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文/圖團結報記者 龍清彰 龍 堯 彭 博

水有源,樹有根。黃金茶的根在哪裡?

4月16日至17日,保靖縣呂洞山鎮主辦“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對黃金茶進行追根溯源。從現場所見,茶農所講,專家所解,資料所證,充分證明黃金茶的源頭在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黃金茶的祖根紮在黃金村7片古茶園裡。

因保靖黃金茶興盛的緣故,黃金村的路邊、村邊、河邊、山邊以及山坡、山頂都是青綠的茶園。因種植保靖黃金茶的緣故,黃金村公路兩旁停滿小汽車,村裡全是嶄新的樓房。黃金茶改變了黃金村的風景,改變了黃金村村民的生活,也使湘西許多茶農得以脫貧致富,成為造福一方的產業。

人間四月天,茶農採茶忙。由多家媒體和各方專家學者組成的“保靖黃金茶探源”隊伍一進黃金村,茶農們就圍攏過來,探源活動隨之展開。

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美麗的茶園。

古茶園裡溯前世

高度4.8米、主幹圍徑95釐米、冠蓋面積26平方米的國寶級茶樹王,在2020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伸出數不清的枝丫,綻開繁星似的茶芽,準時擁抱第413個春天。

此時,頭戴黑帕,身穿黑袍,左手舞旗,右手搖鈴的苗族巴代在茶樹王下,舉行古老、神秘的祭茶儀式。巴代在做完上祭品,敬茶神,獻茶枝,念祭辭,點香紙,宰活雞等一系列繁雜的祭祀程序後,高聲呼叫:“茶芽發!茶芽發!”茶樹王迎來了開採。穿著苗族新裝,腰繫竹簍的苗族姑娘馬燕,踩上木梯,鑽進樹丫裡。然後,貼在樹枝上,伸出手臂,張開指尖,茶芽就落進竹簍中。那輕巧的身形,那嫻熟的動作,如同仙女下凡來。

茶樹王開採了。49名茶農,分成7支隊伍,迅速鑽進龍頸坳、格者麥、德讓拱、庫魯、夯納烏、團田、冷寨河7片保靖黃金茶古茶園,拉開了採古茶、講古茶、制古茶、煮古茶以及古茶藝表演的比賽序幕。這些長年與茶打交道的茶農,使出渾身技藝,發揮最高水平,把每項比賽推至白熱化,搞得評委難以區分高下,遲遲落不下分數。你看,他們採摘的古茶鮮葉,整整齊齊,勻勻淨淨。他們講述古茶的故事,有根有據,生動形象。他們手工製作的古幹茶,條形規整,形狀一致。茶葉專家說,茶質好不好,在水中一泡就“原形畢露”了。他們製作的茶葉在沸騰的山泉水中一泡,泡出惹眼的青綠,撲鼻的清香。他們表演的古茶藝,原汁原味,原生原態。

是什麼樣的古茶園,滋養了如此多才多藝的茶農。

樹高千尺總有根,江河萬里必有源。400多年來,黃金村村民,以黃金茶謀生,靠黃金茶持家。黃金茶養育了一代代人。上一輩人告訴下一代人,日子再苦,生活再難,黃金茶樹決不能砍。因為後代記住了祖訓,千方百計保護古茶園,使得古茶園歷盡滄桑,至今依然蒼翠。

7片古茶園現存主幹圍徑30釐米以上的古茶樹2057株,其中明代古茶樹718株,清代古茶樹1339株。古茶園面積為14.86萬平方米。這些古茶樹像苗族人一樣,生於斯,長於斯,與這方山水融為一體。因此,喝黃金茶,就是喝這一方山水清香的韻味。

據《明世宗實錄》記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農曆四月,湖廣貴都御使陸傑,自保靖宣慰使司(今遷陵鎮)取道往鎮溪(今吉首市)巡視兵防,途經保靖轄區魯旗(今保靖縣呂洞山北側)的深山密林時,隨行百餘人多染瘴氣,艱難行至冷寨河苗寨(今黃金村),再也不能行走。寨裡苗族老阿婆採自家門前的百年老茶樹葉沏湯,送給染瘴人員飲服,半個時辰後瘴散病癒。陸傑欣喜萬分,當場取出一錠黃金答謝老阿婆。並將此茶上貢朝廷。從此,該茶就有“一兩黃金一兩茶”之美譽。茶值黃金價,“黃金茶”由此得名。

往事如煙,物是人非。恐怕只有古茶園裡的古茶樹,還依稀記得老阿婆送茶湯,陸傑贈黃金答謝的往事。令人想不到的是,四百年後,黃金茶走出古茶園,在湘西、江西、重慶等地的山山水水中開枝散葉。

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站立在黃金村的黃金茶之祖、國寶級茶樹王迎來第413個春天。

遍地茶園綻今生

如果說古茶園是保靖黃金茶前世的因,現在遍地的黃金茶園就是今世的果。不過,這個果結得有點大,結向四面八方,結向五湖四海。

從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進入黃金河谷,沿途茶園相擁,翠綠相伴。從黃金村往保靖縣呂洞山鎮夯吉村、夯沙村的路上,茶園快要把路面淹沒了。近年來,保靖黃金茶以黃金村為中心,一圈圈向外擴散。擴散到保靖縣呂洞山鎮、葫蘆鎮、水田河鎮,擴散到周邊縣市,擴散到全州各地及省外。

從黃金茶的種植面積來看,黃金村種植2.2萬畝,呂洞山鎮種植5萬畝,保靖縣種植12萬畝,全州種植40萬畝。黃金茶成為我州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農民致富的“金葉子”“搖錢樹”。

古茶園,作為黃金茶的源頭,黃金茶的祖根,值得人們去探索。現在,黃金茶園向四面八方漫延,原因是什麼?更值得人們去探索。

這次探源活動,請來了兩位與黃金茶密切相關的人員。一個是被茶農稱為“黃金茶之母”的張湘生;另一個是被茶農視為“保靖黃金茶之師”的李健權。保靖縣農業局原高級農藝師張湘生,從青春到年老,傾盡人生最好年華研究保靖黃金茶的無性扦插育苗技術。歷經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新站起。在她快退休的時候,成功把古茶樹的枝條高比例扦插成活。運用她研究的無性扦插育苗技術,古茶樹的枝條從此大批量扦插到田間。用古茶樹枝條扦插,既保證了黃金茶古茶樹原有的品質,又實現了黃金茶的大規模種植。黃金村的茶農們至今清晰記得,張湘生揹著孩子,頂著烈日,在實驗田裡查看茶枝的場景。茶農們還記得扦插失敗後,她含淚說重新再來的話。因為她的百折不撓,因為她的執著追求,黃金茶才有今天欣欣向榮的局面。黃金茶走進千家萬戶,張湘生功不可沒。在活動現場,看到茶農們全力競技,張湘生笑得比誰都燦爛。

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七片古茶園代表展開比賽。

省農科院科技服務處處長、研究員、資深茶葉專家李健權,2006年,從省城來到黃金村,對黃金茶一“品”傾心,從此與黃金茶結下不解之緣。當時,他是作為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選派到農村基層一線指導產業開發的科技專家下來的。來到村裡,村民給他泡了一杯黃金茶,他品了一口,眼睛發亮,眉頭舒展,豎起拇指,大叫好茶!那時的黃金茶總面積不到400畝,因“黃金茶”商標被人註冊,黃金茶前景迷茫。雖然張湘生攻克了黃金茶的無性扦插育苗技術,但是老百姓願不願種,能否大規模推廣;能否佔領市場,走出湘西;能否成功註冊商標等一連串問題,讓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格外沉重。

歲月荏苒,10多年過去,李健權始終和保靖黃金茶在一起,和保靖茶農在一起。選育優勢單株。在省茶葉研究所建立保靖黃金茶資源圃對每個單株擴繁保存。在權威期刊上發表《ISSR標記研究黃金茶群體與湖南省主栽綠茶品種的親緣關係》等系列研究論文。向保靖縣委、縣政府提出黃金茶產業發展規劃論證報告,提交產業開發的整套設計圖、施工圖。2007年8月2日,他帶隊到省工商局成功註冊“保靖黃金茶”商標。2008年4月,他親手製作的保靖黃金茶獲得黃金茶參加全國茶葉評比第一個金獎。他主筆起草2009年2月13日保靖縣政府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快黃金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第一個支持黃金茶發展的政府文件。2009年,他率團參加中國茶產業年會,會上保靖縣列入“中國茶葉百強縣”稱號,並新入編“湖南省重點產茶縣”。

還有許多像張湘生、李健權那樣的專家,為保靖黃金茶傾注心血。從古茶園到今天的保靖黃金茶,故事多得說也說不完。

保靖黃金茶讓許多人為之沉醉。

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苗族巴代祭茶樹王。

綠水青山前景美

探源途中,傳來了好消息。保靖黃金茶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中國農業文化遺產”。這是繼2009年12月,保靖黃金茶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而予以登記保護,又一次對黃金茶原產保靖從另一個層面進行了界定和確認。

保靖縣東南部,何以成為黃金茶的故鄉?

保靖縣東南部的呂洞山,是我州南部最高的山,被苗族人視為苗祖聖山。呂洞山的主峰直插雲端,四周的山脈如長龍臥波,中間的峽谷似刀切斧削。貼在峽谷底部的河流,掛在懸崖上的瀑水,一塵不染。圍繞村寨的古樹,覆蓋山坡的森林,把呂洞山區裝扮成一個綠色的世界。

探源隊伍在呂洞山鎮呂洞村,為看見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群而興奮。為觸摸被桐油漆得黑油油的老木房而呼叫。在呂洞山鎮夯吉村,更為品嚐到炒保靖黃金茶、紅茶燒肉砣、黑茶梳子扣、黃茶燜老鴨、炒茶蟲等組成的全茶宴而嘖嘖稱奇。由此感慨,呂洞山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黃金茶出自這裡,就不難理解了。

據專家解讀,黃金茶原生呂洞山下的黃金村,是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有性群體品種,屬群體遺傳,遺傳基因複雜,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有許多具有特異性的優良單株。經考證,保靖黃金茶古茶樹屬喬木型大葉類品種,與3500萬年前的景谷寬葉木蘭,在生物遺傳學上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是保靖縣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樹品種資源,是大自然賜給我州人民的寶貴財富。

根扎黃金村 枝葉散四方——“保靖黃金茶探源”活動紀實

苗族姑娘採茶古茶園。

黃金茶生於呂洞山下,除了得益良好的生態環境外,還得益於獨特的土壤。據有關方面進行的土壤檢測,呂洞山區的土壤為砂岩板頁岩等風化物發育而成,土質疏鬆滲透力強,有機質含量2.0%以上,富含磷、鐵、鎂、鋅、硒等元素。有了這些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保靖黃金茶才能獨樹一幟,品質一流。

探源隊伍來到呂洞山向北凸出的一條山脈上,由呂洞山鎮張灣寨、蜂糖寨、立口寨、橋堡寨、俄梨寨、矮坡寨、黃皮寨組成的茶嶺村,原是典型的高海拔貧困村。近年來,該村種植黃金茶6950畝,村民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保靖縣湘格格茶葉產銷專業合作社,是該村茶葉生產銷售龍頭企業,是該鎮唯一一家獲得SC許可及有機產品證書的合作社,會員分佈各個寨子。每年訂單銷售茶葉2500公斤以上,銷售額突破250萬元。為村民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合作社負責人、茶葉產銷能人龍秀姣說,農戶已爬過了茶葉種植技術這道坡,以後她將主要精力用於提高茶葉炒制質量和打開銷路上,爭取為鄉親們賣出更多的茶,更好的價。

呂洞山前,苗鼓響起來了,茶農們面朝聖山敬茶,祈求日子越過越紅火。

來源:團結報

·END·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黃沙沙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