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告白之3

餐桌前的陪伴

历来中国的传统,都是回家吃饭,餐桌前的陪伴也成为了一种别往的风景。

从孩子们围坐在灶台旁等待热热的菜肴,到大人们盘坐在餐桌前包着大大的水饺,每一顿热乎乎的佳肴都成为亲情的寄托,也成为陪伴的一种象征。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家吃饭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陪伴家人了?

1

“饭菜都弄好了,快来吃饭啊”

“知道了……”

小时候,父母一遍一遍催促着还在打游戏的孩子吃饭。

2

“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随便,家常菜就行……”

长大了,爸妈一遍一遍询问着出差回到家的孩子喜好。

3

“爸妈,我买菜肉了,一会咱包水饺”

“好呀……”

中年了,成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利用周六日假期时间学着用菜肴来重温家庭的温暖。

4

“爸,妈吃饭了吗?她现在能吃什么?”

“她今天胃口又不好,吃不了多少东西”

“那我给她做点她一直爱吃的鸡蛋面……”

年长了,孩子回家后就要照顾年迈的父母,饭菜都要以病床前的至亲口味为主了。

5

“爸,来,张大嘴,喝口粥”

“啊……”

暮年了,孩子开始准备菜品弄一些可口清淡的饭样,端坐在不能动弹的父母旁,哄孩子般伺候着吃饭。

小辈们在饭桌前热闹的吃着玩着谈着论着,不能自理的父母在桌旁被儿女喂着,眼神有些呆滞,但又能有搭无搭的怼上几句来自孩儿们的玩笑。

老了,看着都有些心疼。

餐桌前一直忙碌的他们开始退居其后,坐在聚餐旁的角落,任由孩子们开心着玩闹着,静悄悄的看着,脸上也会有笑有泪。

其实,他们都懂,这是他们的孩子们,一辈子的财富。

这个餐桌前的陪伴已经是自己绘制一生最美画卷。

6

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

味蕾把亲情串在一起,味道把血脉融在一处。

舌尖上的味道,很多寄托着从小到大的希望,是一份眷顾,也是一种留恋,更是一份乡情。

餐桌前留下了父母忙碌的身影,也留下了孩童打闹的画面。

父母用味道勾住孩子的胃,孩子用口感抓住父母的心。

用心付出,用心感受,用爱享有用爱传承!

从小时候跟在爸妈后面吵闹着要吃好吃的,到长大了父母开始给我们提前备好熟悉的味道,再到爸妈老了我们开始新一轮的忙碌。

一代代,一辈辈,传承着家风跟味道。

餐桌前的陪伴,在诉说着家族的发展与亲情的续延。

愿每个家庭都能美满幸福团团圆圆,让餐桌前的陪伴成为一种习惯,让这种陪伴持续永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