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書法精論》九十條;第六條。正鋒取勁,側鋒取妍?

ycW餘長文


正鋒就是中鋒用筆的意思,書法用筆關於是中鋒和側鋒用筆的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討論不斷,清朱和羹《臨池心截》說:

“正鋒取勁,側峰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十代側鋒,餘每見秋鷹搏兔,先於空際盤旋,然後側翅一驚,翩然下擢,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

中鋒用筆我們知道就是筆鋒在筆畫中間運行,這樣寫出來的線條給人以渾厚、勁道的力量感。而側鋒是與中鋒相對應的一種筆法,有著自己獨特的功用,這是中鋒不能取代的。而那些視側鋒用筆為異類的人,對側鋒的看法也有失偏頗。

側鋒是空中取勢,所以朱和羹才說:“餘每見秋鷹搏兔,先於空際盤旋,然後側翅一驚,翩然下擢”,所以側鋒用筆的時候,落筆的時候筆鋒斜側,變化多端,行筆的時候腕提筆轉,鋒回點畫之間,便於八面出鋒產生筆勢。

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就說過“側筆取妍”,“妍”既是妍美的意思,以側取勢用筆,側鋒用筆塑造出的點畫形態生動多變,產生一種妍美的質感。《翰林辭言》中說:“側鋒取妍,此鐘王不傳之秘。”

中鋒用筆的時候,筆毫力度均勻,點畫堅實渾厚,富於彈性,內涵骨力,具有圓潤遒勁之美感;側鋒運筆,筆勢多變,筆毫力度不同,富於變化,鋒芒外露,靈動犀利,神采外露,產生方勁峭拔之美。所以,書寫的時候以中鋒為主,側鋒兼用,就能減少單調的用筆,增加美感,使得點畫產生千姿百態的形象。而側鋒展現的靈動銳利之氣,也是在與中鋒相對應中表現出來的。

採用側鋒,增加了運筆的速度,書寫更加便捷,筆勢的往來更加自然。在書寫的時候,起、收、順、逆、轉、折的運筆中,減少了嚴謹周正的法度,讓書寫出來的線條更加流暢、瀟灑,增加了自然書寫的隨意性。

因此,明·豐坊《書訣》說:

“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二,側鋒居一,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一句話,“側鋒”與“正鋒”各有各的優點,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哦,感謝有你。


翰墨今香


怎麼看書法精論九十條,第六條,正鋒取勁,側鋒取妍?

根據自己的理解,

正鋒,實屬中鋒用筆,執筆端正,筆毫居於筆畫正中垂直運行。


亦稱“中含”康有為雲,中含者混渾勁,外拓者雄強。

中含,又謂“內懨”與外拓相反詞,中含(內懨)其法中鋒用筆,筆豪不得外溢,沿點畫中心使轉運行,務求剛健中正。筆勢圓勢有勁。目的是取含蓄遒美之貌。篆書常用,即篆之法,那麼外拓,隸之法也。

中鋒,持重,端勁,亦乃筆墨飽滿圓厚。

側鋒,亦稱偏鋒,側勢,亦稱扁鋒,書寫時以筆毫側面著紙,可取得妍美。


因為側鋒,取勢,有勢則態姿俱顯,蘇軾側鋒使然,

何紹基中鋒之芒,勁力,且兼偏鋒極妍。顏柳體善中鋒偏鋒兼之,遒美氣象。


狂喜淡墨a


《書法精論》中,第第九十條,第六條,正鋒取勁,側鋒取妍。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十代側鋒,餘每見秋鷹搏兔,先於空際盤旋,然後側翅一驚,翩然下擢,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如此說。

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也習書臨貼20年了。雖然沒什麼建樹,但身體力行的艱持著,足以體會筆法的優劣。

正鋒取勁,側鋒取妍。這句話沒錯,說的很到位,就是寫書法正鋒下筆,配和側鋒轉鋒行成“折畫的一種筆法”。有意無意,就像開車轉彎一樣容易,熟於不熟而已。(本人是新手大叔,玩手機,配圖的不會,不然給大家圖示一看,全明白。),可是有人解釋“正鋒就是中鋒”就不對了。筆是垂直圓錐體,用網友解釋是中鋒,就是書寫必須得保持筆桿垂直,鋒才垂直,線條才中,寫出的就是一根直直的線,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書法線條是弧形線,是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

真正的意思是,正鋒是符合米瘋子提出的8面出鋒的,和側鋒的比例是7/3,分,或8/2,分。在實際書寫中,倒臥,起伏,抑揚頓挫,沒有絕對的中鋒,和絕對的側鋒之說。

唐朝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說“窮變態於豪端,合情調於紙上”。取勁就是起筆後令鋒在點畫中間行走的一種書寫方法,取妍就是筆鋒在筆畫中上部分,接近上沿的一種筆法。二者交替運用,寫出的字就會表現出酋勁有力,妍美飄逸的藝術風彩。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情懷。

所以讀書論不能斷掌取義,一定要前後通讀,上下聯繫,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古代書論有是文言文,所以就更難理解了。有時候會誤人誤己,加深了書法的偏差。

在者,讀書論,多從書活中,自然界領悟,會事半功倍的。《師法造化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生機的東西謂之書。

謝謝大家,一家之言,對錯全憑您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