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1934年9月26日,一場透雨把江西興國縣鼎龍鄉排上村澆得一片泥濘。在村口的一間破舊的院落裡,正房裡端坐著村裡的長輩,院子中聚滿了後生老表們,一場不同尋常的儀式開始了。劉椿儒、劉樹儒兩兄弟抬進了一副棺材放在廳堂裡,雙雙跪倒在母親(張氏)面前。淚流滿面地說:"媽,共產黨是窮人的大救星。現在我們要參軍跟隊伍轉移,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你若是生病了,覺得不行了,就自己爬到棺材裡去吧!"聽聞此言,全體村民無不流淚動容。

十多天後,兩兄弟跟隨紅八軍團出發長征,就再也沒能回來。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興國鄉村


1934年10月在紅一方面軍開始踏上長征路時,總人數為8.6萬餘人。而這8.6萬人中就包括在長征出發前,在5、6、7三個月內緊急"擴紅"5萬人。興國,在80%的青壯年都已參加紅軍的情況下,僅在5至6月就"擴紅"5000餘人;9月,又再次響應中央擴紅緊急號召,動員1600餘人當紅軍。這一年,興國共有8400多人加入了中央紅軍。其中,補充紅三軍團兵力就有5000多人,加入紅八軍團有2000多人。


在擴紅運動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當紅軍"的感人情景在興國屢見不鮮。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少共國際師隊伍(很多興國藉戰士)

為了保障紅軍的軍需物資,特別是軍糧供給,興國人民勒緊褲帶,節衣縮食,將各類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紅軍手中。

當年6月,中共蘇區中央局發出號召,緊急動員蘇區群眾借谷24萬擔,支援紅軍。興國人民共借出穀子20291擔,大大超過12000擔的任務;7月,中共中央再次號召群眾借谷60萬擔,興國全縣又一次借出51000餘擔,超出任務1000多擔。從6月到9月,興國供給軍糧佔全蘇區58萬多擔的1/8,排在全蘇區最前列,受到中央政府嘉獎。

1934年春,中央蘇區號召全蘇區節省經費80萬元,捐助紅軍軍費。興國群眾首先響應,節省經費34萬餘元,是中央蘇區節省數額最大的縣。9月12日,在瑞金開會的興國消費合作社代表積極捐助紅軍軍費,領頭認捐4.5萬元,幾乎佔去會議捐助總數15萬元的1/3。為了幫助紅軍,興國縣婦女還於1934年7月間發起剪髮運動,將頭髮上裝飾品售賣或捐贈給紅軍以作軍費。全縣婦女捐贈銀器22萬兩。

紅軍突圍轉移前,興國婦女為了不使一個紅軍戰士赤足長征,日夜突擊為紅軍捐送50萬雙布草鞋,大批軍需用品以及毛衣、被毯等。老圩村的村民還緊急編制了一萬頂竹笠,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軍笠"。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興國鄉村

這一串串數據的背後是許多鮮活的故事——

在借谷運動中,各級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主動自帶飯菜辦公,不吃公傢伙食。江西省蘇維埃主席劉啟耀帶頭從家中背米去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吃,不要公家發伙食費。

興國不少農家以紅薯和野菜補食,同時,手持剪刀"剪黃",去田裡選擇半成熟的穀穗,用來充飢和供應紅軍。地方政府人員更是兩個月內每人每天只吃二兩糧,以紅薯和野菜補食。就這樣,節省出來的糧食,解決了紅軍作戰部隊3萬人的糧食。

興國真正做到了"要人出人,要糧出糧,要物出物,要錢出錢",將慷慨無私的品格展現到了極致。

長征有多個出發地,興國,是主要出發地。中央紅軍一、五、八軍團的7個師,約5萬人都是從興國最後撤出戰場,踏上長征路的。在參加長征的8萬餘人中,興國子弟兵就佔3萬餘人。

離開興國城時,紅一軍團二師政委劉亞樓召集楊成武、賴傳珠、王集成等三名團政委,一同面朝懸有"模範興國"匾額的城南門莊嚴肅立,脫帽致敬。高舉拳頭宣誓:模範之城,我們紅軍一定會打回來!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當主力紅軍長征後,興國獨立三團和幾十支游擊隊繼續與敵人作戰,堅持游擊戰爭,拖住敵人兵力,掩護紅軍轉移。

"萬里長征路,裡裡興國魂"。二萬五千裡漫漫長征路,是紅軍將士用生命鋪就的,也灑滿了興國兒女的熱血。興國子弟兵在長征路上,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犧牲在長征路上的興國子弟達12038名,其中縣團級以上幹部就達47人。興國子弟兵的身影總會出現在險峻厄要之地、千鈞一髮之時,幾乎長征的每個關鍵戰役興國子弟兵都發揮了重大作用,立下了戰功。

1934年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向國民黨軍在信豐、于都邊界一線構築的第一道封鎖線發起突然攻擊。紅三軍團擔任全軍的右路先鋒,經過半天激戰,紅三軍團率先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午後2點,由5000興國子弟組成的興國模範師(紅六師)第十六團一舉攻佔了韓坊。下午,興國模範師另二個團乘勝追擊,攻佔了固陂,並前出到砰石,掩護中央縱隊通過了第一道封鎖線。

11月4日,興國模範師和紅五師在汝城南面的天馬山、大來圩、官路下一線,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為全軍打開了通道。

11月8日,紅三軍團以興國模範師兩個團配合紅五師,直插湖南宜章縣城,準備打破國民黨軍精心構築的第三道封鎖線。9日,軍團部命令紅五師攻擊良田,警戒彬州方向的敵人,掩護興國模範師攻擊宜章城。興國模範師和兩個迫擊炮連帶一門山炮,向宜章城前進。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湘南山區

11月10日,興國模範師以十六團為先鋒,冒著大雨,在距宜章15公里的白石渡擊潰200多人的民團的阻擊,乘勝追擊直抵宜章城下。當晚,宜章守敵棄城而逃,宜章城被解放。興國模範師為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立下了首功,受到中央軍委的表彰。

如果說,長征是震驚寰宇的壯舉,那麼,湘江之戰,則是這一壯舉中最慘烈、最悲壯的一幕。興國子弟兵為此役做出了巨大犧牲。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紅軍開始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最殘酷的湘江大戰爆發。從11月28日開始到12月1日,紅三軍團擔任中央縱隊的右翼掩護任務,在湘江東岸的新圩、界首與敵血戰4天,硬是頂住了桂系軍隊的無數次進攻。1日中午,中央縱隊渡過湘江,江東只留下紅三軍團六師(興國模範師)十八團和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接應紅八軍團等尚未過江的部隊。他們在江東陷入了廣西軍閥八個整編師的重重包圍。第十八團在陳家背被敵人3個師包圍,血戰一天,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湘江之戰,興國模範師傷亡過半。

而比興國模範師的狀況還要糟的是紅八軍團,全軍團1.1萬餘人,大部分為興國籍戰士。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興國模範師的重要兵源提供地 興國少先隊

長征出發時,紅八軍團擔任全軍的右後翼,掩護軍委第一縱隊前進。越過三道封鎖線進入湖南後,紅八軍團變為左後翼,一度還擔任了全軍的後衛。

在江東阻敵的第八軍團和少共國際師處在周渾元和白崇禧鉗形夾攻之中。興國籍開國將軍溫玉成時任紅八軍團二十一師六十二團政委,他回憶說,紅八軍團趕到湘江邊的鳳凰嘴渡口,敵機向紅軍隊伍掃射、轟炸。敵機剛飛走,追來的敵軍突破八軍團後衛,向鳳凰嘴渡口衝來,軍團首長親自率領軍直屬隊向敵人發起衝鋒,將敵軍擊退。這時,又一批敵機飛來猛烈轟炸,瘋狂掃射渡江的紅軍戰士,正在涉渡的紅軍戰士成批的倒下,江水慢慢變成了紅色。隨後,從新圩追來的桂軍突破紅八軍團後衛,又向渡口衝來,用大炮和重機槍向渡口轟擊。紅八軍團費了很大力氣才將敵人打退,衝過湘江。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湘江

紅八軍團從蘇區出發時有一萬餘人,打得只剩下1200多人了,損失極其慘重。據鳳凰嘴當地的老百姓說,戰鬥過後,他們在江邊掩埋了三天的烈士屍體,而更多的陣亡將士則沉沒在江底。

而大部分由興國藉青年組成的少共際師在湘江戰役中也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主力渡過湘江後,由一萬多名平均年齡18歲的青年組成的少共國際師並未渡江,他們奉命以一個團直撲湘江東岸,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5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另外兩個團則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構築陣地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保衛湘江界首渡口,掩護主力渡過湘江。集結在全州和桂林兩地的敵人,也正沿著湘江西岸向"少共國際師"逼來,企圖搶佔湘江渡口,攔腰截斷紅軍。當時情況十分緊急,師政委肖華向全師宣佈:"生死存亡在此一戰"。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少共國際師政委 17歲的肖華(中)和戰友們

紅軍火力弱、彈藥缺、兵力少,且歷來長於野戰,陣地防禦無疑對紅軍極為不利。戰鬥打響後,敵人的飛機一批又一批飛來,反覆向"少共國際師"陣地轟炸和俯衝掃射。陣地上,敵人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排著密集的隊形不斷地向"少共國際師"發出衝鋒,"少共國際師"戰士也只能眼睜睜地等到敵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彈和敵人近戰,由此導致損失十分慘重。但為了掩護主力過湘江,少共國際師進行了整整5天的陣地防禦戰,用鮮血換來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過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時候。少共國際師已經面臨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於是全師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紅一軍團領導見形勢危急,為防萬一,派兵重渡湘江接應少共國際師過江。肖華和彭紹輝率領大家渡江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來,於是二人又率部分戰士殺了回去。此時,沒有過來那個團的1800多人,正在臨近鳳凰嘴渡口的一塊小高地上激戰。他們原來已經趕到了渡口,可是敵湘軍已經趕到,他們來不及構築陣地,便在副團長許開基指揮下,展開了阻擊戰。雖連續打退湘軍兩次較大規模的進攻,但少共國際師的傷亡也很大。許開基和相當部分營、連級幹部盡數犧牲,只餘下1500多人,好在彭紹輝和肖華的及時救援,才使這個團脫險,但絕大多數指戰員已經犧牲。

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雖拼死完成了任務,但傷亡慘重,僅剩下2700餘人。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少共國際師排球隊

渡過湘江後,紅三軍團紅六師(興國模範師)被縮編為獨立團。"少共國際師"第四十三團編入了紅一師,第四十四團和四十五團編入了紅二師,師屬連隊充實到了紅一軍團直屬部隊。紅八軍團的番號也從紅軍隊伍中徹底消失了。大批興國兒女將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留在了湘江,也留在了共和國的史冊裡。

在隨後的長征路上,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興國藉勇士總是衝鋒在前,立下奇功。

突破烏江天險——楊上堃搶渡當勇士,王義祥神炮炸敵堡,黃朝天激流架浮橋

1934年12月中旬,紅軍抵達湘黔邊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搶渡烏江天險,向敵人最薄弱的貴州前進。

紅一軍團紅四團一營二連擔任搶渡先鋒。楊上堃(興國江背鎮華坪村人,曾任江西軍區副司令員)一就是這隻英雄連隊的連長。

1935年元月4日,在第一次搶渡失敗後,楊上堃和16名戰友在船筏工兵和炮兵的掩護下,乘坐一隻小木船搖搖擺擺、迎著急風大浪前進,靠近了對岸,搶渡終於成功。接著一營過江迅速佔領了北岸的制高地。突然,敵人的預備隊向一營壓了過來,一營且戰且退,被敵人強大的炮火逼到了江邊,在這緊急關頭,陳光師長命令炮兵堅決把向一營壓過來的敵人打回去。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搶渡烏江


王義祥(興國縣城崗鄉榔槎村人),紅一軍團二四團炮兵連炮兵班長。他和排長、連長三個人用僅有的三顆炮彈,分別瞄準對岸敵人的三座碉堡。 "砰!砰!砰!"三聲巨響,頃刻間敵人三座碉堡被炸得粉碎,隨後其他輕重武器一齊開火,英勇的紅軍戰士在炮火的掩護下,乘著早已準備的竹筏、渡船奮勇衝上對岸,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很快把守敵消滅,為紅軍主力強渡烏江天險開闢了通道。

戰後,中央軍委給予署名錶彰和嘉獎。楊上堃等十七勇士英名由此傳播。

而在1935年9月攻佔臘子口的戰鬥中,楊上堃又再立新功。

1935年9月15日黃昏,紅四團到達甘肅境內後,接到命令,三日之內奪取天險臘子口,為全軍打通向甘南的通道。

紅二連連長楊上堃立即率全連連夜起程,急行軍200裡到達臘子口。臘子口地形險要,沿江兩旁的山頭,彷彿神工鬼斧劈開似的,臘子口前沿兩山之間橫架一座木橋。當地民謠說:"人過臘子口,象過老虎口。"山腰和橋頭佈滿了地堡,構成交叉火力網,封鎖著橋頭和山隘口。國民黨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在木橋和山口之間佈置了兩個營的兵力固守。

經過縝密偵察,紅軍終於發現敵人的弱點:一是敵人的炮樓沒有頂蓋;二是口子上敵人兵力集中正面,兩側因為高山入雲設防薄弱,山頂上沒有發現敵人。

四團決定,由政委楊成武指揮,用一個連從正面進攻,奪取木橋,猛攻隘口。王開湘團長率楊上堃二連、毛振華三連、偵察連和通信主任潘鋒帶信號組,沿右岸的峭壁迂迴到敵人的側後奇襲敵人,達到全殲守敵、佔領隘口的目的。

當天晚上發起進攻,負責攻擊木橋的二營六連幾次猛攻都沒有成功。敵人死守橋頭堡,從右岸石壁上傾瀉下來的手榴彈,在橋頭堡50米內構成一片火力網,攻橋的部隊始終難以接近橋頭。與此同時,負責從右岸峭壁間迂迴敵人側後的兩個連勇士們渡過臘子河,來到懸崖絕壁下。這時苗族小戰士"雲貴川",自告奮勇,徒手攀上了懸崖並放下長繩,引導楊上堃和二連戰士們一個個爬了上去。

總攻開始了,戰士們勇猛地跳下岩層,從天而降,奇襲敵人。攻橋頭的六連也開始了第六次進攻。兩面夾攻,敵人狼狽逃竄。9月17日凌晨,紅四團佔領了天險臘子口,紅軍得以順利進軍甘南。

1935年3月下旬,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後,毛澤東決意取道雲南、北上四川。為了調動滇軍離開雲南,保障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中央紅軍前鋒作出進逼貴陽的態勢。

4月10日,在紅軍調出滇軍取得成功之後,紅一軍團六團受命進軍昆明,進一步調動滇軍回防昆明,為紅軍主力搶渡金沙江創造機會。紅六團興國藉政委鄧飛和團長朱水秋率全團人馬揚旗吶喊,以一天行程120餘里的速度向雲南曲靖急進,在攻佔馬龍城後,繼續馬不停蹄快速向昆明挺進。

4月29日,紅六團到達昆明附近,"雲南王"龍雲叫苦不迭,在向蔣介石告急求援的同時,將魯道源部及滇軍孫渡縱隊從金沙江方向調回昆明,金沙江防線頓時形同虛設,紅軍主力則乘機渡過了金沙江。而此時,鄧飛與朱水秋他們距皎平渡還有400餘里,紅六團立即啟程,兩天之內日夜追趕,部隊每天行程180華里,終於在9日上午10時前如期抵達皎平渡南岸。毛澤東親自在金沙江皎平渡迎接紅二師,並指示過江後依然要紅二師當先鋒。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金沙江渡口

中央紅軍終於勝利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

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了順利通過彝民區,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長的肖華(興國縣瀲江鎮人,曾任蘭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奉命帶一個精幹的工作團,由一名"司通(翻譯)"引路,作為部隊先遣隊,馬不停蹄地向彝族聚居的大涼山走去。

由於歷代漢族統治者對彝民兄弟殘酷的掠奪和鎮壓,彝民兄弟不僅生活極度貧困,而且從父輩那裡承襲了對漢人的極端仇視。當肖華一行來到彝民區時,從山頭上湧出二、三百彝民。他們竟然把軍團工兵連戰士的架橋器材、裝備統統搶光,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也被扒了下來。

肖華命令戰士們,誰也不許開槍,一定要遵守民族政策!然後,轉身對著彝民兄弟,誠懇地說:"老鄉們,不要誤會!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我們只是路過這裡,去打國民黨反動派,打日本帝國主義……"

肖華乘機和小葉丹的四叔拉起了家常,說明了紅軍此行的目的,為了表示誠意,我們劉司令願意和你們的頭領結為兄弟。彝民重義氣,一聽說紅軍的司令願意和他們結為兄弟,這是看得起他們,臉色頓時柔和了許多。肖華隨即又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禮物:一支手槍和幾條步槍,送給了小葉丹的四叔。見了槍,小葉丹四叔繃緊的臉一下子張開了,指著身邊的黑騾子說:"窮山僻壤,也沒什麼好東西可以答謝,這匹騾子腳力好,請代送給劉司令!"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圖左為肖華

於是,便有了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彝族頭人小葉丹喝血酒,拜天地,結為異姓兄弟的動人佳話。同時,紅軍協助彝民組建了以小葉丹為首的"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在苦難深重的大涼山腹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1935年5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渡過金沙江,來到大渡河畔。當時紅軍的處境十分險惡:後有周渾元、薛嶽、吳奇偉等數十萬大軍追趕,前有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部扼守著大渡河所有渡口。將介石曾狂言要讓我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為了粉碎敵人借天險消滅紅軍的企圖,紅軍必須強渡大渡河。紅一軍團一師一團擔負渡河先遣團,丁振愈(興國縣社富鄉桂江村人,曾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時任一團一營二連一排副排長。

5月24日上午,在安順場,由一營二連連長熊尚林,二排排長丁振愈,三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克表,戰士曾其祥等18名勇士組成了渡河突擊隊,熊尚林被任命為隊長。十八個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衝鋒槍,一支短槍,五六個手榴彈,還有作業工具。

上午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丁振愈等7人率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18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

熊尚林、丁振愈所乘船剛衝出激流,一梭子彈突然掃到船上,船底被打穿,丁振愈脫下衣服把堵住了漏洞,和船伕一起拼命地划船,船一下撞在大礁石上,丁振愈和兩個戰士緊跟著跳下水中,用手推,用肩抵,使船繞過了礁石。

靠近對岸了,丁振愈不顧敵人瘋狂的射擊,首先和連長熊尚林站起來跳上岸去,丁振愈手提機關槍躍馬當先向敵人猛烈地射擊,經過一陣激烈的衝殺,把衝下來的敵人殺回去了,渡河隊員趁機猛追,佔領了兩個碉堡。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從而從根本上擺脫了國民黨圍追堵截的局面。

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後,由於木船太少,大部隊一時難以全部過江。於是,毛澤東和朱德命令河右岸的部隊沿江北上,奪取瀘定橋。

瀘定橋位於瀘定城邊,是川康要道,長百餘米,寬2﹒8米,紅軍到達之前,敵軍早已把百餘米的瀘定橋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索,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嚴密封鎖著瀘定橋橋面。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興國模範師(油畫)

受命奪橋的紅4團和幹部團在一個天主堂裡,召開了連以上幹部參加的"奪橋誓師大會",當時,陳美福(興國縣社富鄉人,曾任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正在中央警衛團任連長,經過逐一挑選,由二連連長廖大珠為隊長,22名勇士組成了奪橋突擊隊,陳美福榜上有名。

27日下午四時,團長黃開湘下達了奪橋命令,全團司號員同時吹起了衝鋒號,百餘挺輕重機槍、迫擊炮,一齊猛烈開火,大渡河畔,地動山搖,殺聲震天。22名奪橋勇士,每人手持衝鋒槍,背插大刀,腰纏手榴彈,像離弦的箭,向對岸猛衝過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陳美福緊緊抓住鐵索,憑著雙手雙腳,一伸一縮,像猿猴一樣攀爬著。儘管橋下是湍急的江水,四周是敵人密集的槍彈,手上磨破了血泡,鮮血淋漓,可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奮勇前行。

突擊隊剛剛衝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陳美福縱身躍起,向火牆撲了過去,抽出背上的大刀,一聲吼叫,對著敵人一陣猛劈。22個勇士衝進瀘定城裡,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軍長征故事系列(十)   興國:一個讓共和國不能忘卻的地方

陳美福將軍

飛奪瀘定橋的成功,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大渡河南岸殲滅我紅軍主力的黃粱美夢。

長征,是鋪滿了血與火的路程,是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八十年前,興國舉全縣之力支援紅軍長征,興國人民萇弘碧血,毀家紓難。長征中,興國籍紅軍戰士用革命理想,激發起百折不撓的意志;用信念,凝聚成一往無前的精神,用生命寫就人間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