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那条河,你就长大了 ——《九篇雪》杂感


趟过那条河,你就长大了        ——《九篇雪》杂感

作家李娟


春寒来袭,合上李娟所著的《九篇雪》,窗外,有种暮冬阴沉欲雪的感觉。时日与书名似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对接,春天和冬天,看似相隔遥远,实则紧密相连。

初识李娟,源于朗诵刘亮程先生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当时读书会选了这本书用以每周四次的播音,为了更到位的表达,我大致了解了作者,也因此知道了同在新疆生活创作的李娟。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籍贯四川乐至县,中国当代作家。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11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首部散文集《九篇雪》的出版可谓一鸣惊人。

趟过那条河,你就长大了        ——《九篇雪》杂感

首部散文集《九篇雪》


一 笔下幼童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深深地爱着一个人,对他的爱意和渴望浸透字里行间。可能这本书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此——因为暗藏爱情而流露‘天知地知’的神秘美感。”这是附在封面上的一句话,事实上,它在三句话的最底端,字迹也是最小。可我偏偏就被它吸引。尽管它远没有第一句直击心灵:“你对这个世界的惊奇,其实就是你的寂寞。”之所以执念于第三句话,大概是源于被“深深地爱着一个人”这八个字击中吧,或许我依旧“年轻”,尚在感受,还是疏于深入思索,对于尘世的纷扰无力厘清吧!

是的,沉溺于年轻,甚至渴望回到幼时,就像李娟笔下的叶尔肯和努尔楠,一切都可以被理解,并且被发自内心的喜欢覆盖所谓的缺陷。回顾我狭窄的认知,在脑海里完成对他们形象的勾勒,就是纯真和朴实,和天山山脉一样让人信赖,或者可以说怜爱。所以,作者李娟也无法抵挡这样的童趣,愉快地给予他们能及的口腹享受,尽管自己日子过得也无比拮据。

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奔跑着衣衫破旧的稚童,他们不知忧愁为何物,遇到喜欢的东西,会用扑闪着的漂亮的大眼睛传递一种真诚的无辜。你看,即便与叶尔肯的交流都有障碍,也不妨碍作者笔端流出的可爱。对小努尔楠,那个家在遥远山谷的孩子,作者着墨颇多。嗓门大,依旧是听不懂的语言,偶尔去猜,于是自作多情断定其中必定有一句是邀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如此描写,一个同样可爱的李娟呈现在眼前。


️二 孤独的外婆


有个近九十岁年龄的老人家跟随着晚辈辗转于戈壁荒漠,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李娟笔下的这位耄耋老人是她的外婆,一个在天府之国长大的女人,却在晚年来到了人地生疏遥远广袤的新疆。在那些为生计发愁的时日里,外婆成了她们生活中的一抹阳光。

从小背篓的世界走向阿尔泰群山的深处,一个瘦小的身影总在路上。游牧民族的生活,即便到了现代也依旧循着先辈的足迹前行。所以,在新疆腹地,靠着小卖部清淡的生意勉强维持生活的作者一家,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不易。然而,岁月给予老人家的道理却支撑起了一个别样的三代生活。她颠着小脚给牛提供食物,以至于牛们都集中在小卖部的门口;她与外孙女一起在瓢泼大雨的夜里抢修“屋顶”,干劲不输年轻人;她追逐被风吹走的草帽,一步一步颤颤巍巍,又有了老人家的疲态……

李娟对于外婆的描摹让我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泪流满面。想起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中描写的外婆。在俗世的烟火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女人,用青春换去了智慧,她们没有轻纵了岁月,默默从时间的缝隙里汲取活下去的养料,顺境时淡然,逆境时勇敢。无论孱弱还是强悍,给所有望向她们的双眼以笑脸以不甘。

外婆,一个永远炽热的称谓。“你对世界的惊奇,其实就是你的寂寞”就是外婆半生流离的独白,那时的外婆在二百公里之外的医院。

三 乐观的妈妈


在李娟的散文里,妈妈的形象最丰满。我敢说,只要你读过这些描写,你会和我一样喜欢。

川妹子真的是辣妹子。这种“辣”更多的表现在了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毫无疑问作者妈妈是这个家的中流砥柱。李娟笔下的妈妈真的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大概也可以说,李娟文字的先天气质得益于妈妈的遗传。当然,并不是说,妈妈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而是把庸常生活过得热火朝天,笑声弥漫。

和女儿抢着穿同一件衣服;在漏雨的帐篷里也能找到笑点;故作神秘的喂鸟经历;竭尽所能满足女儿去阿肯弹唱会的愿望;靠着从河里爬上来浑身湿透的女儿大笑;在桥边演示踢正步掉入河里的尴尬……不胜枚举。

以上盘点只是凤毛麟角,但是一个中年女子还保有如此的率真,是不是大西北的锻造?如果你也曾短暂地接触过西北人,你就知道他们的坦诚让你心生愧意。当然,生活的艰辛依旧陈列在心里,一字排开毫无遮蔽。妈妈就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从帐篷的搭建到物品的摆放,再到销售策略的制定,一气呵成的爽快!

虽然在漫长的冬季食物还是短缺,但并不能阻挡妈妈的创意。她试着把各种食材排列组合炖煮,期待出现新口味,但是一如既往的失败。时光就在这样的用心中悄然流逝,等待春风花草香浓时,开启又一轮与生活的互动。

四 成长的轨迹


光阴流转。牧场变迁。移动的帐篷合拢又搭建,蓝天白云,草原雪山,就在李娟的文字里不断地出现,那么辽远,又那么圣洁!

去乌鲁木齐打工的经历,颠倒黑白的作息,与工友们的相处,不满老板的某些做法……一点一滴都变成了文字,生活给的粗糙感摩擦出了细腻的诉说。这个高中就辍学的姑娘以她惊人的天赋书写着周遭琐碎的甚至是缭乱的世界,却神奇地用笔触让它们归队,有条不紊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

当然,少不了爱情,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给人以嶙峋之感,同样也给予期间生发的感情以明净的空间。爱情,太美好的词语。而李娟的独白并没有呈现这样的热烈。它平淡如洗衣的那条小河,安静好似抬头可见的大山,没有你侬我侬,只是在阿勒泰的沉默里两个年轻人用力应对生活的挑战。

集子的第三部分写满了敬畏。开篇文章就是这本散文集的题目《九篇雪》,细细读来就感觉到了恩赐的神秘。春夏秋冬各有鲜花盛开,尤以冬季上天格外垂爱。“雪花”,与生俱来的诗意,飘飘何所似?柳絮因风起!群山连绵,漫天飞舞的大雪,作者从这份唯美中写出了哲理:

/我穿好衣服,带好围巾手套,早早地推门出去,但还是看到有人在40厘米厚的大雪上留下的脚印。这行脚印横在门口,从东到西,让我没法过去。只好踩进脚印坑里前进。天色漆黑,路灯昏暗,街道冷清。走在这行脚印中,想着到底是谁,比我更加孤独。


踩着这脚印一直往前走。渐渐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方向。我曾停下来想了一会儿,在抬起脚时,不由自主又踩入下一个脚印。我发现我已经无法离开那人留给我的路了。虽然也曾试着从经过的一个路口踏入别的方向,可踩出去一脚,就在雪上跌了一跤。


我接着向前走,渐渐发现,我走他的路是为了追上他,为了看看他的容颜。


我知道他是谁了。/

除了这样的描写,她的《星空》更令人着迷:

我仰望星空,泪落盈盈。我想到我才是真的什么也不能做的一个,我才是双手空空的一个,我只能等待而已。而寻找我的那束光线,此时仍向着我的方向跋涉……


茫茫的宇宙,星星与星星之间微茫的引力,大片的星云,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黑洞……找我的那束光线迷了路,四处折射,交织,不时磕撞着上一分钟的自己……


终于,其中一束挣脱出来,头也不回地跌入更茫茫的时空……像触角,一路茫然的感应着孤寂与毫无希望;像手指,就那样无限伸了出去,直指一个终于无法去到的地方……

爱情带给作者的思考,完全跳出了卿卿我我,深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自然万物,都沾染了那份辽远。不论她与爱着的男子有什么样的后续,他所给予的幸福或者苦痛,都已不再重要,因为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世界的思考就是瑰宝!


趟过那条河,你就长大了        ——《九篇雪》杂感

结语:林间小溪式的唯美


关于李娟的散文,我想到了余秀华的诗歌,在这个层面而言,是她们把流于边缘的散文和诗歌拉回到了大众面前,让很多人重新找到了手不释卷的感觉。摘录著名学者们对她散文作品的评价:

朱天文:我在台北,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


梁文道: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陈村: 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


刘亮程: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王安忆: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李娟的散文处处流露着隽永淡然,是一种家常式的娓娓道来,有种久违的期待“下回分解”的急切。天空日月,河流雪山,草原牛羊,牧民歌者,都在她的笔下灵动。狂风暴雨,大雪封山,荆棘遍地,人困马乏,她的文字让苦和难都蒙了诗意。


读李娟的散文,时而欢笑时而落泪,体验着思索的愉快。好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翻阅时赏心悦目,掩卷时心有戚戚。想起她描写的一次过河经历:铺天盖地的大雨,汹涌奔腾的大河,一个戴着眼镜的姑娘走在回家的路上。事后想来,如何能够安全站到对岸的河滩上,至今无法解释。但是,我相信,那一刻,成长已经开始……

趟过那条河,你就长大了        ——《九篇雪》杂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