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圓
來源:轉行的小櫃員
原標題:想從銀行辭職卻在猶豫?留給你的時間可能不多了
收到很多小夥伴的私信說現在無法下定決心辭職,不辭吧又感覺呆不下去,辭職又感覺自己還沒準備好於是就陷入了一個等待的狀態。
14世紀哲學家布里丹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布里丹每天都要購買一堆草料來餵養自己的小毛驢。但有一天飢腸轆轆的毛驢站在兩堆完全相同的乾草間無所適從,它猶猶豫豫,來回對比,試圖分辨兩堆草料的優劣。最後,竟在長時間的左右為難中活活餓死。
困住實驗中的驢的究竟是什麼,其實就是確定性。只要打破這個均衡,就能很輕鬆地享用其中一堆甘草。一定要追求均衡性的話,註定要在選擇與決策中餓死。
那麼如何確定等待是否更有價值。首先微觀層面上是你的個人綜合能力的變化,宏觀層面上是整體的外部環境變化。
毫無疑問最好的等待是等你的個人綜合能力增加的同時,整體的外部就業環境也能變得更好。已知就業環境越來越不樂觀,所以你個人能力的增長能否跑贏於外部環境的「熵增」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但是個人的能力增強又是因人而異,不好一概而論。所以先了解外部環境的硬趨勢才是問題的關鍵。
馬爾薩斯理論
人口增長有超過食物供應增長趨勢的思想,認為人口有幾何增長的趨勢(即按指數增長的趨勢,如級數1,2,4,8,16……),而食物供應只有算術增長的趨勢(即按直線性增長的趨勢,如級數1,2,3,4,5……)。指出人口會有無限增長的趨勢,直至到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
看明白了嗎?
從18年以來GDP增速逐漸放緩,意味著每年新的崗位新的就業機會減少,但於此同時每年有幾百萬的大學生按時進入就業市場。
根據供需關係來看,這些大學生湧入勞動市場勢必會對行業的薪資、錄取標準產生一定的影響,正所謂水漲船高嘛。但對行業頂層的人幾乎沒什麼影響,影響的是誰?
論身份,你沒有應屆生身份,企業招你沒法享受稅收優惠。論心態,你不如剛畢業的大學生聽話好培養。
留給你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你只是一直拿自己沒準備好的理由拖著不去改變,以致進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本身2019年中國經濟形勢就不太樂觀,特別是中美貿易戰讓不少企業受到了嚴重的重創。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的疫情讓整體發展環境變得更糟糕。對於那些打算年後辭職的人來說現在是辭也不是,不辭也不是,但生活是不能按下暫停鍵的。雖然說不能穿越未來,但基於數據和一些理性的判斷,還是能很清晰的看到一些額外的「硬趨勢」。
可以肯定的說現在就是最好的辭職時機,因為在這之後只會比現狀更糟糕。還想等到6月份嗎?新的畢業生就要湧入勞動市場了,就像剛才說的,工作崗位是有限的,但勞動的供給大幅度上升,對於每個個體就業形勢都會比原來更嚴峻一些。最關鍵的是,這個時候還存在所謂的「實習時間差」,有認識還在學校的朋友這個應該不難理解。
如果再往後推遲一年,又會有近800萬的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所以不難一下子理解了之前獲獎電影「寄生蟲」裡那句滿含戲謔的臺詞「就是一個保安也要500個大學生競爭」。
發展比較快的商業社會尚此,考公考事業單位的名額競爭會更加激烈。結合之前的考研人數擴招的新聞也就不難理解了,社會在短時間內無法供應配套的勞動崗位了,只好讓一部人繼續在學校深造並過渡著。特別是最近又出了事業單位優先應屆生的政策,你就知道即使頂著再大的輿論壓力,也要儘可能緩解新一輪的就業壓力。
馬爾薩斯理論由於當時的侷限性確實有一些錯誤所在,例如沒有想到全球分工協作提高效率,更沒有想到之後的工業革命更或者難以想象的信息革命。
但資源永遠是要爭奪的,只是稀缺的不再是食物,而是在食物滿足後的各種慾望。有限的資源面對無限的慾望之間永遠存在著矛盾。
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了一隻大老虎。A趕緊從背後取下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B急死了,罵道:“你幹嘛呢?穿上再好的鞋也跑不過老虎啊!”A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所以趕緊穿好鞋子並且努力奔跑吧。至少先擺脫自己在山腳的現狀,不然洪水來了到底是在山腰的人受的影響大還是在山腳的人受的影響大?注意,是趕緊兩個字,趁著洪水還沒來之前。有些人會說,你這一會洪水一會老虎的,什麼毛病啊。
但其實就是個很樸素的道理,成功要趁早,失敗也要趁早,早點失敗,那麼這個教訓就能早點受益。越年輕試錯成本越低,越沒什麼好失去的。你全心備考或者找工作都找不上,換成全職的每天就那點時間不是更得失敗?只是慢性死亡的區別罷了,前者的背水一戰更容易打破現狀的困局。錢之後還以賺回來,但是時間錯過就沒有了。
所以根據已經很明顯的「硬趨勢」,不難做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想找工作的應該加速自己的進程,試著在畢業季之前找到自己新的工作崗位。但對於打算考研考公的應該怎麼辦呢?
好好想想,不難看到真真實實的「硬趨勢」。就業環境愈發惡劣的情況下,大眾會更加渴望安逸穩定的生活,那麼就勢必導致考公的人數會激增。在畢業以後的某天我才醒悟:考進銀行的人根本掙不到什麼錢,但是趕上培訓這個風口,那些教人考銀行的機構真的是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真心要考研考公就全力地去考,即使沒考上,這些備考經驗對你找這些培訓機構的工作都是相當有幫助。
用互聯網行業的話來說就是自身的「用戶體驗」用戶體驗 加上「競品分析」最後提出「優化迭代」 ,找份工作沒你想的那麼難。有沒有想過那些考公培訓機構的老師為什麼自己不去考公務員呢?這些對於考點相當熟練的人通過公務員考試簡直易如反掌。當然,成年人只看利弊,他們更願意選擇一個折騰一下可以顯著提高收入的工作。他們不考公不代表公務員不是好選擇,結合一下薦股師推薦你買的股票自己卻不買的例子應該不難把這個邏輯理順。
有失未必有得,但有得一定得有失,這樣既有了一條新的道路,還規避了風險和沒有上岸的沉默成本(考試結果只分0和1)。非線性的事物,不對稱性的事情到處都有。
我們可以從這些不對稱性當中,去設計最契合自己的槓鈴策略,讓大多數結果都能有利,好能夠很好而壞也不會很糟的結果,那麼你就能在不確定性中收益,從而具有「反脆弱性」。
所謂的硬趨勢就是絕對會實現的,是未來的定數,例如四季更替、你會變老等等。而軟趨勢是無法百分百確定的,會因為你的決定而改變的變化,比如你會不會財富自由、你的身體狀況、你的技能等等。
結合時代的硬趨勢和自身的軟趨勢,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未來,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參與到未來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