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我们中国人所有的传统食物,都是基于文化而来。

传说中,杜康无意中把煮熟的粮食放在桑树洞里,几天后再次经过,他闻到了奇异的香味,美酒就此诞生。

诸葛亮与西南的孟获作战,七擒七纵,最后降伏。在这个过程当中,诸葛亮自己认为杀人太多,于是用面粉做成了人头的形状,作为对于作战中死去的双方祭祀,“蛮头”逐渐变成了馒头。

而关于月饼的传说,则更多了一些浪漫。一种说法是源于嫦娥奔月,另一种是朱元璋反抗暴元,这两种传说最后都归于了家庭团圆,所以说,按照我们的观念,家庭才是文化落地的地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

今天我们享受着众多美食,物品的丰富程度放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国才能把美食与亲情、团圆等结合在一起。

近几年,在传统的美食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议,月饼就是一个典型。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原来是用来吃的东西,结果包装越来越华丽,广告打得越来越响,而月饼本身确越来越难吃,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再加上有一段时间送礼成风,每逢中秋月饼便作为礼盒转来转去,这种情况引起会社会的强烈不满,造成的结果就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

是月饼病了,还是我们病了?

这个问题,在河南商丘永城市的卢师傅那里找到了答案。

先看几张图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单纯从图片上看,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月饼加工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搞研究的。

但是,这又真真切切是卢师傅月饼。

卢师傅是一个专注做月饼的品牌,与其他的月饼相比,有几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求新。从来不迷信于过去,也从不死抱着“传统”而守旧,在产品上大胆创新,小心试验,经过不断尝试才推出新品。

求变。在月饼的制作工艺上,卢师傅坚持用新工艺,这与很多主打传统手艺的产品完全不同。在卢师傅看来,月饼要做到卫生、营养均衡搭配、口味创新,必须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思想与行动要与时俱进。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守敬畏。用卢师傅的话说,把月饼做出来,门槛并不高,大规模去做月饼,材料、技术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对生产过程极其严格的管理、如何保证消费者吃进肚子安全才是核心。

把上面的几点总结一下,你会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产品力。

所谓真诚胜过技巧。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卢师傅月饼的制作流程非常有意思。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整个加工厂区占地50亩,放在永城这个城市来说,面积并不大。

到了制作车间,一眼望去,你会感觉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来源于高度自动化智能加工,上千平方的地方,全部都是智能化的机器在自行运转,很多地方不再需要工人,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月饼的干扰,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科技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是很伟大的,它不仅能让月饼更好吃,还能激发一切想象的力量。

在制作工艺之外,卢师傅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他的产品研究体系。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这是食品行业最关键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搞清楚了,你才能升级配方。

卢师傅的公司有一半层楼,里面收集了全世界两千多种能吃的东西,包括一些并不常见和并不太好搜集的,然后做成了一个展馆,每一样东西都做了一个专门的标签展示。

其实做这件事情,费时费力又没有收益。但卢师傅不这么看,他说我做月饼,我首先要了解每一样食材的特性。

从卢师傅身上,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食品行业相关的广告大都会说自己的历史有多悠久,工艺有多正宗,其实这些东西对消费者来说没有多少意义,100多年前的月饼放在当下是没人愿意吃的。

所以卢师傅从一开始就下了很大决心,花费巨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站在很高的起跑线上奔跑,这种做法不仅在永城不多见,全国也不多见。

卢师傅:把月饼做好是一门艺术

通过种种举措,卢师傅把月饼做成了一门艺术,有种似乎偏执狂的坚持。于是,当卢师傅的月饼到了消费者手口,味蕾自然就被征服了。

永城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汉代文化尤其突出,从那时传承而来的基因融入到城市里的方方面面,这是永城的文化,这种文化培育了许多当地的匠心企业,如卢师傅月饼,如皇沟酒业等。如今,他们唤发出新的力量,向阳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