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①

文/杨江平

贺昌名颖字伯聪,出生山西柳林镇。

父亲名叫贺雨亭,学识渊博人开明。

贺昌深受其影响,从小播种爱国心。

十二考入离小学,结识青年张叔平②③。

五四运动风云起,投身爱国洪流中。

组织师生大罢课,声援北京学潮运。

一九二零年初春,考入太原省一中。

结识振翼高君宇,思想觉悟在提升④。

成立社会青年团,成为组织负责人⑤。

创办平民周刊报,宣传马列鼓人心。

成立社青执委会,担任书记挑重任⑥。

积极宣传新理论,投身学工运动中。

建立八个团支部,坚决斗争目标明。

加入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大罢工。

深入工会搞宣传,鼓励工人作斗争。

正铁工运得胜利,成为工运先驱人⑦。

参加沪工大起义,筹备策划展才能⑧。

受党派遣入安源,协助少奇搞工运。

创建湘鄂根据地,支援井冈山斗争⑨。

组织广州大起义,百色起义战旗红⑩。

调往苏区去瑞金,总政治部代主任。

呕心沥血抓总政,提高理论有水平。

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走长征。

奉命留守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斗争。

会昌河畔遭伏击,一代英豪勇牺牲。

百折不挠心向党,赤胆忠心干革命。

运筹帷幄建功业,沧海横流铸英雄。

功勋虽死丰碑在,浩气长存励后人!

革命先驱贺昌


①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是我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武装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三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第一、三、四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10日于江西会昌河畔遭国民党军伏击,与时任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人一起壮烈牺牲。

② 离小学即离石县立高级小学(今贺昌中学的前身)

③张叔平,1897年出生于山西省方山县大武镇,1924年夏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1928年1月20日深夜被处死。他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作出巨大贡献,是位革命英烈。

④高君宇,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

⑤社会青年团即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1日,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王振翼、贺昌先后成为团组织的负责人。

⑥社青执委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1922年9月,太原团组织由成立初期的8人发展到41人,建立了7个团支部,根据团章规定,选举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年仅17岁的贺昌被推选为太原团地委书记,担负起领导山西青年革命运动的的重任。

⑦正铁工运即正太铁路工人运动。1922年10月,中共在石家庄成立了正太铁路工业研究会传习所,12月初,正太铁路工业研究会传习所改名为正太铁路总工会,在太原、阳泉设立了分会。贺昌担任了太原区分会秘书。12月15日,在正太铁路总工会的领导下,正太铁路工人举行了全线总罢工,要求路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时和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等。太原区分会在贺昌的领导下,积极响应罢工,并组织了工人宣传队、纠察队,散发《罢工宣言》,向各界宣传罢工原因、复工条件,维持罢工秩序。在全线工人的坚决斗争和全国各地工人的声援下,正太铁路工人罢工终于取得了胜利,路局被迫答应了工会提出的复工条件。

⑧沪工大起义即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贺昌先后参与组织发动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共江浙区委负责人之一。1926年10月,他参加上海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2月,参加领导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3月,筹备并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⑨1928年,贺昌参与重建中共湖南省委,选派干部,输送物资,支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⑩1929年夏,贺昌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主管两广及湖南等地党的工作,协助邓小平策划了百色起义。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柳林县柳林镇贺昌烈士陵园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贺昌烈士陵园纪念碑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革命先驱贺昌


作者简介:杨江平,山西柳林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柳林县作家协会会员、诗联协会会员,有文字散见于《山西日报》、《今日头条》、《吕梁文学》、《清河》、《柳林兰台》等报刊和网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