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當2020年的鼠年春節以人們始料未及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時,為有效抗擊疫情,維護師生生命健康安全,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從事在線授課,學生開啟了網絡學習模式。疫情使開學常態摁下了“暫停鍵”,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育行為受到了大挑戰,教育理念與教育認知面臨著大挑戰,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面臨著大挑戰,教學工具與教學手段面臨著大挑戰。疫情危難過後,敢問教育之路在何方?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由疫情大課堂生髮的省(xǐng)與想

國難當頭、特殊時期,讓我們看到了世間百態。面對疫情,有舍小家、顧大家,奮不顧身的逆行者,有不顧個人安危的志願者,有慷慨解囊的慈善者,有奮戰在車間的復工者,有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馳援者,有除了戰疫情之外,奮戰在各行各業的一線普通勞動者。當然,有良知、有情懷的教育人也沒閒著。面對教師網絡授課,孩子居家學習,不耽誤課程進度,不耽誤孩子功課的同時,教育的警醒和省悟更在於,如何更在乎千千萬萬個家庭、千千萬萬個孩子的真情實感?如何更在乎培養學生日後成為有獨立之人格,思辨之精神的大國君子?如何更在乎教育管理是師生成長和學校發展的永恆主題?如何更在乎疫情當中雖未開學延期,但孩子成長必須如期的教育理念?這都是後疫情時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自覺省悟與所思所想。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圖片來自網絡

由學習大轉場生髮的變與憂

因疫情防控而開展的居家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大轉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大轉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學行為和學生成長指數的迭代。在網絡授課過程中,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之間,如何做好隔空的加、減、乘、除?讓師生活動、家長陪伴,加上濃濃的親情,減掉家庭、孩子身上的負能量,用乘法增長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方法,復學後用除法剔除孩子學習中存在的困惑,解決知識難點。復學後,要重新認知技術何以革新教育?是技術綁架教育,還是技術為教育解鎖?疫情過後,學生的勞動能力,社會認知能力,社會情感能力以及他們的責任擔當如何培養?這種網絡學習方式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共享、共建、共學、共用?通過延展學習、多元學習,如何使學生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如何生成最有魅力也最具吸引力的學習形式?這既是後疫情時代,教育的焦與憂、思與變。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圖片來自網絡

由社會大關注生髮的狀與態

“非冠疫情”下的停課不停學現象,是世界級的。教育也贏得了一場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聚焦、大關注。在全社會對教育活動的空前關注下,對教育教學的空前焦慮下,對教育現狀的空前爭論下,對教育現實的空前觀望下,教育也迎來了空前的天機。疫情對教育的挑戰,是一次優秀學生成長的難得機遇。對孩子在危難面前的自律意識,團隊當中的協作能力,成長道路上的自學能力,學習過程的創新能力,復學之後的社交能力,真是千載難逢的教育機遇。是對學生日常生活的自為,學習的自主,興趣的自在,精神的自由的價值重構。多少年以後,這代學生當中,必會出現又一個馬雲,會出現又一個比爾蓋茨,必會出現又一個鐘南山,李蘭娟,必會出現若干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教育,只有解放師生的思想,才能解放師生的行為。學生只有心智開,才會格局高。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由復課大行動生髮的境與動

疫情過後,我輩中人,別人苟且,我不苟且。在全社會40多萬個教育企業與培訓機構對學校教育形成衝擊的時候,如何才能辦出更好的教育;在教育人才雙向流動、出國深造、出國留學等現狀下,如何培養中國學生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認同;在教育賦能、跨界學習、多元學習環境下,教育人如何眼裡有學生,心中懷教育;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大信息量、5G時代對圍牆教育帶來的衝擊下,如何確立新時期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新方向,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讓教育迴歸本源;這些厚重的話題是真實而又客觀的存在。而讓學生學會基於生命個體的新認知,基於情感體驗的新認同;讓教師辨析教育教學的新樣態,開創教育治理的新局面,我輩中人,只有躬身入局,只有積極反思後疫情時期的教育生態,“神曽”們才會動起來、飛起來、遊起來、壯起來,強起來。教育才會有變革,才會迎來大發展。


“非冠肺炎”疫情後,對教育的再思考!

在最美的人間四月天裡,隨著“非冠”疫情的持續向好,陸續復學、錯峰開學使“神獸”們歸籠有期,教育也迎來了後疫情時代。這場疫情對中國教育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思考和新的改變,而影響孩子明天走向的,不僅僅是教育給孩子傳授了多少知識,不僅僅是家長為孩子的未來發展規劃了怎樣的道路。而在於疫情過後,教育該向孩子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學習觀、思維觀、生活觀、勞動觀及認知觀,讓他們有準備的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疫情過後,尋找更合適,更有意義的教育,是教育人永恆不變的追求。

作者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歡迎閱讀並留言,還可點看廣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聯繫必刪。)

若水---2020-04-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