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海潮青年:在長江中下游,廬山並非獨絕、莫干山並非出眾、雞公山並非知名,卻在20世紀前期成了避暑勝地,可以說,促使它們成為避暑勝地的,不完全是人文歷史多麼悠久、山貌多麼奇特,因為成為一個避暑勝地,地理條件只是基礎,後續的旅遊地理操作才能讓一個地方具備“避暑勝地”功能,而旅遊地理思想在近代才發展起來,莫干山成為避暑勝地的過程,其實就是莫干山的近代化。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我國四大避暑勝地都是在近代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為避暑勝地的過程出奇一致,伴隨著旅遊地理思想的發展,我國的旅遊活動在近代發生了一個大轉變,這些旅遊活動與古代文人雅士的遊歷山水有本質區別,古代的遊歷山水無法讓一個地方成為避暑勝地,故在近代以前沒有哪個地方被稱為“避暑勝地”,有的只是受眾寥寥的私人避暑地(山莊),對於更多人來說,這類地方不具備“避暑勝地”功能,無法滿足最廣大人群的需要。

浙江山丘眾多,地形被雁蕩山、天台山、會稽山、天目山、龍門山、括蒼山、洞宮山等山脈分割得很零碎,這些山脈有眾多餘脈,很多山上也有歷史文化的痕跡,其人文積澱、地理優勢還是有的;莫干山不過是天目山的小余脈,但在20世紀,是它成為享譽中外的避暑地,而不是其他的山,為何?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底圖來源於地球知識局

人類任何的活動背後都有地理基礎,最明顯的例子是有吃牛肉的地方,也有不吃牛肉的地方,有吃米飯的地方,也有吃麵包的地方,這些現象的背後,最先都由地理氣候決定,同理,莫干山在浙江眾多的山丘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基礎就是地理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和區位等條件。

莫干山從哪裡來

在神話傳說中,莫干山得名於鑄劍匠師夫婦干將和莫邪,這傳說講的是春秋時期的事,它強調的是莫干山的人文歷史悠久;莫干山存有漢朝時期的銅山寺、銅官廟、銅官橋等痕跡;莫干山還發現了後晉的殘磚,說明了莫干山的塔山建有塔,銅山建有寺。這些只能說明莫干山的人文歷史,無法解釋莫干山從哪裡來,這需要地質研究來說明。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莫干山屬於天目山的餘脈,是天目山脈的一部分,莫干山的地理變遷近似等於天目山脈的地質演變。距今約1.99億-1.45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出現了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了鳥類、出現了被子植物,在侏羅紀晚期,出現的天目山脈的骨架,可以說就是天目山脈的雛形。

距今約1.5億年開始的燕山期,對天目山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時期,鄂霍次克板塊、伊邪那岐板塊先後與歐亞板塊碰撞,我國現今的東部地區褶皺隆起,也使得原先的斷層帶出現劇烈活動,我國東部發生了強烈的岩漿活動,此時,天目山脈的山體基本形成,也意味著莫干山的雛形已經出現。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在晚第三紀上新世(距今約1000萬-300萬年)末期,天目山脈有過一次抬升運動,造成了山體的剝蝕;到了第四紀更新世(距今約300萬-200萬年)初期(即早更新世),天目山脈發生了小規模下降,山麓地帶出現了局部沉積;直到中更新世中期以後,天目山脈的新構造抬升逐漸達到最大幅度,山麓地帶已經形成丘陵地形,意味著莫干山的山體正式形成。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莫干山的山體形成後,自然就會經歷山體地貌塑造過程,數萬年前的冰緣環境,山體基岩受寒凍風化崩裂,隨著時間的推移,流水、雪蝕把體積較小的崩裂基岩向低處搬運,山上則存留了冰緣沉積物,如石鋪、石流坡、冰緣倒石堆等,因此莫干山上多嶙峋的怪石,降水豐富、水系發育讓這裡飛瀑激流、溪水潺潺,90%以上的綠化覆蓋率,綠樹成蔭,終於讓莫干山的夏天溫度比周圍的大城市低上五六度,夏季清涼如春是它的特點。

脫穎而出的莫干山

天目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是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分水嶺,山脈長達200餘公里,寬約60公里,擁有山峰數十座;莫干山位於天目山的東北方向,處於山脈的邊緣地帶,莫干山長約15公里,寬約12公里,最高峰是海拔724米的塔山,其規模不僅與天目山相去甚遠,也不及天目山脈眾多的其他大餘脈。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到了清時,莫干山山麓及周圍有許多座大小不一的佛寺,這得益於莫干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首先莫干山並非是偏遠的山,地處蘇州和杭州的結合部,附近有被比作“天堂”蘇杭,還有很多富足的小鎮,當人們不再擔憂物質時,就會追求精神上的寄託;其次,莫干山本身就是山清水秀、清涼幽靜、茂林修竹之處,十分適合禪修。莫干山被佛教看中,與鑄劍的傳說沒有太大關係,而與莫干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這是莫干山第一次從天目山脈中脫穎而出。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近代我國國門洞開,外國人湧入中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彙集了許多外國人,他們顯然對小橋流水、園林湖景還不滿足,喜歡探險的人自然要向周邊活動,莫干山離杭州約50公里,離蘇州、上海、南京的距離分別約為100公里、160公里、190公里,這樣的距離在當時也是很好的。

莫干山的第二次從天目山脈中脫穎而出,同樣還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只不過這次看中莫干山的,是西方傳教士,但莫干山沒有轉變為洋教之山,而成為了避暑勝地。

莫干山的近代軌跡

鴉片戰爭之後,更多的西方艦艇駛向中國,大量的西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給中國人們帶來了災難,同時他們也帶來了近代文明,某種程度上促使中國自己開啟近代化進程。1890年,一名喜歡遊獵和探險的美國教士來到中國,他叫佛利甲,之後的某一天,他來到了浙江德清縣,被莫干山所吸引,便登上了莫干山主峰塔山。

佛利甲離開莫干山回到城裡,以讚美的口吻把他在莫干山的見聞向他的朋友梅生、霍斯敦·史博德說了,當年夏天,他們一行三人帶著帳篷和食物上了莫干山。不久後,由梅生和霍斯敦·史博德主筆的莫干山遊記出現在了英文報刊上,莫干山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進入了外國人的視野。1896年,美國人白鼎、伊文思分別在莫干山上建造了茅舍,同年秋天,英國商人貝勒以教會的名義買下了莫干山上的一塊地,建造了莫干山上第一幢別墅。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貝勒別墅

1896年開始,莫干山拉開了近代化序幕,從1896年到1936年,莫干山的近代化表現為別墅建築增加、基礎設施改善、服務功能齊全,40年的時間,莫干山轉身成為了功能完備的避暑勝地,與廬山、北戴河、雞公山並稱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從歷史大環境角度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1896-1911年是莫干山的近代化初期,在這一時期,莫干山上的別墅都是外國人所建,建築規模小、用材簡樸、佈局簡單,此時的別墅大多建在坡面上,沒有院子,以莫干山產的山石作為牆面材料,以瓦楞鐵皮作為屋頂材料,別墅之間相距較遠,比較分散,相互之間缺乏聯繫,不具備基礎功能,因此莫干山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避暑勝地。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1912-1927年為莫干山近代化中期,浙江省政府表達了收回莫干山的決心,表示只要是外國人購買並辦理了地契的地皮都要按原價退回原戶,而且禁止山民賣土地;1919年,浙江方面出臺了《避暑地管理章程》、《避暑地租建章程》,外國人在莫干山的建築活動得到遏制。與此同時,國人也開始了在莫干山上的建設活動,莫干山的別墅建築由零星分佈發展成了綜合性社區。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莫干山的近代化中期,越來越多的別墅建造在更為開闊的地方,建築規模更大了,半數以上的別墅帶有院子,別墅設計精細、用材講究、佈局活潑,此時的莫干山有了便捷的公路,山上有商店、教堂、學校、藏書室等服務設施,可以支撐人們在這裡常住,莫干山已經具備了避暑勝地的功能。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莫干山蔣介石官邸

1928-1936年是莫干山近代化晚期,也是莫干山建設活動的鼎盛期,1928年中國完全收回了莫干山的主權,規定了山上的產業不能賣給外國人,只能外國人賣給國人,這時候的莫干山,迎來了高官顯貴、名流雅士,他們紛紛在莫干山上建造了自己的別墅,別墅規模更大、類型更豐富,中式風格的別墅佔上風,莫干山逐漸成為了國人的避暑地,也意味著它已經成為了功能完備的避暑勝地,完成了近代化。

莫干山的現代改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開始,莫干山上的人們紛紛離開莫干山,山上的建設活動全面停止,從1937年到解放這段時期,很多別墅出現了荒廢,新別墅的建造活動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解放後,浙江每年都下撥專款對莫干山的別墅進行維修,之後的五十年代,很多單位在莫干山開設療養院、休幹所,他們對山上的建築進行了細緻的維修,有的建築得到改建,但此時,避暑旅遊功能不是莫干山的主要功能了。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莫干山真正發揮避暑旅遊功能,是1970年,浙江決定取消各療養院,莫干山被劃分為7個接待區,部分改造後的別墅開始接待遊客,普通的遊客可以在山上小住,這是莫干山在現代的一大轉變,無論是名流,還是平凡人,都可以遊覽莫干山,暫住莫干山,在夏日享受清涼。

到了今天,說起我國民宿,肯定少不了浙江,說起浙江民宿,少不了德清縣,而德清的民宿,以莫干山民宿最為出名,莫干山在現代也能與時俱進,煥發新的面貌,並以此接待八方來客。

浙江天目山的餘脈,莫干山為何會成為避暑勝地

獨特的地理區位,優越的自然環境,讓莫干山在20世紀前期,從天目山餘脈變身為馳名海內外的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一幢幢老別墅記錄了老故事,一處處新民宿講述著新故事,身處茂林修竹的莫干山,行於綠樹成蔭的莫干山公路,你是否會回想它的舊事,是否會期待它的新篇!

參考文獻:

  • 《浙江省錢塘江及太湖流域地貌發展過程》,作者:嚴欽尚
  • 《天目山第四紀冰川遺蹟初步研究》,作者:景才瑞
  • 《廬山、黃山與天目山地區第四紀沉積環境比較研究》,作者:朱誠
  • 《莫干山避署地發展歷史與建設活動研究(1896-1937)》,作者:李崢崢
  • 《莫干山的第一棟別墅》,作者:桑迪紅
  • 《莫干山,一個近代避暑地的興起》,作者:李南
  •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築發展概況初探》,作者:李崢崢、李南

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未經授權許可,禁止搬運、轉載、抄襲,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