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不斷走向深入 服務成效顯著 文化惠民精彩紛呈

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不斷髮展壯大的文化和旅遊服務體系提升了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效能持續提高 公共服務紮實有力

5年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繼續免費開放,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紮實推進。截至今年6月,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個,覆蓋率超過95%,2237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2311個縣(市、區)建成文化館總分館制。

基本文化權益“一個都不能少”,讓文化浸潤各個角落。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深入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的積極落實,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多舉並進密織起一道道文化服務網。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有關部門,實施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流動文化車和流動圖書車等工程,積極做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文化權益保障工作。

廁所問題不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更是補齊旅遊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旅遊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旅遊“廁所革命”深入推進,文化和旅遊部先後制定並實施了《全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和《全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各地在推進旅遊“廁所革命”工作的過程中取得顯著成效。

各地積極鼓勵引導建設特色文化設施,統籌建設城市書房、鄉村戲臺、農民文化小公園等,為民眾打造更多公共文化休閒空間。如浙江初步形成了以場地設施為主體,流動設施、互聯網設施為補充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省每萬人享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比2014年增加40.53%,達1559平方米。

服務成效顯著 文化惠民精彩紛呈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進一步投放,公共文化雲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為群眾提供“菜單式”“預約式”公共文化服務。“國家—省—市—縣”四級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的建設,提高了數字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水平。通過拓展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渠道,依託第三方服務平臺向基層配送數字文化資源,發佈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特色資源,讓資源獲取的便捷性提高。

群眾在哪裡,服務就在哪裡。線上空間延伸正是公共服務“不打烊”的底氣,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公共文化機構各出大招,積極服務民眾:中國國家博物館在線推出“雲看展”“雲直播”等雲遊覽模式;上海圖書館適時呈上疫情防控新動態、免費電子書單、微講座等系列資源合集……“雲觀展”“雲學習”豐富了人們的居家生活。

群眾文化活動是服務的重要載體。“十三五”期間,每年約有8萬場以戲曲為主的演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傳送開來,這是戲曲進鄉村的“大菜”。群星獎作品全國巡演有口皆碑,活動將文化惠民貫穿全程,節目創作、演出團隊主要來自基層文化館(站),巡演足跡遍佈祖國各地,服務範圍覆蓋社區、鄉村、企業、院校、福利院,惠及農民工、老年人、殘疾人等;所有演出場次不僅全部免費開放,還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國家公共文化雲、國家數字文化網等媒體平臺進行直播或展播。“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走基層等活動的開展,大大拓展了基層的文化視野。鄉村春晚、廣場舞展演、老年合唱節、少兒合唱節等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不少地區群眾深刻的文化記憶。

機制不斷創新 公共服務運行有序

提質增效始終是公共服務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著眼優化資源配置,推廣各地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管理、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等方面的創新做法。

一場又一場採購大會拓寬著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渠道。今年,首屆全國性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線上採購大會亮相,由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辦,通過各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支持和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包括喜馬拉雅、果殼網等知名文化企業在內的2317家供應商報名參展。近年來,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上海市、廣東省東莞市等分別舉辦全國、長三角、珠三角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採購大會,推動企業等社會力量全產業鏈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促進區域公共文化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政府+社會力量”,在全國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文藝院團、高校等供應方與各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基層政府部門、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機構、群團組織等需求方之間,搭建供給與需求精準對接的橋樑紐帶,構建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供需高效對接機制。國家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系統就是提供產品展示、信息交流、產品交易的網上平臺。

效能提高、服務高效、機制創新,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奔小康的路上,文化底色更亮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