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子“道與名”

◆傳統的詮釋觀點都認為,文本的意義是作者賦予的,其意義是確定的,詮釋就是對作者意圖的重建。如何重建作者的意圖,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了語法闡釋與心理闡釋相結合的詮釋方法。

◆施萊爾馬赫的語法闡釋,接近於中國古代訓詁學。而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相當於施萊爾馬赫所謂的心理闡釋。藉助於這兩種詮釋方法,還不能準確地、無可爭議地闡釋出作者的原意,從詮釋史來看,特別是對被奉為經典的文本的詮釋史來看,歷來大多是異說紛呈,意見難以一致。幾乎每一個詮釋者都宣稱自己讀懂了古聖先賢的微言大義,然而往往又會遭到其他詮釋者的反對。

●論老子“道與名”

◆老子《道德經》乃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智慧明珠。古今中外,註釋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因其言簡意豐,哲理般詩的語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故而歷來異解紛紜,莫衷一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幾個字,各種釋義就即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韓非子在《解老》篇中用“理”與“道”的區別來說明“道不可道”。他說:“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德經》原文過於簡潔和具有模糊性,所以造成後人詮釋時帶著各自所理解的“道”的特性。現在很難搞清楚老子原本所要表達的意願。因為每一種詮釋更像是一種再創造。“誰想理解某個本文,誰總是在完成一種籌劃。當某個最初的意義在本文中出現了,那麼解釋者就為整個文本籌劃了某種意義。一種這樣的最初意義之所以又出現,只是因為我們帶著對某種特殊意義的期待去讀本文。”(《真理與方法——哲學解釋學的基本特徵》

上冊)。

●論老子“道與名”

◆伽達默爾說:“理解不是一種複製的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我們每接觸一種詮釋,都會帶著審視的態度去看,去理解,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悟,這就是尋“道”的過程。

◆臨風認為詮釋必須從本義出發,本義即字、詞的最原始意義,輔以每一詞的語法作用,加上每句的修辭及感情色彩意義,結合全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當時的情感背景、語言風格、個性特徵。用嚴密的邏輯性推理演繹出現代語言,儘可以還原作者的旨意,減少詮釋者的另外“造旨”,節外生枝。

●論老子“道與名”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臨風的表達為:“道理雖然是可以表述的,但不是一般人就能真正講得清楚的,也就是說,道是需要悟的”。第一個道字是指“道理”,第二個道是指“表述”,第三個道是指“闡釋清楚”。

◆“名可名,非常名”——臨風的表達為:“名稱雖然是可以叫出來,但不是一般就能理解清楚或定性準確的。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名稱、名字、名詞”,第二個名是動詞,指“命名、表明、叫出、說出、表達”,第三個名是形象詞指“清楚、明白、領悟”。例如“莫名其妙”中的名就是“明白、清楚、領悟、懂、知道”的意思。如“著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名”就是“明”。例如“名正言順”意思是“表述正確,對語言的理解就順暢,”名的意思就是“說明”。“非常”,非——不是, 常——通常或一般。非常指不是一般,不輕易。非常道包含有“不是一般就能表述清楚和不是一般就能理解透徹的”。

◆道相當於名,在此用綜合的方法闡細詮釋“名”,而“道”可借鑑此法去理解去悟。①從現代漢語的語法實踐來進一步分析,“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第一個名是名詞——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說出來,第三個名是動詞+形容詞的動賓詞組——解釋清楚。②從現代邏輯學的概念理論來進一步分析,第一個“名”是指“概念”,第二個“名”是指“概括”,第三個“名”是指“定義”。

◆除此之外,“名可名,非常名”的另一層意義的詮釋表達為:“事物的名稱或說法能夠概括地表達,但要對這個被概括對象進行清晰的定義或闡明清楚並非易事”。

●論老子“道與名”

◆由此可見,在老子的認識及思維中已存在概念、概括、劃分、定義、歸納、演繹、推理、論證的嚴密邏輯,存在著認識的辯證法思維,即哲學思維。與後來古希臘阿里士多德創立的邏輯如出一轍。所以要詮釋老子思想必須運用邏輯學知識。也好像是叫來古希臘的阿里士多德老先生幫助詮釋,唯有如此才能詮釋老子的哲學思維及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論老子“道與名”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他創立邏輯學,為現代《形式邏輯》理論奠定墓礎,也為當今的《數理邏輯學》、智能數字技術奠定基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道家學派創始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西方早期這兩位先哲的生活年代考究,中國老子去世約一百多年後古希臘的阿里士多德誕生了,也就是說中國邏輯學、哲學思維的真正形成比西方早一百多年,老子的辯證邏輯思維是否影響過“柏拉圖”和“阿里士多德”沒有文字記載。(原創臨風)

●論老子“道與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