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大家好,我是楊圓圓,我們今天來講一講《脈經》、《甲乙經》和《肘後方》——醫學上的名著兩晉時期,我國的醫學科學也有所發展。其主要特點,是在疾病認識和醫方創制等方面的較大進步,出現了一些醫學專著。其中影響較大的名著有《脈經》、《甲乙經》和《肘後方》。《脈經》是魏晉時人王叔和編著的。王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詳,約在公元三世紀前半期。他曾任太醫令,博好醫學經方,“窮研方脈,精意診斷,洞識修養之道”。他在醫學上的主要貢獻,一是整理了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使這部重要醫著流傳於世,二是綜合了戰國以來有關脈學的知識、經驗和文獻,編成《脈經》一書。這本醫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對後世中外脈學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脈診是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所採用的一種獨特診法,春秋戰國時期已達到相當水平。《黃帝內經》和《難經》等醫著已詳細論述丁脈診。《脈經》中綜合了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第一次把它們集中起來,完整地敘述了二十四脈,並對二十四脈的性狀逐一加以比較明確的描寫。所謂二十四脈,即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脈象。這些脈象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山來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以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這種脈象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期,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抗爭於肌表。在生理病理上,多由於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形成。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覺察的脈象。這種脈象表明病在“裡”,陽氣衰微,常見於心臟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多由於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稍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而產生。《脈經》把這些脈象集中起來加以論述,這就大大便利了臨床醫生的掌握。後世雖然發展到二十八脈、以至三十三脈,但最常見的還是《脈經》中所說的二十四脈。

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脈經》還開始初步肯定了關於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診斷。所謂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診斷,就是左手寸部主心與小腸、關部主肝與膽,右手寸部主肺與大腸、關部主脾與胃,兩手尺部均主腎與膀朧等。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仍為後世醫生所繼承。《脈經》不僅在國內醫學界有影響,而且在國外也有影響。隋唐時期,《脈經》等書已傳到日本等國。公元十四世紀,波斯的一部載有中國醫藥的百科全書中,就包括脈學,特別引述了《脈經》及其作者王叔和的名字。《甲乙經》的全稱是《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或《黃帝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作者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年),字士安,號玄晏先生,魏晉之際的著名學者,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史學著作。他四十二歲時得了風痺疾,半身不遂,開始學醫,並準備(《甲乙經》的編著工作。

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甲乙經》是根據《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的內容編輯而成的。皇甫謐在自序中說自己“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他撰集的這本醫書,雖名為《針灸甲乙經》,實際上把中醫的基本理論也都概括在內了。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獨待的醫療方法。春秋戰國時期,針灸療法已經相當普及,醫療質量已經顯著提高。秦漢時期,已出現了一些針灸學專書。皇甫謐進一步總結了前代針灸治療的經驗,特別是對於每種疾病的針灸取穴,以及每一“俞穴”:的主治病症範圍,都作了詳細而有條理的歸納整理。所謂俞穴,又稱“孔穴”、“穴位,或“經穴”。《針灸甲乙經》共計有經穴總數六百五十四個。這是一部比較系統的、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重要針灸學醫著。它不僅對國內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大形響,被視為中醫針灸學之祖,而且在世界上也受到很大重視。如日本七0一年的《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等作為學習醫學和針灸學的必修課目。一一三六年高麗政府也正式規定《針灸甲乙經》等是學習醫學針灸的必修課程。

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皇甫謐的醫學著作,除《甲乙經》外,還有一卷著名當時的《寒石散論》,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後世的《巢氏病源》中保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月於後方》是兩晉之際煉丹家葛洪的一部醫學著作。葛洪的醫學著作原有《玉函方》或稱《金醫藥方》百卷,是選集各家著作和蒐集各地流傳的驗方而分類編輯威但沒有流傳下來。以後,他又因為本書部頭太大,黛得“非有力不能盡寫”,於是又仿照各家“備急方”的體例編了一部《肘後救卒方》,共三卷八十六篇‘(或稱四卷)。所以“《肘後方》又稱為《肘後要急方》、《肘後備急方》或《肘後救卒方》。這是一部藥方書。葛洪認為這些藥方“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他的目的當是使鄉間病人遇到急病也可白己採 方治療,以解決倉卒之間無醫可求的困難。

中國古代故事,醫學上的名著,脈經和甲乙經和肘後方

《肘後方》經南梁名醫陶宏景加以整理,把原來的八十六篇改編為七十九篇,又增補了二十二篇,合成一0一篇之數,並附會佛家“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說,把書名改為《肘後百一方》。一百一病又分為三類:一類是“腑臟經絡,因邪所傷”的“內病”,一類是“四肢九竅,內外交堆”的“外發病”,一類則是“假為他物,橫來傷害”的“他犯病”。後來,金代的楊用道,又把宋代《證類本草》中的附方補充進去,稱為《附廣肘後方》。現存的《肘後方》就是經過陶、楊二人整理和補充後的本子,但也只存六十八篇。現存《肘後方》共分八卷,一至四卷是陶宏景所說的“內病”,包括中惡、心腹痛、傷寒、時氣、中風、水病、發黃等急性病;五至六卷是“外發病”,包括痛疽、瘡疥、耳目等病,七卷是“他犯病”,包括蟲獸傷、中毒等病;八卷是百病備急丸散和牲畜病等。書中所舉各病,主要是卒發急病,治療方法除簡單易得之方藥外,也用灸法。所舉方藥中,簡單而又實用的佔多數,對後世的影響較大。其中如蔥豉揚、三黃桅子湯等仍為現今中醫常用的有效藥方。這部醫藥著炳在實 用上有相當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