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与名”

◆传统的诠释观点都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其意义是确定的,诠释就是对作者意图的重建。如何重建作者的意图,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语法阐释与心理阐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阐释,接近于中国古代训诂学。而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相当于施莱尔马赫所谓的心理阐释。借助于这两种诠释方法,还不能准确地、无可争议地阐释出作者的原意,从诠释史来看,特别是对被奉为经典的文本的诠释史来看,历来大多是异说纷呈,意见难以一致。几乎每一个诠释者都宣称自己读懂了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然而往往又会遭到其他诠释者的反对。

●论老子“道与名”

◆老子《道德经》乃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智慧明珠。古今中外,注释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因其言简意丰,哲理般诗的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故而历来异解纷纭,莫衷一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各种释义就即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韩非子在《解老》篇中用“理”与“道”的区别来说明“道不可道”。他说:“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德经》原文过于简洁和具有模糊性,所以造成后人诠释时带着各自所理解的“道”的特性。现在很难搞清楚老子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愿。因为每一种诠释更像是一种再创造。“谁想理解某个本文,谁总是在完成一种筹划。当某个最初的意义在本文中出现了,那么解释者就为整个文本筹划了某种意义。一种这样的最初意义之所以又出现,只是因为我们带着对某种特殊意义的期待去读本文。”(《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

上册)。

●论老子“道与名”

◆伽达默尔说:“理解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我们每接触一种诠释,都会带着审视的态度去看,去理解,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这就是寻“道”的过程。

◆临风认为诠释必须从本义出发,本义即字、词的最原始意义,辅以每一词的语法作用,加上每句的修辞及感情色彩意义,结合全文的主旨以及作者当时的情感背景、语言风格、个性特征。用严密的逻辑性推理演绎出现代语言,尽可以还原作者的旨意,减少诠释者的另外“造旨”,节外生枝。

●论老子“道与名”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临风的表达为:“道理虽然是可以表述的,但不是一般人就能真正讲得清楚的,也就是说,道是需要悟的”。第一个道字是指“道理”,第二个道是指“表述”,第三个道是指“阐释清楚”。

◆“名可名,非常名”——临风的表达为:“名称虽然是可以叫出来,但不是一般就能理解清楚或定性准确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名称、名字、名词”,第二个名是动词,指“命名、表明、叫出、说出、表达”,第三个名是形象词指“清楚、明白、领悟”。例如“莫名其妙”中的名就是“明白、清楚、领悟、懂、知道”的意思。如“著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名”就是“明”。例如“名正言顺”意思是“表述正确,对语言的理解就顺畅,”名的意思就是“说明”。“非常”,非——不是, 常——通常或一般。非常指不是一般,不轻易。非常道包含有“不是一般就能表述清楚和不是一般就能理解透彻的”。

◆道相当于名,在此用综合的方法阐细诠释“名”,而“道”可借鉴此法去理解去悟。①从现代汉语的语法实践来进一步分析,“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第一个名是名词——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说出来,第三个名是动词+形容词的动宾词组——解释清楚。②从现代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来进一步分析,第一个“名”是指“概念”,第二个“名”是指“概括”,第三个“名”是指“定义”。

◆除此之外,“名可名,非常名”的另一层意义的诠释表达为:“事物的名称或说法能够概括地表达,但要对这个被概括对象进行清晰的定义或阐明清楚并非易事”。

●论老子“道与名”

◆由此可见,在老子的认识及思维中已存在概念、概括、划分、定义、归纳、演绎、推理、论证的严密逻辑,存在着认识的辩证法思维,即哲学思维。与后来古希腊阿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如出一辙。所以要诠释老子思想必须运用逻辑学知识。也好像是叫来古希腊的阿里士多德老先生帮助诠释,唯有如此才能诠释老子的哲学思维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论老子“道与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创立逻辑学,为现代《形式逻辑》理论奠定墓础,也为当今的《数理逻辑学》、智能数字技术奠定基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中西方早期这两位先哲的生活年代考究,中国老子去世约一百多年后古希腊的阿里士多德诞生了,也就是说中国逻辑学、哲学思维的真正形成比西方早一百多年,老子的辩证逻辑思维是否影响过“柏拉图”和“阿里士多德”没有文字记载。(原创临风)

●论老子“道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