2.2m x 1.5m),气势雄伟(1992年10月13日在北京21世纪饭店拍卖,以6.3万美元成交)。1968年中国人民邮政还发行了《毛主席去安源》8分币值邮票(设计者为孙传哲、万维生、李大玮)。发行总量5000万枚(现在的参考价是2250元)。 当时发行《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全国特别轰动,而且规定不准盖邮戳,这在世界邮票史上也从未有过。因为如果盖邮戳盖到主席脸上,那就是对毛主席非常不尊重,所以为了这枚邮票曾经下了一道命令,主席像的邮票就不盖戳了,贴了去安源的邮票以后,寄信寄走了,邮局不盖戳,照样还是新邮票。所以,邮票曾出现了被反复使用的情况。


1995年秋,经过慎重考虑的刘春华最终决定委托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毛主席去安源》公开拍卖。据刘春华回忆,在与拍卖公司的接触中他已知道画作不会流拍,此时的他如释重负,至于画能拍多少钱他并不很在意。当然,拍价越高越高兴,说明价值越高嘛!  
当天,拍卖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从100万元起拍,经过45轮叫价,最终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拍走,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并将此记录保持近十年。  

油画作者刘春华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1968年7月画卷准备出版时,江青听说作者是年轻人,建议署上作者姓名。当时展览会的人要求署“展览会”而不被同意,最后署上“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并错将他的原名刘成华报成刘春华。这样印刷机一开动,几十万张印刷品把作者印成“刘春华”。实际上刘春华的真正名字是刘成华。《人民画报》一位编辑知道“刘成华”这个名字,在新华印刷厂看到印成“刘春华”,急忙通知领导,军代表速找刘成华商量。刘成华心想既然印错了,总不能重印,那样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又耽误了时间,也就同意将作者写成刘春华,后来又因经常有人寄钱请他买《毛主席去安源》印刷品、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甚至糖、肥皂等,学生证上名字不是“刘春华”,上邮局领钱总要先到院办公室盖章,十分麻烦,负责的老师就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以后他无可奈何也就将错就错逐渐使用“刘春华”这个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