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裡籍再考

魏晉時期醫學家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撰著《脈經》,是中醫藥界公認的歷史文化名人。但由於《三國志·魏書》和《晉書》等均沒有關於王叔和的記載,對其生平亦是正史無傳、醫史不詳,目前其籍貫、生卒、身世等尚無定論。特別是關於王叔和的裡籍,爭議較多。歷史上對王叔和裡籍有山東、山西之爭。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般學者多持王叔和為山西高平人的觀點。邢德剛等認為,“他的家鄉,是今天山西省高平縣(現高平市)。生卒年月,大約在公元210~280年之間。”1988年,山東濟寧朱承山首先撰文提出王叔和的籍貫為山東古高平的觀點,具體地點在今天山東鄒縣西南的郭裡集一帶。持此觀點的理由是,在王叔和生活的魏晉時期,現山西高平縣還不叫“高平”,而叫泫氏縣。當時的高平故城,在今山東鄒縣一帶。因此得出了“就時代而言,山東的高平與山西的高平不相連屬,山東的高平早於山西的高平”。此後,80年代以後的文獻大都將王叔和的裡籍劃歸山東。

  持王叔和為山西高平人的理由亦相當充分。第一個記載王叔和為山西高平人者是唐代的甘伯宗。甘伯宗在《名醫傳》中為王叔和作傳的時候,王叔和已經去世幾百年了。此時山東的古高平早已不存在,而山西的高平已存在三個朝代了(北魏即設置)。唐人為魏晉人作傳,如果使用已廢棄的地名,肯定會加上“古”“舊”之類的字眼,以區別於正在使用的相同地名,以免混亂。甘伯宗身為醫史學家,為歷代120位醫家立傳,顯然不會犯此低級錯誤。

  孤證不立是考古學、考據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在甘伯宗筆下的“高平”究竟是古地名還是今地名尚未蓋棺定論時,就將王叔和的裡籍劃歸山東高平,有失公允。在學術界就王叔和的裡籍展開爭論時,我們再看看第三方證據。前不久,筆者有幸得見湖北麻城市白果鎮“藥王衝”的《王氏族譜》,其中有關於王叔和生平裡籍的大量信息。

  《王氏族譜》始修於道光二年(1822年),由王氏族長王士毅之外甥蔡古松主持修訂,光緒四年(1878年)由王氏族人補修,後分別於1917年、1943年再次補修、重刊。《王氏族譜·序》記載:“同裡王氏自遠祖叔和公,當五胡之亂,由澤州避地來楚”;《王氏族譜·卷一》記載:“叔和公,生卒未詳,葬於老爺山,祖,西晉人也,世居山西澤州府高平縣”。這正是高平是王叔和故里的另一有力佐證。

  澤州,《辭海》注:“州、府名。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治所在丹川(今山西省晉城東北)。唐貞觀初移治於晉城,轄境相當今山西東南部沁水、陽城、晉城、高平、陵川等縣地。”

  在山西高平也有不少王叔和的相關記載。《高平縣誌·卷之五·古績》:“王叔和藥碾在王司村,今土窯石碾俱存”;《高平縣誌·卷之十四·藝術》:“晉王叔和,為太醫令,博通經史,洞識修養之道,精診切,纂岐伯華佗等書,撰《脈經》十卷、《脈訣》四卷、《脈賦》三卷,辨晰最詳。張仲景作《傷寒論》,文字錯簡,迨叔和撰注編次,始成全書,見唐甘伯宗《名醫傳》,考住邑之王市村,今土窯、藥碾猶存,辨見人物”;《高平縣誌·卷之十七·雜誌》:“晉王叔和,《金匱玉函》八卷、《脈經》十卷、《脈訣》四卷、《脈賦》三卷、《孩子脈論》一卷、《脈訣機要》三卷、《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論卒病論》十卷、《金匱要略方》三卷”。

  目前,更多的證據支持王叔和是山西高平人這一觀點。特別是在素有“神農炎帝故里”之稱的高平市,目前還保留有藥王廟、石窟、石碾等眾多與王叔和相關的遺蹟遺存和故事傳說。

  王叔和“博好經方,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生之道”,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王叔和中醫藥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